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应用文教学的问题及对策探讨

时间:2022-05-26 10:20:09

高职应用文教学的问题及对策探讨

《应用写作》课程旨在使学生掌握应用文写作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巧。初步具备写作常用应用文的能力。全面提高学生借助应用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现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从课程教学的实际情况来看,效果很不理想。很难想象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这门课程会给他们多少现实的指导。考察这门课程的教学现状,有很多显而易见的问题。

一、应用文写作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从教材角度看应用文写作教学

以本校为例,本校现在使用的是高职高专规划教材。这本教材体系完备,突出了实践教学,对高职高专教学有较强的适应性。在教学实际中,笔者感到教材还是有不适应学生、不适应教学的问题:

①编写形式不利于驱动学生的学习动机。“动机是学习的先决条件。”规划教材系统性、理论性强,虽然也照顾到了实践性,但由于缺乏任务驱动和情景教学设计,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②例文不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受教材编写年限的影响,我们看到,不少例文时间上是“过去时”,内容上很难照顾到各专业特色。比如,医学专业讲“通报”,教材上就没有关于卫生医疗行业 “通报”的例文。

(二)从教师角度看应用文写作教学

目前高职院校担任应用写作的绝大多数是语文老师,他们的专业背景是中文,文学功底、文字功底是毋庸置疑的。但是,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就一定是一个优秀的应用写作的教师吗?正如一个诗人就一定是一个优秀的文秘吗?以笔者的经验,文字基础好的语文老师,需要在文秘岗位工作两到三年左右的时间,方能熟练驾驭应用文的写作。显然,很多学校语文教师做不到这一点。语文老师上应用写作课,由于实践经验的缺失,课堂教学势必空洞乏味。

(三)从学生角度看应用文写作教学

我们不得不承认很少有学生对应用文写作课感兴趣。其一是陌生感。学生从小学到高中,教学很少涉及应用文。由于陌生,没有亲近感,很难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其二,例文本身枯燥乏味,提不起学生的兴趣。其三,非专业的地位,学生不愿意从理性出发培养兴趣。这是一门先天失宠的课程。既失宠于学生,也失宠于教学管理。

由于上述种种原因,应用文教学效果很不理想。到课率不高,到课不听课现象极为普遍,作业敷衍,考试茫然,结业时能有50%的学生写作符合规范格式就是不错的结果。教师费九牛二虎之力,收益九牛一毛。从效果看,应用文教学很大程度上是失败的教学。

二、应用文写作教学的对策

(一)抓好教材建设

①合理删减教材内容。从学生学习的实际和教学效果的实际出发删减部分内容,压缩教材,选择最常用的今后必须的章节精讲多练,反复强化。

②鼓励教师自编讲义。鼓励教师根据学校实际、学生实际、专业特点、地方特色自编讲义。自编讲义有两个优势:一是适合,适合教适合学;二是鲜活,自编讲义的案例可以关照当下、关照当时、关照当地、关照专业,紧贴学生生活、学习和专业实际,为学生所喜闻乐见,这无疑可以增加这门枯燥课程的教学乐趣,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③有效处理好教材的难易度。应用文的难点不是格式,而是表达方式和语言风格。但在实际教学中,往往出现这种情形:格式问题虽然简单,学生一看就懂,一写就错。表达方式和语言是应用文的难点,课堂教学解决这个难点其实也是很有限的。因为应用文语体风格的形成,需要在现实工作环境中反复训练获得。这就出现了一个矛盾:简单的不屑于学,难的又一时半会儿学不到。芝麻丢了,西瓜也丢了,课程结业,一无所获。鉴于上述情况,笔者以为,既然捡西瓜很难,那就捡些芝麻吧。索性放过难点,把教学的主要精力放在“依葫芦画瓢”的范文摹写上,反复训练,不断强化,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至少让学生学会写总结、计划、通知、通报、记录、纪要等常用文种。

(二)加强教师的学习培训

前文已述,高职院校应用文教学大多由语文老师担任,那么语文教师的学习提高就显得比较迫切。

①加强学习,主动转向。从语文教学到应用文教学,这里有个再学习的问题,既要学理论,也要动手学写应用文。

②创造条件,参与实践。要创造和争取一切可以的机会让教师参与实践。条件允许可以安排教师到机关或企事业单位的文秘部门见习,也可以安排教师在教学的空档期到学校相关管理部门从事短期工作。

③重视教研,提升教学。应用写作这门课程有诸多问题需要研究,一些教学的困惑须要探讨。教学研究依靠老师们自身钻研,只有教学研究,才能促进教学的升华。

(三)创新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的改革是应用文教学最难突破的问题。在这方面同类学校的老师做过不少的研究尝试。诸如任务驱动法、情景教学法、案例分析法等等。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尝试过以下方法:①阅读法。教师提供贴近学生专业和生活的例文,让学生有声朗读,以增强对应用文的语感。②摹写法。“依葫芦画瓢”,教师提供不同的材料,让学生照例文反复摹写。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让学生愿意学、主动学、快乐学的方法才是好的方法。

[1]邵瑞珍.教育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

(刘翠萍 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 432000)

上一篇:构建生活课堂 彰显品德本色 下一篇:关于小学语文有效作业的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