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农村金融之谜”探讨农村资金互助合作金融的构建

时间:2022-05-27 02:53:42

由“农村金融之谜”探讨农村资金互助合作金融的构建

摘要:本文从研究“农村金融之谜”的现实表现入手,指出构建合作金融是破解农村金融之谜的关键,而对农村信用社进行较为理性的分析后指出农村信用社早已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合作金融组织,目前可以尝试将农村资金互助社作为农村合作金融新的载体。在此基础上,本文从理论与实践的角度探讨了农村资金互助合作金融组织的构建及发展对策。

关键词:农村金融之谜;合作金融;农村资金互助社

文章编号:1003-4625(2009)07-0085-03 中图分类号:F832.35 文献标识码:A

目前我国农村金融服务短缺、金融资源匮乏。中国社科院农村经济发展研究所提供的资料显示,目前,我国所有金融机构的贷款余额达到20万亿元以上,而这其中针对农户的贷款额还不到1.4万亿元。至今,全国有2868个乡(镇)属于“零金融机构”乡镇,约占全国乡镇总数的7%。

归纳起来,农村金融制度运行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三个方面:由“收缩效应”导致的农村融资大幅萎缩、由“补缺效应”导致的非正式金融活动空间巨大、由“吸管效应”导致的农村资金大量流出。对于中国农村的资金需求和经济贡献来说,这种运行模式和运行结果,使理论界与决策者都难以接受,从而形成中国特有的“农村金融之谜”。

一、“农村金融之谜”的现实表现及破解的关键

农村金融之谜的源头实际是信贷公平问题。信贷不公平或信贷歧视是市场经济中金融机构追求盈利的正常结果。而农村金融的相对落后导致农村中的信贷不公平现象比城市更加严重,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其一,农村中的部分弱势群体被金融机构拒之门外,几乎没有机会获得金融机构的信贷支持。以苏北某县为例,该县目前有7家金融机构。在这些机构中,除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将业务倾向“三农”之外,农行及邮政储蓄银行的业务重点放在大客户、优质客户上;农业发展银行重点支持农业产业化大项目和政策性业务;其他机构的经营特色也大体相同。并且上世纪90年代以前,在广大农村一个乡镇最少有一家国有银行和农村信用社机构,而现在大部分乡镇的国有银行机构都撤离了。

其二,更为严重的是大量的农村资金被农村金融机构吸收并抽走,农金机构的角色定位从改革设计者所期望的“蓄水池”变成了“抽水机”。

农村乡镇仅有的农村信用社、邮政储蓄以及县城的金融机构,其资金管理模式是将农村吸收的存款都归集到总部统一调度使用(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总部在北京,农村信用社在省级、邮政储蓄最少归集到省),是从农村抽走资金,而不是给农村“输血”。仍以苏北某县为例,该县7家金融机构中,全部金融机构平均存贷比仅44%。如果将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剔除,则平均存贷比只有30%。如此低的存贷比说明,农村现有金融机构对县域经济支持力度有限,起着将本已稀缺的农村资金抽到城市的“管道”作用。因此,目前我国农村金融改革首先要确保农村资金不外流,而如何能将资金稳定在农村地区,为农民所用,这是一个长期困扰基层的问题。笔者认为目前比较好的解决途径是鼓励农民尝试创办合作金融组织。

二、农村资金互助合作金融组织的构建-理论与实践

(一)关于农村资金互助合作社的初步分析

农村资金互助合作社是由乡(镇)、行政村农民和农村小企业自愿人股组成,为社员提供存款、贷款、结算等业务的社区互银行业金融机构,它是纯民间性质的金融合作组织。2006年12月,银监会颁发了90号文件,鼓励发展资金互助组织,农民只要募集10万元,就可以申请注册社区性信用合作组织。2008年试点省份由6个逐步扩大到全国的31个省(市、区)。

与农村信用合作社相比,农村资金互助社是农民之间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它以投入股本的形式,把农民吸收进合作组织,实行社员民主管理,以服务社员为宗旨,谋求社员共同利益,遵循“进退自由、一人一票、盈余往返”等合作制基本原则,农民自己制定管理办法、运行机制、积累分配、监督制度、利率、周期和额度等,由于农民掌握着合作金融的资金和信贷的控制权,合作金融和农民的利益是一致的。此外,与商业金融相比,农村资金互助社具有以下优势:

1 成本优势。它具有比商业金融更低的交易费用,具有信息成本优势和管理、监督成本优势,这就使社员更容易获得贷款和其他服务,服务价格和资金价格也更加低廉。

2 解决了信息不对称问题。这种草根性质、内生性质的合作金融组织的有效运行是建立在农村特有的熟人社会的基础之上的,是以地缘、血缘、亲情为基础的传统道德为主要约束力的。它们很好地解决了令各大商业银行头痛的信息不对称和运行成本过高的问题,增强了安全性。

低廉的管理监督费用和微不足道的信息费用使得农村合作金融面对微小利差的小额贷款也能获利,所以它完全可在金融资源贫瘠的乡村生存。

3 能很好地适应农民分散的、多样化的融资需求。农村的融资活动一般具有每笔借贷额度较小,但借贷笔数多、零星分散,“季节性和波动性强”等特点,且申请人常常缺乏稳定完备的财务资料。这就要求金融机构平时对人们建立起信任,才能适应借贷双方的要求。显然,这种融资服务大银行是很难为之的,而这恰恰是农村合作金融的优势所在。因此资金互助社成立以来,在满足农村小额、及时、多元化贷款需求上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二)典型实践案例

案例一:山东临沭县资金合作社――政府扶贫资金赠股

山东临沭县利用上级拨付的75万元扶贫资金,另从五个村中愿意加入资金合作社的社员手里筹集资金80多万元,成立了青云村民发展互助资金合作社。按照每股1000元的标准,绝对贫困户为全额资助户,直接由政府扶贫资金每户赠予一股;低收入户为部分资助户,政府扶贫资金和农户资金各占一半;其他为全额出资户,不予补助。这个互助资金用于支持社员农户发展生产经营性项目,包括种植业及农副产品加工等,借款数额不超过5000元,使用期限一般为三个月到六个月。贷款的利率远低于当地的农村信用社贷款利率。

案例二:山东莒县夏庄“花生米合作社”――花生“期货交易”

莒县夏庄的花生米合作社被当地农民将之称为“花生银行”。2003年下半年,夏庄花生专业合作社吸收农户入股,股金每股50元。与众不同的是,他们的股金并不是现金,而是以等价的花生收取。夏庄的花生合作社让农民卖花生如同搞“期货交易”。农民将花生卖给合作社后,如果当时不支取现金,合作社就按当天的市场价格打好收条,农户在以后一年以内的时间里随时来结算货款。如果在结算货款当天,花生价格高于农户销售时的价格,就以结算货款当天的价格为准,如果农户收条上的价格高于结算货款当天的价格,就以农户收条上的价格为准,如果农户在一年期满后仍没有结算货款,则在一年到期之日,按一年内的最高价格自动进行结算。这种结算方式有些像期货的

形式,农户可以根据自己的判断来实现利益的最大化。如果入社农户遇上事情急需资金,也可到合作社进行小额贷款。

案例三:内蒙古白音锡勒农牧场诚信农村资金互助社――“砸了高利贷交易”

内蒙古锡林浩特市白音锡勒农牧场,是个有着3720户农牧户、1.2万人口的大型国有农牧场,然而这里的金融服务长期处于“空白”状态。2007年5月31日,白音锡勒农牧场诚信农村资金互助社应运而生。牧马人是资金互助社信贷业务的重要受益者。长期以来,他们平均每年都要向私人借高利贷5万至6万元。而资金互助社成立后,只要人股1000元即成为社员。为购买生产资料和牲畜过冬饲草料等等,均可向资金互助社提出贷款申请,不超过两天,既可拿到贷款。牧民算了笔账,以往借5万元的高利贷每年要还1.25万元的利息,如今只需还6500元,相比之下可省6000多元。

(三)农村资金互助合作金融机构的发展对策

1 政策引导与扶持。由百信的例子可看出实际合作金融发展最艰难的阶段是创建期。在这一阶段如果政府扶持功能的定位模糊,合作金融将很难持续走下去。百信现在渴求的是相应政策配套,“孩子生下来了,有户口了,必须要给他奶粉”,否则互助社的发展前景令人担忧。

因此对于农民资金合作社,政府经济上的引导更为重要。各级财政部门应当支持农民资金互助组织的发展,为其提供必要的开办费用和组织制度成本;财政可以为农村资金互助社提供一定比例的铺底周转资金,可以采取免税政策或者征税返还建立风险基金;财政可以进行贴息贷款,可以向农村资金互助社发放支农再贷款;银监部门允许农村资金互助社联合发展,增强其谈判能力,并引导资金互助社成立自律组织等。

2 创新管理机制。农村资金互助社是新事物,所以在设计其管理制度时应该谨慎从之,特别要分清楚其发展的阶段,按照不同的阶段设计不同的管理制度。在资金互助社很小时(其社员规模小、经营范围小、经营金额小),其一切事务都由社员大会来决策并执行,可能其生产成本和交易成本都比较小。但是,在资金互助社很大时(其社员规模大、经营范围大、经营金额大、交易频率大),就必须设置董事会和管理机构,增加管理层次,减小错误决策和错误执行的概率。顺便指出,要使“农村资金互助社”社员不走农信社的老路,真正形成社员利益关注和约束机制,就必须要有完善的自由退出机制,一般可以规定一个起码时间,一般以两、三年为限。

3 规范业务范围,扩展合作领域。银监会核准的农村资金互助社试点经营业务范围主要有:办理社员存款、贷款和结算业务;买卖政府债券和金融债券;办理同业存放;办理业务;向其他银行业金融机构融入资金(符合审慎要求)等。不难看出,在重构农村合作金融初期,农村合作金融业务领域更大程度地集中在农村资金融通领域,但从长远发展的角度看,农村合作金融可借助其“合作互助”的本质属性,进一步扩展合作领域,将金融合作向生产合作、销售合作延伸。通过资源的全方位共享,打通小农经济与社会化大生产的瓶颈制约,形成合作金融带动合作经济的发展模式。

三、需要补充的两个重要问题

(一)农地金融制度的配合

长期以来农业部门金融需求难以获得足够份额的主要原因之一是贷款的风险保障机制不健全,农户所拥有的贷款抵押担保品较少。据调查,农户或农村民营企业因为“找不到担保人”和“没有合适的抵押物”而得不到贷款支持的占60%以上。在农村资金互助合作社发展问题上,不可避免的也会涉及这个问题。“对症下药”是解决问题的关键。笔者从农民生产生活的实际出发认为,提倡以农户拥有的合法土地承包权作为贷款抵押物,用以担保合作金融机构的贷款债权及其收益,不失为一条有效的解决途径。

农户土地承包权是法律赋予广大农民的一项长期而有保障的土地财产权利,是农民现实拥有的一项最重要的土地财产,而且由于土地的保值增值性和不可灭失性,其担保的债权安全性高,易于为贷款机构所认可和接受。因此政府应尽快构建以农户土地承包权为抵押的农地金融制度,这是我国农村金融制度深化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

(二)社区政府的再定位

在合作金融制度中,社区政府是一个复杂的利益主体。合作金融组织的建立和推广离不开社区政府,但社区政府对合作金融组织过深卷入又会导致合作金融资源的扭曲配置,甚至它可能是合作组织倒闭的主要原因。但是,我国的社区政府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往往偏好直接控制合作金融组织。而过多的行政干预,势必使农民担心自己投入本金是否安全,导致有实力参加合作金融的农民也徘徊在外而不加入。循环往复,会使得农民对合作金融甚至农村的合作经济产生逆反心理。当政府意识到农村合作金融的重要性,大力宣传扶持的时候必然面临巨大的重构成本。这一点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改革过程中已经有过教训。历史的教训和他国的经验表明,社区政府只能在合作金融组织的外部给予扶持,实行间接管理。

最后还要强调的一点是:农民资金互助合作组织是一个新事物,国内理论界对它的认识还并不是十分充分,在此过程中要充分相信农民的创新能力,允许有失败,不能以个案否定整体,因为它会为今后农村合作金融的发展提供宝贵的财富。

参考文献:

[1]罗来武,刘玉平,卢宇荣,从“机构观”到“功能观”:中国农村金融制度创新的路径选择[J],中国农村经济,2004,(10)。

[2]王彬,中国农村合作金融功能异化与重构[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2008,(2)。

[3]高丹桂,西部发展农村合作金融的对策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6。

[4]施皓明,中国农村合作金融组织演进的制度分析[D],福州大学,2000。

上一篇:投资银行信用风险的理论解释及防范策略 下一篇:基于完整经济周期的商业银行贷款损失准备计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