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风险管理

时间:2022-05-24 12:56:33

加强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风险管理

中图分类号:F812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4202(2013)09-000-02

摘 要 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风险作为客观存在,它与企业财务风险有着很大的不同。本文从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风险管理的意义出发,分析财务风险评估的内容以及导致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风险的因素,提出了财务风险管理提出了相关的措施和建议,对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风险管理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 行政事业单位 财务风险管理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中所暴露出的问题日益突显。从近几年我们的审计结果看,无论是最初的财务收支审计还是后来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绩效审计等,行政事业的财务问题主要集中在预算执行不严、国有资产管理混乱、挤占专项资金、往来款不及时清理、资金使用低下等,如何减少这些需要加以纠正和改进的问题以及降低这些问题所造成的影响,值得我们研究和探讨。加强行政事业单位风险管理,提高行政事业单位资金绩效管理水平,杜绝腐败现象的滋生和蔓延,提高财政资金使用绩效等,是当前政府会计改革的重要目标,也是政府会计改革的重要方面。

一、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风险管理的意义

为了进一步加强对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的监管,国家先后出台了部门预算制度、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收支两条线管理制度、政府采购管理办法、非税收入管理办法等一系列政策法规,并取得了显著成效。通过审计和调研发现,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加强行政事业财务风险管理极为重要。

通过财务风险管理,建立行之有效的会计控制系统,能够及时对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漏洞进行堵塞,消除安全隐患;通过对财务风险分析,行政事业单位管理人员可以对组织内部财务收支状况和经济效益进行研究,并对单位预算未能够及时完成主客观原因进行分析,准确抓住经营活动中出现的主要问题,避免浪费、挪用、贪污等问题的出现;同时,通过严格财务风险管理,可以促进行政事业内部职能部门之间进行协调配合,促进其履行职责、科学合理决策,从而在整体上提高管理效率。

二 、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风险评估内容

行政事业单位应当根据单位实际情况,梳理单位各类经济活动的业务流程,明确业务环节,系统分析经济活动风险,对存在的风险进行全面、系统和客观评估。笔者认为主要从以下两方面进行财务风险评估:

1.内部控制管理制度健全性评估。包括经济活动的决策、执行、监督是否实现有效分离;权责是否对等;是否建立健全议事决策机制、岗位责任制、内部监督等机制;是否建立工作人员的培训、评价、轮岗等机制、不相容职务有有效分离;工作人员是否具备相应的资格和能力等。

2.单位业务层面控制风险评估。主要有单位预算编制与资产配置是否相结合、与具体工作是否相对应;是否按照批复的额度和开支范围执行预算,进度是否合理,是否存在无预算、超预算支出等问题;决算编报是否真实、完整、准确、及时等;单位发生支出事项时是否按照规定审核各类凭据的真实性、合法性;是否定期对资产进行清查盘点,是否按照规定处置资产;是否按照预算和计划组织政府采购业务;建设项目是否按照概算投资,有无严格履行相关审批招标程序等。

三、导致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风险的因素

根据近些年审计发现问题成因分析,造成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风险的因素较多,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单位领导财务风险意识普遍不强。行政事业单位部分领导对财务风险管理的重要性认识还不到位,重事业发展、轻内部管理,甚至缺乏对财务基础知识的了解。有的单位领导错误地将财政的部门预算管理等同于财务管理,对财务会计工作重视程度也远远不够,忽视其控制监督职能。同时,由于行政事业单位是非盈利性机构,单位的政绩是考核领导工作情况的唯一标准,而对单位经济决策履行合理性、有效性等往往不加重视,对财务资金控制等环节风险控制意见不强,直接影响资金使用效率。如某事业单位,季节性收购款均使用大额现金,日结余量大,未及时缴存银行,公款私存,领导熟知,管理上却也未加以重视,直至出现出纳员将大额现金带回家中被盗造成国有资金损失等。

2.财务人员缺乏,内控制度不健全。行政事业单位财务人员非专业人员普遍,很多为半路出家,未经过系统化专业培训。会计核算不合规,对原始凭证审核不严。一些单位不按照行政、事业单位财务规则与会计制度的要求进行会计操作,会计科目混乱、信息失真。内部财务部门只起到“核算”、“付款”的作用,未能反映管理、内部监督、决策参谋作用。不相容职务岗位未按规定分开,未能达到相互牵制相互制约作用。如记账人员、保管人员、经济业务决策人员及经办人员没有很好的分离制约。例如对于单位房屋资产等,往往只负责对资产账面值及出租收入登账核算,而对于收入确定是否合理、是否按合同及时进行收取、资产台账登记不完整、与实物资产未对应等,存在资产流失风险。

3.单位预算执行随意性大,严肃性不够。部分单位预算管理意识谈薄,预算法制观念不强,对预算的严肃性和重要性认识不足,预算调整追加较为频繁,资金使用缺乏预见性,削弱了预算的约束控制力,常常把跑财政要钱作为财务的主要工作。财务决策产生了管理上的“松、散、乱”,致使专项资金预算执行大打折扣。部分单位虽然编制了预算,但对预算资金使用效益不进行跟踪审计,即使跟踪调查,也是分析肤浅,总结简单,效益考核基本走了过场,成本考核几乎是空白,从而使好多项目资金难以取得预期的社会效益。

4.经济决策缺乏科学性,资金使用效率不高。目前,我国行政事业单位中经济决策普遍存在主观决策,未经详细科学论证仓促决策现象,资金使用低下、效率不高。如为投资建设项目,未对项目可行性进行分析、论证,盲目投资,一些行政事业单位以下属公司名义进行融资贷款,财务投资计划性差,再加上无专业化管理人员,随意提高建设标准等,项目超概算问题严重,拖延支付工程款现象普遍影响政府单位形象等。

四、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风险管理的措施建议

1.强化行政事业单位领导班子责任意识。

行政事业单位领导班子是单位重大经济事项的决策者在单位运行环节中起主导作用。单位负责人要充分认识内部会计控制在保护资产的安全与完整、防范欺诈和舞弊行为、实现单位经济目标等方面的重要性,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建设,建立有效的相互制衡、激励奖惩的机制,充分调动整个内部会计控制队伍的积极性,形成单位内部会计控制人人参与、人人有责的良好氛围。同时加强对与领导者相关经济行为的考核,使用领导者权责利统一,对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风险管理具有积极作用。

2.细化部门预算,增强预算约束力。

行政事业单位要明确内设部门的职责和分工,对按照法定程序批复的预算在单位内部进行指标分解、审批下达,规范内部预算追加调整程序,发挥预算对经济活动的管控作用。财政部门要根据财力尽可能和支出需要相地合,打实打足预算,硬化预算约束,减少预算随意增加行为。加强预算执行管理,依法执行部门预算,严格按“先有预算、后有开支”的原则,严格先审后支、先批后付,杜绝乱收乱报,确保经费收支按财务制度和预算扫行。同时强化预算绩效管理,建立“预算编制有目标、预算执行有监控、预算完成有评价、评价结果有反馈、反馈结果有应用”的全过程预算绩效管理机制,努力提高预算资金分配、支付、使用过程中的规范性、安全性和有效性。

3.健全内控措施,规范单位内部行为

各行政事业单位要健全单位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规范单位内部行为。根据单位内部业务流程特点,明确职能,强化责任。依据最新《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的要求进行控制监督,一是完善职务分工控制,对于不相容职务进行分离,明确相关岗位的职责权限,确保支出申请和内部审批、付款审批和付款执行、业务经办和会计核算等分离,对单位决策、执行和监督相互分离,形成相互监督、相互制约机制;二是业务记录控制。加强会计人员业务培训,强化会计人员岗位责任制,规范会计基础工作,以保证会计记录的真实、及时和正确;三是财产安全控制,建立资产台账,定期清查盘点资产,确保账实相符。

4.建立配套机制,强化监督

对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风险管理还应建立健全行政问责制、责任追究机制和信息披露制等配套机制。一方面从体制上强化对权力运行的有效制约和监督,从经济决策和执行等环节加强对权利的监督;另一方面推进财务公开和政务公开,对相关财务信息进行披露。通过加强财务监督力度,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通过监督规范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防范财务风险。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企业司.企业财务通则解读.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

[3]陈金娟.内部控制与企业文化建设关系研究.经济师.2006年第6期.

上一篇:内控机制有效性保障的实务分析 下一篇:浅谈注册会计师年报审计前的预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