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域医联体应先行

时间:2022-05-25 11:56:52

自2013年1月全国卫生工作会议召开以来,医联体迅速成为医改热词。

按照原卫生部部长陈竺的解读,医联体的理想状态是,按照区域卫生规划,将同个区域内的医疗资源整合成纵向的医疗集团,由两家大型公立医院联合若干家二级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组成。

在全国卫生工作会议的分组讨论中,他还号召部管医院带头组建医联体,在战略层面上引领公立医院改革。

国家层面的改革路径选择旦明朗,全国各地都闻风而动。无论是实践多年的区域集团化或医疗协同模式,还是近两年的初步探索,都被冠以医联体的名目,包装上市。

尽管在各地推举的模式中,成功案例不少,可复制者却不多。

在大多数的成功案例中,特殊的历史背景、政风民情,以及出色的改革者,在医联体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发挥了决定性作用。因此,其他地区只能望其项背,简单复制;决策者更难从中圈出较为固定的医联体样本,在全国推广。

不仅如此,医联体的形成和发展,还存在诸多阻力。

以座城市中典型的“3+2+1”式医联体的构建为例,首先,要使各级医疗机构都有动力结成同盟关系;其次,医联体中各方的利益应该协调统一,不能使其成为大型医院加强垄断性的手段;第三,建立医联体的主要目的是使医疗资源结构优化,而医联体内优化结构的过程,其实是

场痛苦的利益关系重构。如果结成以资产为纽带的紧密型医疗体,医联体内各级医院还需与相应的主管部门脱钩,更涉及体制改革和政府权力重塑的问题。

可以说,构建城市医联体是场牵涉多方利益的改革,成败难料。

然而,如果将改革的目光下沉,上述很多难以解决的问题,在县域医联体的建立过程中,却能悄然化解。而且,浙江、海南等很多省份已经成功试点的县乡村医疗卫生体化改革,也为县域内医疗资源,特别是人才的统管理和自由流转,提供了有益经验。而这正是医联体形成的必要条件。

当前业界普遍对医疗保险推动医联体形成充满期待。在县域内,医疗保险以新农合为主,医疗服务的病种也较为单纯,更易通过支付方式改革推动医联体的形成和患者有序就医。

从需方角度考量,县域患者到城市大医院就医,成本更高,经济压力也更大。他们较为容易被较好的诊疗服务吸引,留在当地就医。但将城市患者吸引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阻止他们到家门口的大型医院就医,则困难重重。

如果县域医疗机构能够通过医联体的构建,同心协力,实现将90%的患者留在县域内就医的改革目标,即便城市患者就医无序,还是可以有效缓解城市大型公立医院的压力,将他们拉回良性发展的轨道。

船小好调头。一旦县域医联体改革取得突破,在不久的将来,它很可能成为基本医疗健康服务的综合体,实现医疗服务向健康服务的战略性转型。

上一篇:政府与制度不该嫌贫爱富 下一篇:实践县镇卫生一体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