初中物理课堂理答形式与提升理答有效性策略

时间:2022-05-27 09:57:22

初中物理课堂理答形式与提升理答有效性策略

一、课堂理答的内涵、表现形式与实践价值

1.理答的内涵

理答是教师在课堂上使用的一种重要的教学行为。简单地说,理答就是教师对学生回答问题后的反应和处理,是课堂问答的重要组成部分。理答既是一种教学行为,更重要的,它还是一种评价行为。它是教师对学生的回答作出即时评价,以引起学生的注意与思考。

2.理答的基本形式

课堂理答主要表现为四种形式:一是积极反应,二是消极反应,三是探问和转问,四是再组织。

二、理答中教师的角色定位

教师的微笑和期待能使学生镇定自若、信心倍增、发挥良好,要提高提问的有效性,必须创设气氛活跃、情感融洽、交流和谐的教学环境。

注意宽容、理解学生。

把准问题,积极回应。

三、提升课堂理答有效性的基本策略

1.加强引导,抓住时机指明思路

教师提出问题,学生有时茫然不知,排除课堂听讲不认真的因素外,主要原因是受已有知识的影响,不能突破原有思维定式,找不到解决问题的正确思路。

【案例1】

在执教九年级《功》一课时,引入新课,介绍功具有“成效”“贡献”的含义时,通过和尚抬砖引入,目的是为了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讨论,发现力与物体在力的距离上的乘积是一个有意义的物理量,进而进行引入新课,介绍功的概念。

学生:“笔者猜想甲和尚的贡献大一些,用两位和尚各自举高重物的重力除以上升的高度,笔者发现,甲除出来的答案大一些,所以甲贡献大。”

教师:“很好,这位同学想到了一个非常新颖的比较贡献大小的方法,他使用了除法,同学们同意他的方法吗?”

学生讨论,有些学生发现有点不对,如果学生不能找出问题,教师可以进一步提问:“那同学们想一想,一个和尚将1 N的重物提高1 m,和将10 N的重物提高10 m,作出的贡献相同吗?”

学生:“不相同,后一次贡献大多了。”

教师:“那大家看看如果用刚才同学提出的除法来计算,大家发现什么?”

学生:“除出来的商是一样的。”

教师:“那大家说说看用除法来表示贡献大小合适吗?”

学生:“不合适。”

教师:“虽然这位同学用除法的方法比较贡献大小不合适,却为大家提供了一个新颖的思路,同学们想一想,除法不行还有什么方法可能有效呢?”

评析:在这样的理答过程中,学生很自然地猜想到乘法,从而顺理成章地引入了功的概念。这样,教师通过及时引导,适时点拨,帮助学生拨开解题过程中的层层迷雾,找到了正确的思路,终于让教学柳暗花明又一村了,学生对于整个新概念的建立过程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针对课堂生成问题,灵活应对,指明思路

教师提出问题,学生的理解可能会偏离题目设计的要求。遇到这种情况,教师就要随机应变,引导学生好好审题,通过审题弄清题目要求什么来拨正学生的思路,学生审明了题意,拨正了思路,经过再读再思之后对问题就可能做出正确的回答。

【案例2】

初中八年级《力与运动》习题课时,练习上安排了这样一道题:“某同学用2 N的力沿水平方向推一辆在水平桌面上的小车,小车沿力的方向作匀速直线运动,则小车受到的摩擦力大小是 N;若仅把水平推力由2 N增大为3 N后,则小车受到的摩擦力大小是 N。”

问题出示后,学生通过简单的思考脱口而出答案。当时大部分学生的答案是:2 N、3 N。

教师:“从同学的讨论情况来看,大家的意见还是比较一致的,请一位同学说说看你的理由。”

学生:“在第一次推动小车时,小车做匀速直线运动,处于平衡状态,根据二力平衡的知识,水平方向的推力和摩擦力大小相等,推力是2 N,所以摩擦力大小也是2 N,同理,第二次摩擦力也随着推力变化为3 N。”

笔者就势说到:“看来这位同学对二力平衡的知识掌握得非常好,确实推力和摩擦力是一对平衡力,滑动摩擦力的大小随着推力的增加而增加,所以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应该加入一条――推力的大小,同学们说好不好?”

学生七嘴八舌地议论开了,终于有学生喊了句:“不对啊,滑动摩擦力只和压力大小和接触面粗糙程度有关,和推力大小应该没有关系的啊?”

教师:“哟,有同学有不同意见了,你们再认真审题,看看题目中还有什么要注意的细节吗?”

学生又认真读题,经过讨论,有学生发现了问题所在。

学生:“题目中推力变大之后,题目中并没有说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

教师:“这位同学非常关心物体是否做匀速直线运动,这是为什么啊?”

学生:“运动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才能推断出受到的是平衡力。”

教师:“原来这个题目的陷阱在这儿,同学们认为摩擦力大小会变吗?”

学生:“不会,压力和接触面粗糙程度都没变。”

评析:本题利用学生对二力平衡的理解不深,其实只要用滑动摩擦力相关的知识就可得出答案。

3.参与学生讨论,从学生的立场去进行理答,循序渐进地解决问题

当学生在课堂中针对新旧知识点的衔接,不能顺利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学习新知识,不能举一反三时,教师要在此点和彼点间搭桥引路,做启发性的诱导。

【案例3】

在九年级学生学习《内能》知识时,对热量的计算公式Q=Cm?驻T理解不深刻,总是死记硬背,往往还会出错。教学中笔者从比热容的定义以及单位入手,先问比热容的定义,在提问水的比热容,然后连续提出三个问题“1 kg的水温度升高1℃吸收多少热量?”“2 kg的水温度升高1℃吸收多少热量?”“2 kg的水温度升高2℃吸收多少热量?”学生自然就推理出热量必然和升高的温度、物体的质量成正比,热量的计算公式就很容易得出来了。

评析:这样的教学设计,针对学生的回答,抓住学生已有知识,在理答中帮助学生衔接新旧知识,从而使教学过程中学生能按部就班,摸着石头过河,对于突破重、难点帮助很大。

4.发掘学生答题中的亮点,拓展学生思路

教师提出问题,学生有时对问题的理解只浮于文字的表面,不够深刻,或只会解决最基本的题目,此时,教师就应该抛砖引玉,使学生经过点拨达到对问题理解应有的深度,拓展学生的思路。

【案例4】

在八年级《压强》的教学引入中,笔者利用一段小伙子冰面匍匐前进,救落入冰窟的女孩的视频,当提问:“为什么小伙子要匍匐前进呢?”时,有一次教学笔者原本以为学生会回答“怕冰被踩裂掉入水中”,这样正好可引入新课――压强。结果提问的学生起立后回答:“这样可以把自己的重力分散到更大的面积上,就能不压坏冰面了。”

评析:这个出乎笔者意料的答案其实就是学生对压强最朴素、最通俗地理解了,于是笔者抓住机会,鼓励到:“这位同学的解释很有意思,他认为力既可以集中到一起,又可以分散,受力面积的大小影响着力的作用效果,同学们来用手头的实验器材设计一个实验,看看力的集中和分散程度是否会影响效果呢?”结果学生非常感兴趣,设计出了很多直观有趣体现力作用效果和受力面积有关的小实验,笔者再引入压力、压强的知识,使得整节课的进行和预定的完全不同,但学生的参与程度却高了很多,并且对知识的掌握更加牢固,毕竟,这是从学生的思路上去学习了一个新物理量,学生成了学习的主人。

综上所述,尽管理答在整个课堂教学中是很小的一个部分,但正所谓小处见理念,细微处现真情,有效的理答是对学生个性的关注,是人文的体现。关注有效理答技能的培养,有利于物理教师专业技能的提升,为一线物理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了新的着力点。

(作者单位 江苏省南京市第三高级中学金銮校区)

上一篇:坚持以人为本 以“五心”做好新时期思想政治工... 下一篇:基层银行企业文化建设中的发展路径与策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