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视野下网络国家形象片分析

时间:2022-05-24 03:08:58

跨文化视野下网络国家形象片分析

摘 要:文章通过对跨文化传播模式的解读,分析了网络版中国国家形象片《Hi, I’m China》的“5W”传播模式与心理互动模式相结合的媒介实践。认为国家形象片实现主我与他者在心理上从博弈到认同的路径有四个过程:减少不确定性――身份调整的开始,适应――认知的转变,理解――共同建构意义,认同――主体与他者同构。并从该片的具体手法分析跨文化传播能力对于国家形象塑造的重要性。

关键词:跨文化传播模式;网络国家形象片;《Hi, I’m China》

中图分类号:J9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5)12-0025-02

2015年2月,由著名网络作家周小平执导的中国超级贺岁大片国际版《Hi, I’m China》在朋友圈火速蹿红,甚至打入Twitter、YouTube。该片时长4分25秒,对比呈现了中国的环境治理、农村建设、文化教育、军事等,展示了中国的发展与困苦。《Hi, I’m China》在依托新媒体平台取得良好传播效果的同时,是如何遵循跨文化传播模式建构其话语体系的呢?与传统形象片相比,它是如何消解受众对“宣传片”固有的认同焦虑感,从而实现心理的调试、接受与再认同的呢?这一系列问题彰显了网络国家形象片的跨文化认同研究的重要性。

一、对跨文化认知模式的理解

1959年,人类学家爱德华・霍尔(Edward Hall)在其著作《无声的语言》(The Silent Language)最早提出跨文化传播研究,他指出:“对他国的语言、历史、体制、习俗方面的正规培训只是全方位计划的第一步。对世界各国不同群体的非言语语言的介绍推广也同样重要。[1]”之后的半个多世纪许多学者提出了不同的跨文化传播理论,如霍夫斯泰德(Geert Hofsted)关于文化差异的四种模式:权力距离、规避不确定性、集体―个人主义、男性―女性化,和霍尔的高语境与低语境文化模式(High-and Low-Context)。及后来古迪昆特(W.Gudykunst)提出的减少不确定性理论和金(Y .Kim)的跨文化身份等。

根据以往学者的模式和理论,本文将跨文化认同模式――即受众对国家形象片的认知路径分为四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是主我与他者在心理上博弈与互动的过程,经过一系列的“协商”,最终生成该阶段的语调。

1.减少不确定性――身份调整的开始。如果人们内心存在高度的焦虑与不确定性,那么就不可能顺利适应新的环境和种种变化,所以这是跨文化认知路径的起点。是什么引起焦虑和不确定性,怎样会减少焦虑,人们认知状况的变化如何直接影响到他的传播行为等,这些都是跨文化双方需要考虑的问题。在跨文化传播模式的研究中,不确定性来源于对陌生人和陌生事情的焦虑,这部分受众具有刻板成见和对主我的滞后信息,不愿意主动参与主体国的传播,他们从心理上比较排斥,这种消极认知必然影响其后续行为。所以要求主我提高在不同文化背景中的身份占有率。

2.适应――认知的转变。适应阶段是整个路径的转折点,主要发生在他者的自我内部,说明他者已经在观念和行动上对主我有了很大程度的改观,随时准备在不受外部压力的状况下接受他者的传播内容。在金(Kim)看来,产生了内部转变的个体拥有了一种“跨文化身份”,有着较好的心理素质与适应能力,由单一文化人成为跨文化人[2]。所以在这个阶段,主我应加强与他者在文化上的接近性和文化融合。

3.理解――共同建构意义。理解阶段有两种重要的理论,即建构主义(Construction)和意义的协调处理理论(CMM)[3]。这两种理论共同提倡主我与他者要在相互协作、双方都理解的视角下产生意义。正如社会学家米德在其象征性互动理论中所说的那样,人是根据意义来行动的,意义是在社会互动中产生的。主我与他者在这个阶段中已经展开实质性的互动,因此双方都应明白在跨文化过程中彼此所扮演的角色,理解并接受差异性,在对话中建立共通的意义空间[4]。

4.认同――主体与他者同构。认同在跨文化语境下有两个维度,即自我认同和彼此认同。也就是说传播的一方对主我和他者的多重身份、多重价值观的一种客观评价以及潜在问题的正确评估。作为认知路径的终端,认同表示主我与他者在共同构建的意义空间中能够以成熟的交流姿态深入彼此内心,能够很容易进入对方的文化语境理解具体问题,在建立新的话题时能够迅速自由地融会贯通,从而实现双方分身的同构。本文所研究的认同是跨文化传播中取得良好效果的方法,而不是传播中与误解相对应的一种结果。

二、网络国家形象片的“5W”框架

与传统时代国家形象宣传片《人物篇》《角度篇》不同,《Hi, I’m China》以一种平民诉求和文化间互动的意识赢得了国内外受众的讨论,做到了理性、客观的回归。那么网络版国家形象片有什么成功的经验值得借鉴呢?这部分将以传播学经典“5W”模式为框架,从谁(Who)、说了什么(Says What)、通过什么渠道(In Which Channel)、向谁说(To Whom)入手,评价其传播效果(With What Effect)。

1.传播主体。《Hi,I’m China》是由网络作家周小平及其团队制作,众多志愿者也加入,主体身份具有去政治化色彩。第一,周小平作为网络作家代表,在2014年10月全国文艺座谈会上受到主席的接见,他代表一种个人崛起的公民意识,能批判地“带着恨来爱这个国家”;第二,平民化的团队。这种变化体现了公民媒介权利的下移,普通受众参与解决宏观事件的意识增强,更贴合西方文化倡导的民主、人权观念,更容易被接受。

2.传播内容。视觉文化最大的特点,就在于影像表意符号具有世界通用性,比起文字符号来更加容易跨文化交流[5]。《Hi,I’m China》运用客观写实的纪录片方式,采用记叙、议论、对比、引用多种表达手法,分两个部分。

上一篇:语文教师加强古诗文修养的思考 下一篇:滴滴帮饿了么送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