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校企合作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创新人才研究

时间:2022-05-26 01:31:15

加强校企合作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创新人才研究

摘 要:“工匠精神”的核心就是“精雕细刻、精益求精”,这种精神对于引导和培育当代职校生积极向上、健康生活大有裨益。因此,教师要突破校企合作中的文化冲突,大力弘扬和培育“工匠精神”,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关键词:工匠精神;重要性;发展;创新人才

中图分类号:G710;G718.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36-0048-02

“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工匠精神”被写入2016年的政府工作报告,这是一个充满智慧的词汇,备受社会关注。“精雕细刻、精益求精”是“工匠精神”的核心内涵,这种精神对于引导和培育当代职校生积极向上、健康生活大有裨益。当前,如何对职校生进行正确的引导,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已经成为人才教育工作者需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文章以安溪茶叶职业技术学校(以下简称“安溪茶校”)为例,研究“工匠精神”对安溪茶校发展的重要性。

一、安溪茶校发展中凸现的文化冲突

1. 工匠精神的核心

从“工匠精神”的核心内涵上看,它要求每一个匠人不仅仅只是留住技艺、传承技艺,使之成为一种谋生的工具,而是把工匠的特点升华为一种精神,即树立一种对工作专注与坚持、耐心与严谨、执着与热爱的态度,持有对自己的产品精益求精、精雕细琢的理念。

2. 安溪茶校独具魅力的办学特色

安溪茶校是一所集学历教育、短期培训、技能鉴定、茶文化旅游体验和新型人才的农民培育等各种培训于一体的“省部级重点”中等人才学校。据《泉州晚报》2015年7月16日报道,该校林建明老师在20世纪80年代“初中、职高、技校、职专”四位一体的办学模式基础上,进一步总结出“办学社会化、交流国际化、校区公园化、校企合作化”新的办学特色。

3. “四化”办学特色中的校企文化冲突

作为培养技能型人才的中等人才学校,安溪茶校专业课教学不仅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能力,而且还要有解决问题的智慧和创新能力。这些能力不是在传统课堂教学中可以培养出来的,因为这些能力的形成离不开一定的工匠文化氛围。在“四化”的办学特色中,安溪茶校所表现出来的文化冲突,主要是校企文化的冲突。企业和学校是不同的社会组织,学校体制的价值取向不可能是――教室即企业,学生即工匠。因此,企业和学校的文化冲突也就无法避免。主要表现在:

(1)价值观念的矛盾冲突。安溪茶校是社会文化主体,而企业是社会经济主体,两者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价值取向、效益意识、管理行为等。具体说来,前者追求的是“传道、授业、解惑”的育人目标最大化,而后者追求的则是以效益和利润为核心的经济利益最大化。从文化学的角度看,企业所代表的是市场经济的文化,显然与学校所代表的传承知识、技能的文化是两种不同的“异质文化”。尽管两者在共同参与开发人的能力上能够找到交叉点,但毕竟因价值观念的趋向不同,两者也就因矛盾和冲突而无法融合。

(2)效益意识的矛盾冲突。从上述观点不难看出,不同的文化规律造就不同的效益意识。企业文化遵循的是生产运营规律,具有强烈的成本意识和效益意识,因为它是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的,而学校则不然,它遵循的是“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一切为了人的发展”的教育规律。也就是说,作为以传播知识、培训技能为基本功能的学校,它没有成本意识,正因为如此,也就没有什么所谓的追求利润最大化了。因此,不同的效益意识,是造成校企文化难以融合的主要根源。

(3)协作意识的矛盾冲突。既然是合作,从这个意义上说,企业和学校无疑是一个团队。许多人也意识到团结协作的重要性,“众人拾柴火焰高”“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等,正是人们这种意识的形象描述。其实,话虽这样说,做起来也并非是一件易事。大家知道,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两者之间有着不同的文化气质,企业文化的功利性显然与校园文化格格不入,因为学校秉承的不是“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的规训。由此可见,校企合作文化要由矛盾、冲突走向协作、融合,是一个很难的过程。

4. 工匠精神是校企文化融合的核心

毫无疑问,安溪茶校校企合作存在着校企文化冲突,但这种冲突实际也为两者的融合提供了机会和条件。安溪茶校在坚持“立德树人、知行合一”办学理念的前提下,坚持“和而不同”的价值取向,用企业文化涵养校园文化,即把企业文化所要求的“精益求精、专注敬业、诚实守信、追求品质”的工匠精神融入专业教育中,通过校企合作开展体验式人才的实践,营造实践工匠精神的环境氛围,实现校企文化的融合与超越。

安溪茶校基于“游学基地”的合作办学新载体,一方面,营造“筑巢引凤”环境,积极推动企业参与学校共建“游学基地”,重视人才的培养和教学改革,为学生提供在企业实践工匠精神的平台和渠道;另一方面,实施“借船出海”策略,校企双方通过“游学基地”减少“冲突”,通过共识“互补”相互“渗透”,让学生走进企业园区,进入企业“心脏地带”,再造安溪茶校学生实践工匠精神的校园文化。

二、安溪茶校的发展与工匠精神的培育

作为一所中等人才学校,安溪茶校既不是作坊,也不同于企业,其教育对象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个体,不能像打铁匠对待铁块、雕刻匠对待木头、石头那样按照自己的设想去精雕细刻。但是要落实教育强国的发展战略,提高学校发展的竞争力,离不开工匠精神的支撑。

1. 文化再造――安溪茶校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中等人才学校特别是农村中等人才学校,往往囿于其发展路径,或疏于校园文化的建设,或沿用普通中学的方式,注重的是传播学科文化理论知识的校园文化。校训是校园文化的灵魂。安溪茶校的校训“厚德强能”,强调技能,主张德才兼备。在同一所学校,在不同的发展时期,根据其发展目标,有可能更新校训,但只是文化再造的起点,它需要经历文化提炼、文化设计、文化传播等几个阶段。由此可见,校训不是口号,它要求不断强化时代的发展理念,把新时期工匠精神重新提炼、设计并融入制度,建设物质文化载体,最终将其传播并贯彻在师生行为中,并凝聚在每一个人的身上、心中。这样,才能使每一个教育管理者、教师、学生成为工匠精神的践行者,像工匠一样对待自己的工作和学习,不断推动学校可持续发展。

2. “互补”与“渗透”――推进安溪茶校校企合作的途径

校企合作在本质上是文化合作――融合校企工匠文化。2016年7月8日,《新华日报》发表了刘志彪《要“工匠精神”更要“工匠文化”》 一文,文章提出建设支撑工匠精神的五种文化,即物质文化、行为文化、管理文化、体制文化、价值观文化。前面分析过校企合作中的文化冲突,恰恰碰触了这五种文化的建设问题。由此说来,校企文化虽不是一种对立,但要真正融合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从某种意义上说,工匠文化的培育是校企合作的文化“结合部”,有交叉就存在互学互补的可能。安溪茶校与企业合作“冠名”办班,形成了订单培养办学模式,不仅将学校专业课程体系与企业用人标准、能力要求相结合,而且把企业所需“工匠精神”通过实习、实训渗透在专业课程教学中,增强了学生学习专业技能和提升人才的素质的内驱力,有效解决了企业用人需求和学校人才的培养脱节的问题。安溪茶校通过“互补”,弥补自己在工匠文化传播途径上的不足,同时逐渐把校企合作文化中的物质文化、行为文化、管理文化、体制文化、价值观文化冲突通过“互补”逐渐“渗透”“磨合”,从认识到认同,最后达到了真正融合。

3. 兼容并蓄 ――安溪茶校校企合作中领悟“工匠精神”的落脚点

校企合作是安溪茶校发展的必然趋势,要破解校企合作中文化冲突的难题,就要抓住校企合作中文化建设核心层面的工作价值观教育。工作价值观是个体关于工作行为、工作方式及其对从工作环境中获取某种结果的价值判断,是一种直接影响行为的内在思想体系。在安溪茶校合作企业中,有茶企业、生态茶园体验观光、旅游、农业种植体验等……不同企业有着不同的文化个性,在与具体合作企业的文化融合时,安溪茶校根据不同企业的文化特点,进行合作文化上的兼容并蓄,让企业文化中的“工匠之心”流入学校的方寸田园,让学校校园文化中的“养育之情”注入企业血脉之中,实现了学校、企业两者之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三、结束语

总之,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是时代的呼唤。在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的过程中,校企合作是可持续发展中无法回避的一个问题,而合作中的文化冲突也不可避免。本文仅就某些文化冲突现象寻找校企文化融合的结合点――工匠精神,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要提高学校的竞争力,离不开工匠精神的支撑,离不开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当然,工匠精神的培育是一项涉及面广的工作,教师只有突破校企合作中的文化冲突,大力弘扬和培育“工匠精神”,才能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陈德清.系统科学与高等职业院校“四位一体”的办学特色[J].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01).

[2]潘海生,王世斌,龙德毅.中国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3(03).

[3]黄文伟,舒畅.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主体冲突的功能与实现[J].职教论坛,2012(03).

[4]王r.以工作价值观为取向的新型导游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05).

上一篇:做好音乐歌唱教学环节的取舍研究 下一篇: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