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一个人的遭遇》中的“会说话的细节”

时间:2022-05-24 06:08:19

分析《一个人的遭遇》中的“会说话的细节”

摘要:肖洛霍夫在《一个人的遭遇》中描写了主人公索科洛夫在战争中的坎坷命运。而索科洛夫的命运轨迹是千百万苏联人在战争中命运的缩影。作者通过肖洛霍夫的形象表现了苏维埃普通劳动者在战争中所遭受的创伤,同时也高度赞扬了苏联人民在战争中具有的顽强意志和美好品格。本文试图从景物、肖像、神态、动作等方面的细节着笔,揭示出人物的心理变化、性格和命运。

关键词:细节;心理;命运

Есин在《Принцыпы и приёмы анализа литературного произведения》一书中是这样描述细节描写的:艺术作品中的细节帮助我们理解景物、人物肖像、行为和心理变化,他既是艺术整体的一部分,而他本身也是微小的形象[1]。所以在每一位作家的笔下,没有哪一处细节是多余的,它们都是在向读者传递着某种重要的信息。

(一)景物描写中的细节描写

《一个人的遭遇》是肖洛霍夫酝酿了十年之久才完成的小说。在这篇小说中,肖洛霍夫在描写外部环境的过程中,多次巧妙地运用了细节描写。乍看上去漫不经心的小说开端,其实是作家精心安排的情节。文章开篇第一句话:“Первая послевоенная весна была на верхнем Дону на редкость дружная и напористая.[2]”小说开篇就交代了与索科洛夫相遇的时间与地点,寥寥数笔就将作者的视线定格在特定的事件――война上,自然而然地唤起读者某些联想,奠定了作品沉重、灰暗的基调。作者接下来所描绘的春景并不同于以往春天生机勃勃、万物复苏的景象,而是一派衰退、破败、灰暗的景色。“的河岸”、“泥泞的道路”、“干涸的河流”、“倒下的篱笆”、“破旧的木船”“浑浊的河水”,无一不表现出战后百废待兴,民生凋敝的景象。作者在这里借用了感官描写“От воды тянуло сыростью терпкой горечью гниющей олысхи”。这里指的是赤杨树腐烂后散发出的苦涩味道,但是我本人认为,在这里有一语双关的意思。一方面,是写树木本身的味道。另一方面,作者之所以选择用“горечь”这个词而没有选择其他描绘味觉方面的词,是由于这个词的另外一个意思是“痛苦”。作者通过这个词真正想传递出的信息是:战争给这片土地留下的是挥之不去的苦涩与悲伤,以及人们内心无法抚平的伤痛与创伤。

肖洛霍夫在小说中多处穿插了细节描写,如描写对岸集体农庄板棚里闲置的吉普车:На той стороне в колхозной сарае нас ожидал старенький видавший виды《 виллис》,“видавший вид”是主动形动词的过去时形式,原形是видать вид意为“饱经世故,阅历丰富”。这里也可以理解为“饱经沧桑”的意思,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这应当是一辆经受过战争洗礼的军用吉普车,多次经受了枪林弹雨的考验。推物及人,那么驾驶它的人更不知出生入死了多少次,与他并肩作战的战士们更不知冒死拼杀了多少回。从侧面也可以看出苏联人民为战争做出的巨大牺牲。作者用看似朴素的笔触描写与战争无关的外部环境,但恰恰表现的是战争刚刚结束后的冷清之景。孙美玲也曾指出:在真正的故事开始之前就已经形成了两种基调:战争和春天,死亡和生活。[3]“交通阻塞倒霉的日子”“说话人身上的士兵服装”“饱经沧桑的吉普车”以及刚刚走过的路途上所经历的种种艰难,这一切都唤起了读者对于一年前刚刚结束的那场战争悲惨时日的回忆。

(二)人物肖像描写中的细节描写

作者对小说中人物外貌的描写虽然用了寥寥数笔,但却具有很强的艺术表现力。通过讲述人的眼睛观察到的索科洛夫是一个背有点驼的高个子,说话嗓音低沉,而他手中牵着的小男孩,照身材来看最多只有五六岁。男人的手“又大又硬”而孩子伸给“我”的手却是一只“嫩红而冰凉的小手”,男人的穿着邋遢不整洁,而孩子虽然穿的简单却表明得到了很好的照顾。这种平行的肖像描写,始终是互相对比的,在反差中给读者留下了悬念与疑问,也唤起了读者的阅读兴趣。肖洛霍夫在这里还着重刻画了两人的眼睛和目光。对小男孩的描述是“глядя мне прямо в глаза светлым,как нёбушко глазами чуть-чуть улыбаясь”。这里描写小男孩的眼睛,没有用“небо”而是用了它民间常用的指小表爱,近似摇篮曲式的形式“нёбушко”,他就像珍贵的宝石一样,像晶莹无暇的金刚钻一样,在这一段文字之中闪闪发光。而关于索科洛夫的眼睛的描写:第一处“Видали когда-нибудь гдаза словно присыпанные пеплом……”“присыпанные пеплом”原意是“仿佛覆上了一层灰烬”。如果说小男孩的眼睛是晶莹剔透的,那么索科洛夫的眼睛就是灰蒙蒙的,浑浊而沧桑的。生活中的苦难早已使他本来明亮的双眸暗淡无光了。“пепло”在这里意为“灰烬”,一次次的打击将生活中残留的希望一点一点燃烧殆尽,最后只剩下了灰烬。第二处:“Искоса взглянул я на рассказчика но ни единой слезинки не увидел в его словно бы мёртвых потухших глазах”。意为“死气沉沉的眼睛里,却看不到一滴眼泪”。读到这里,索科洛夫的形象已经深深地刺痛了每一位读者的心。在我头脑中出现的是一位饱受战争摧残,身心受到极大伤害的俄罗斯普通男人的形象。这也从另外一个侧面向我们说明:生活无论何时都无法彻底抚慰战争给苏联人民内心带来的创伤。生活不可能使他忘掉自己的遭遇,也不可能补偿他所承受的可怕损失。他那“充满绝望的忧郁的眼睛”就是最好的证明。这也会让人反思战争,无论什么性质的战争,都会对人的心灵造成难以愈合的伤痛,战争的胜利也不能抹去战争给人的心灵带来的阴影[5]。

对小说主人公“手”的刻画也是值得我们注意的,在小说开头对小男孩手的描写是“розовая холодная рука”。而小说最后出现的是“розовая рука”。在过渡中,作者去掉了“冰凉的”这个修饰语,肖洛霍夫通过这样一个细微的变化来告诉读者:孩子的小手变暖了,爱的关怀和慰藉是可以战胜生活的苦难与孤独,使人重拾生活的信心和希望。肖洛霍夫也多次提到索科洛夫的“手”,并且通过不同的修饰语来说明同一双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Большая чёрствая рука――тёмные руки――большая твёртая,как дерево,рука.作者通过这些微小的细节向我们透露出很多重要的信息,在与“我”打招呼的时候,索科洛夫向我伸出的是一双“又大又黑的手”,向“我”讲述自身遭遇时将一双“黧黑的手”搁在了膝盖上,最后同“我”告别的时候,向我伸出一只巨大的、像木头一样坚硬的手。作者由最初对这双手的颜色、大小的描写到后来的质感,这双手已经不是一双普普通通的手,而是一双充满力量的手。正是千万双如此坚硬的手才使国家免受外族蹂躏,正是千万双如此坚硬的手才在战争的废墟中重建了美好生活。这双手,不仅仅属于索科洛夫一个人,也属于整个顽强不屈的俄罗斯民族,支撑起俄罗斯民族头顶的那片天空。

(三)结语

肖洛霍夫没有延续苏联时期塑造“高、大、全”的英雄形象的传统,而是从平凡的细节着手,揭示了苏联普通人在战争中的命运。肖洛霍夫也没有描写苏军的英勇和人民胜利后的喜悦,而是从另一个角度表现了战争给人带来的苦难和胜利后的艰辛、不幸和眼泪。通过对索科洛夫形象的塑造,展示出苏联普通人的魅力,也使索科洛夫的形象成为世界文学画廊里的光辉人物,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读者。(作者单位:黑龙江大学)

参考文献:

[1]Есин А.Б. Принципы и приемы анализа литературного произведения[M]. M.:Наука,2002.ст.75.

[2]转引自俄罗斯文学选集[M].张建华译.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8年.第56页.

[3]孙美玲.肖洛霍夫研究[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2年.第313页.

[4]孟繁华.战争本质的国族叙事和个人体验――中国、西方战争文艺“历史记忆”的差异性[J].山东社会科学报,2006.(4).

上一篇:带着思考去写生 下一篇:浅谈当前的反腐斗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