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从研究孩子做起

时间:2022-05-27 06:50:43

教育,从研究孩子做起

经常在网上看到有老师求助:“我班有一个学生,怎么着都不写作业,谁能帮帮我啊!”“班上有一学生,特别皮实,怎么批评都没用,该犯的错都犯遍了,我该怎么办啊?”

每每遇到这样的求助,也常有热心的朋友给予帮助。“不做作业?想办法调动他的积极性啊!比如作业只要做了,就狠狠地在班上给予表扬,让他感受到被认可的乐趣;有进步就发奖状,给家长发报喜短信。”“对于皮实的孩子,要严格要求,平时多给予提醒,有事没事要多与孩子交流。当孩子真过分了,必要时给予一定的惩戒。”

面对这种现象,在庆幸仍有这么多教师在关注教育、关注孩子的同时,我也隐隐有一点担忧:这些教师的求助内容,虽然在表述中出现了“学生”这个词,但可以看出教师求助的重心并不是放在帮助学生成长上,而是放在了具体问题――“不写作业”“批评没用”的解决上,这也就意味着教师的眼中少了“孩子”。而教育就是为孩子服务的,少了他们,教育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这样的教育是舍本逐末、本末倒置的。

不同的孩子会有着不同的家庭生活,在不同的学校生活也会有着不同的个性心理特征、不同的心理需求,当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的时候,视线没有落在这些方面,只是将孩子的问题归结成一个个简单的表面现象,这难道不值得忧虑吗?

在我看来,这透露的是教师与学生的隔阂――对于这些老师来说,他们有着发现问题的能力,也有着发现问题的意愿,但面对所发现的问题,他们想到的却仅仅只是问题的解决,却没有在解决问题的同时,想想怎样才能给予孩子最好的帮助,促使孩子更好成长的意识。要不,何以他们的提问简洁到只有事情,而少了自己对孩子的描述,少了自己对现象背景的分析,少了自己对事件的思考?

而对于提供方法的教师,他们大多有着一定的工作经验,有的甚至是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但面对这样的提问时,他们忘记了自己眼前的孩子与其他孩子的区别,也忘记了孩子有着各种不同的情况,而仅仅是怀着良好的意愿提供在自己经验范围中所采用的措施。这实际透露出,很可能这些教师与求助教师一样,有着将本来比较复杂的教育问题过度简单化的倾向,甚至形成了一定的刻板效应。否则,他们怎么会忘记询问一下,关于求助信息中所出现的那个孩子有着什么样的家庭生活、学校生活、个性特征等背景资料?

虽然,在实际的教育中,我们的教育是通过一件件具体事情来呈现的,教育的进步是伴随一个个问题的解决而深入的,但事情绝不是教育的全部,孩子才是!而真要想帮助孩子,让自己的教育具有实效,有稳固的出发点与归宿点,还是得以孩子为中心,为着孩子的健康成长、快乐生活而努力,将“孩子”的家庭生活、学习生活、个性心理等一切值得关注的内容,都纳入到自己的视野,而不能仅仅只是为了求得一个问题的结果。

更让人忧虑的是,在现实的工作中,很多教师认为这样剥离背景的讨论就是教育研究,甚至,有很多教师不顾自己眼前这些孩子的特点,将别人的经验不加选择地运用到自己的教育实践中,造成对孩子的伤害。

都说班主任开展工作的前提是了解孩子、研究孩子,可为什么真正面对问题时,我们却首先忘记的就是孩子,眼中所见到的却只有事情?我想,这是在教育的路上走长了后,很多班主任为了自己的方便,将“教育”与相对简单的“教育问题”划上了等号,而将相对较难的孩子的“问题根源”淡化了的结果。只是,我们所淡化的恰恰是最应该关注的,这样的淡化,很难取得真正好的教育。

那么,俯下身来认识、研究你的孩子吧。要知道,要想让自己的工作更有成效,第一步还是得从研究你面前的孩子入手。缺了这个步骤,后面的工作做得再好,也是缺乏温情与人性、缺少基础与目标的,也就很难谈得上真正解决问题!

上一篇:基于性格特质的“隐形分组”学习探索 下一篇:用办学策略践行教育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