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初中语文教学的拓展延伸之我见

时间:2022-05-27 01:10:56

新课程初中语文教学的拓展延伸之我见

摘要: 语文课堂教学应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情感体验和审美价值观,让学生通过对文本的阅读感悟来进一步拓展延伸语文知识。本文试对新课程下的语文拓展延伸教学作探析,旨在阐述其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实践证明,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拓展延伸有益于丰富学生的人文观,提高学生的文化视野。

关键词: 新课程语文教学 课堂拓展 成功的拓展

新课程语文教学中,“拓展”已成为教学的一个时尚,但也出现了一些不和谐的音符:有的形式华而不实;有的数量失控,洋洋洒洒;有的重复无序,难易不当。一个成功的课堂拓展,其内容既立足文本,从文本出发,又反过来促进学生对文本的感悟。成功的拓展意味着它不是教学的主角,而是配角;成功的拓展应该融合在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方式是灵活多样的。

1.鼓励学生在阅读中质释,为学生的拓展奠定坚实基础

新课程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紧紧围绕文本指导学生反复的阅读揣摩,体味其中的思想灵魂奥妙之处。在实践中我们体会到,教学课文或有关知识点时,学生往往能够理解其意思,但只停留在“知其然”的阶段,至于为什么是这样的、这样的说法有什么因由、这种解释有什么深刻含义等深层问题,学生往往不能透彻理解,甚至造成对文本的曲解。

《陋室铭》中有“往来无白丁”这个句子,学生借助课文注解,是能够了解“白丁”的意思的:“平民,这里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但是,为什么称平民为“白丁”呢?这就需要进行文本拓展――在等级社会中,服饰是一个人身份地位的外在标志。贾谊《新书・服疑》里说:“贵贱有级,服位有等……天下见其服而知贵贱。”唐朝时规定五品以上的官员可以穿紫袍,六品以下的官员分别用红、绿两色,小吏用青色,平民用白色,而屠夫与商人只许用黑色,士兵穿黄色衣袍。任何等级都不得使用其他等级的服装颜色。如此拓展,不仅仅起到了释疑的作用,也同时帮助学生领会了刘禹锡那高雅的情趣,更是学生有意识地对古文化常识的一种有效积累途径。

2.借助文本相似点进行比较类推,鼓励学生进行适当延伸

新课程语文教材往往依据学生的语文综合学习情况而进行编写,如在“咏物抒情”单元中,我们可通过《海燕》、《白杨礼赞》、《石榴》等篇章来进行比较,深入细致地体味“象征”、“托物言志”、“借物抒情”等表达方式的不同。再如学习都德的《最后一课》时,可把它和郑振铎的《最后一课》进行比较:前者师生用心上课,无限依恋;后者内心悲伤,以至不上课,但都表现出了国土沦陷时人们的爱国主义感情。这样的比较阅读,拓宽了思路,提高了阅读、分析、鉴赏的能力,学生思维的热度得到了有效激发和培养。

比较类推是学生进行延伸的前提。如在学习《鱼我所欲也》时,我们可以联系杰克・伦敦的《热爱生命》,加深主旨的理解:一则主张“舍生取义”,一则表明要有顽强求生的意志。在比较中,我们领悟到作者的观点态度、对生命价值的不同理解是同具体的情境相关联的。《热爱生命》一文是作者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中生命受到威胁时表现出的对生命的渴望和热情,这是对生命的尊重和热爱。后者是在生命与大义发生冲突需要做出抉择时,人们选择大义舍弃生命,这是一个人拥有崇高思想境界的体现,是更高层次的对生命价值的追求与肯定。学生长于异中求同,善于同中求异,就能活学活用,有效提高迁移思维能力,使知识得到迁移拓展和创新运用。

3.依托文本发挥想象,丰富学生的情感态度和审美价值观

想象是语文课堂教学的鲜活生命。只有想象,我们才能走近作者,走进作品,才能与作者交流,与作品对话,才可以穿越时空隧道,一览课文的无穷意趣。读古人的山水游记,可以想象他们感悟的山水之乐;读古人的抒怀之作,可以想象他们的遭际和忧愤;读外国作品,可以想象异地风情和作者的内心世界。总之,只有想象,才能设身处地地理解文本,实现文本在推进学生全面发展方面的价值追求。

我们知道托尔斯泰的《七颗钻石》是一篇想象丰富的简短童话。教学时可让学生依据教材展开联想,要求学生“挖空心思”地改编课文:发挥想象力,去掉课文中间部分,自己另写一种思路。学生在沉思了几秒钟后激动欢呼,跃跃欲试。于是课堂里有了各种各样的《七颗钻石》:有的设置了一个小男孩也去找水的情节;有的虚构了小姑娘昏死过去又被神仙救活的内容;有的想象了七个孩子甘愿现身战胜妖魔求得大雨的故事……看看作家的文章,读读自己的作品,学生对童话想象丰富奇特的特点感受得更加深刻了。如此紧扣教材特点想象改编课文,能促进学生思索探究,深化课文的理解,而且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尝到了“我们编课文”的成功感,促使教材“活”起来,“厚”起来。

4.鼓励学生融入现实生活,为他们的拓展延伸探寻实践

我们学习文本,不能固守教材,而应该把教学视点从课文中迁移出来,引向与课文有丰富联系的学生的生活,从而将课文内容融入现实生活,激发学生的生活经验与感受,达到拓展教学空间、提高学习能力的目的。生活为语文学习提供了源头活水,语文学习和鲜活的生活接轨,才会充满生机。例1:在教学《飞红滴翠记黄山》一文时,教师一边引导学生感悟课文,一边展示去黄山旅游时拍摄的照片――迎客松的雄姿、仙人靴的奇石、烟云的意趣、日出的壮观……照片的展示一下子拉近了学生与黄山的距离,增进了文本的亲近感,使语文学习走向生活,使生活走进语文课堂,让阅读成为生活的体验。例2:教学《环球城市,风行绿墙》一文时,从课堂向生活延伸拓展:要求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设计学校围墙。学生兴趣高涨,提出了许多新颖独到的见解。这一设计绿墙的创意大大调动了学生想象创新的能力,使学生既巩固文本,又增进了环保概念,较好地达到了“从课堂延伸、向生活拓展”的目标。实践证明,注重联系生活,注重用生活的事例来诠释语文,这样的语文学习探究便有了深层的意义。

总之,我们语文教师应从文本出发,进行合理的拓展,使拓展成为学生提高语文素养的一个生长点、发展点。学生的在拓展学习的基础上,不断提升语文综合素质。

上一篇:利用诗词教学提升语文素养 下一篇:优秀数学教师应具备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