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建筑一体化设计

时间:2022-05-25 05:49:07

城市.建筑一体化设计

摘 要 :当代城市空间形态正朝向系统化、立体化和宜人化方向迅速演进,传统的二维规划方式正在演变为一种三维的整体设计。城市・建筑一体化综合体系作为城市设计学科中的一个重要的客体系统,它是城市领域和建筑领域间的一种“中间领域”。本文介绍了以行人步道为主干的城市公共空间体系,以香港岛的空中人行步道系统为例,阐述步道系统的特征和设计理念。

关键词:以行人步道为主干的城市公共空间体系;

香港岛的空中人行步道系统;

步行系统特征;

步行系统的设计理念;

中图分类号: S611 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城市化的急剧发展改变了人们关于建筑和城市的时空观念,建筑社会化和巨型化与城市设计立体化和室内化的双向互动催产了城市・建筑一体化设计的思潮和实践。城市・建筑一体化设计的目标就是要建立一种城市・建筑综合体系。它在职能上表现为城市功能与建筑功能相互接纳和紧密联系,在空间形态上表现为城市公共空间与建筑内部空间立体的交叉叠合和有机串接。

一以行人步道为主干的城市公共空间体系

行人步道是现代城市设计中的基本元素之一,要形成以行人步道为主干的城市公共空间体系则有赖于城市设计与建筑设计的一体化运作。“一个完善的步道系统可减少市中心区对汽车的依赖程度,并增加人们前往市中心的次数,提升人文尺度,且强化都市环境,创造更多的零售商业活动,也有助于改善空气品质。”以行人步道为主干的城市公共空间体系意味着城市中的行人设施不再仅仅是单一要素(如独立设置的过街天桥或隧道等等)的布置,而是要构成彼此接续的线性关系,并与城市中公共建筑紧密结合,从而形成能包容城市流动人群相关活动的便捷且富有生气的空间网络。

二香港岛的空中人行步道系统

香港特别行政区位于中国东南海岸线上,地处亚热带,其地貌属典型的滨海丘陵地形。香港全境面积1067 平方公里,约为北京市的1/15,目前特别行政区人口已超过631万。而其中香港岛面积占80.87 平方公里,其城市建设沿维多利亚港湾南侧发展,这里是香港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极端的高层集中体量和高密度是港岛城市形成最为显著的特征。这种特征所带来的影响是城市环境策划所必须面对的,高密度的条件可以激发出巨大的能量,形成极大的视觉冲击力,有时也被理解为一个地区或城市经济实力的象征。然而,在另一方面,高密集所引发的城市功能问题的复杂性也很容易增加环境的冲突和隔阂,引起城市机能运转混乱。面对这一问题,港岛的规划和设计首先要重视交通系统及其与城市建筑的一体化连接处理。香港岛实行较为全面的人车分离体系,在人群活动最为密集的中环、金钟和湾仔三区形成系统化的二层人行步道系统。

湾仔区的空中步道系统北起轮渡码头,南至轩尼诗道,与三个地铁出入口相通。沿途将鹰君中心、海港中心、湾仔运动场馆、新鸿基中心,文物展览馆、华润大厦、香港展览中心、中环广场和香港会展中心连成一个在二层平面上互相穿越的网络,并具有与周边地区保持开放性连接的可能性。全港最高(374米,78层)的中环广场纯属私人产业,通过将其二层平面全面转为连接三个方向空中步道的结点式室内城市广场,表现了港岛私营业主对城市公共环境建设的合作姿态,而这种作风在香港几乎是一种常态。

金钟区的空中步道系统跨越15个街区。太古广场、香港最高法院、力宝中心、中银大厦、万国宝通等重要建筑云集此地。金钟地区空中步道系统的最大特色在于对建筑内部公共空间(中庭厅堂)的有效联结,并和所处地形、地貌紧密结合。力宝中心处于金钟区的核心位置,其二层大堂与三个跨街区天桥相连,同时又是地面人行道与二层空中步道的重要转合点,因此它本质上是作为城市广场来使用。太古广场是中心区最大的综合体,地处滨港地带与半山地带的转接处,南北落差达10m多,据此形成了双重地面,其裙房购物中心内庭同时作为金钟地区人行系统的穿越转折点,并在不同高程上通过自动扶梯自然过渡。

中环区的空中步道系统以干诺道与德辅道之间7个街区为核心,将中环区的重要商业楼宇与滨水地带天星码头以及90年代末刚刚落成的机场地铁快线香港站连成一个步行网络。起始于德辅道,沿地势逐渐抬升至半山区干德道的半山自动扶梯系统为中环区及半山区的行人提供便捷的南北交通服务。该系统全长800米,最高攀至135米高程。

三步行系统特征

现代城市中以行人步道为主干的城市公共空间体系,其规划和设计具有以下突出特征。

(1)步行系统涵盖或连续穿越城市建筑

作为城市公共空间的步行系统和城市建筑内部空间相互穿插交织,界限模糊,公共领域深入建筑内部,使城市中重要公共建筑成为整体公共空间网络中一连串相互串接的活动结点。不再是点到即止,而是穿堂入室。建筑中庭、外廊或是建筑与街道间的中介“灰空间”往往成为公私交接转合的重要结点。在这种一体化空间体系中,步行与购物、娱乐、餐饮等人群活动形成互动支持,一面是安全、便捷、舒适且充满生气,另一面则是无限的商机。

(2)步行系统与城市交通换乘系统的对应配合

按照不同的具体情况,换乘系统可以表现为集中处理和分散布局两种模式,步行则是各种交通换乘点之间的主要联系媒介。城市步行系统与交通换乘系统的对应配合包括两方面的含义,其一,是指人行步道体系应成为城市交通换乘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其二,良好的交通换乘组织是以行人步道为主干的城市公共空间体系能否成功运作的重要制约条件。这种对应配合大致包含下列主要内容:步行体系与城市主要交通站点直接相连,与市内公交站点密切结合,步行体系各个接口与停车场(库)(含汽车和自行车)有便捷的联系,步行体系及其各换乘点与城市人群出行模式相一致。

(3)步行系统立体化

随着城市空间综合开发利用的进程,与城市建筑、机动交通、空间开发相交织,城市中以人行步道为主干的公共空间系统势必走向立体化发展的道路。地铁建设从单一元素走向复合系统,地铁站建设拉动地下空间综合开发,在地下形成步行商业街市并与周边地段内城市公共建筑的地下部分、地下停车场(库)直接相连;空中步道将城市建筑彼此连接为整体;地上、地面、地下三个层次通过建筑内外各种垂直交通设施相互扣结,彼此补充,从而形成一体化的城市公共空间体系。

除上述三点外,城市公共步行空间体系其规划和设计还需综合考虑:与使用人流量的对应、地区气候特征、地形特征、对残疾人的关怀,与开敞空间和小品设施的结合(广场、花园、座椅、电话亭、照明、标识牌等)以及视觉美学等因素。

四步行系统的设计理念

立体化行人步道为主干的城市公共空间体系的建立必然引发城市空间开发利用观念的变革,它与我国目前城市土地和空间使用以“条块分割”为代表的体制和观念格格不入。新的体系的建立有赖于城市建设各有关部门的协调,有赖于城市各公、私机构和领域的通力合作,有赖于相关法规或准则体系的健全及适度的灵活性。就专业领域而言,城市、交通、建筑三个团体的配合是这种体系得以实现的基本保证。应当倡导由城市规划、城市设计、交通规划设计和建筑设计队伍组成的多学科集团联合组织,从而对各种复杂问题进行协调解决。那种各业务部门独立封闭的运作方式已不合时宜。例如:就建筑而言,置身流动的城市公共空间体系内,各建筑单体扮演着体系中的重要环节角色,它不可避免地会遇到诸如空中或地下步行接口的预留、楼层标高的一致性、建筑内部空间转让、建设时序等等问题,这些都需要作融合且深入的研究。

上一篇:RTK配合全站仪测绘技术在地形测量中的应用 下一篇:简析建筑工程大体积混凝土浇筑施工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