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数学入门教学的几点体会

时间:2022-05-24 03:03:11

初一数学入门教学的几点体会

摘要:万事开头难,有了好的开端,便是成功的一半。本文拟从初一数学的第一堂课激情引趣,到实际教学中稳扎稳打,再到根据学生程度的参差不齐而采取分层分组教学等方面浅析了如何做好初一数学入门教学。

关键词:兴趣 分层分组

刚步入初中的新生因课程种类的增多,知识难度的加深,教学内容和思维方式的要求提高,以及学习环境的改变,使得大多初一学生措手不及。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初一是引导入门,打好基础的关键阶段。下面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谈几点关于如何搞好初一数学入门教学的体会和做法。

一、留给学生一个良好的第一印象,取得学生的信任

初一学生的兴趣很大程度受老师的影响,一般地说学生会安静地听完第一堂课,然后对你掂斤估量,觉得你的教学水平怎么样,工作经验如何,并且与心中的楷模――自己的小学老师加以比较。所以教师要充分利用好第一堂课的机会,凭借教师优异的教学素质,敏锐的数学智慧来感染学生,征服学生,激发起学生学习的浓厚兴趣,这将为以后的教学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如我在初一的第一节课是这样设计的:本节课我没有安排新课内容,主要介绍一些与数学有关的趣味知识。首先板书“+”、“―”、“×”、“÷”、“=”五个小学数学常用的符号,问学生:你们知道这些符号的含义吗?学生都能纷纷说出其意思。接着又问:你们知道它们是怎样来的吗?学生说不出来。我就向他们介绍了常用数学符号的由来。“+”:是15世纪德国数学家魏德美所创,在横线上加一竖,表示增加的意思。“-”:也是魏德美所创,在加号上减去一竖,表示减少。“×”:是18世纪美国数学家欧德莱首先使用,乘是增加的另一种表示方法,所以将“+”号斜了过来。“÷”:是18世纪瑞士人哈纳所创,意思是表示分界,所以用一横线把两个点分开。“=”:是16世纪英国学者列科尔德发明,他认为世界上只有用这两条平行而又相等的直线符号来表示等值最为恰当。接着,我还给学生讲了“数学家巧解实际问题的传奇故事”,举例告诉学生从日常的生活小事(如猜单双等)到高精尖的卫星运动轨道无不是数学知识的运用,介绍了数学中的7种高效思维方法等。最后我动手随意而迅速地剪出五角星,提问学生你能画一个圆刚好经过一个已知三角形的三个顶点吗?你能在一个三角形中画出一个最大的圆吗?我接着给出了这道题的答案并告诉他们:你们只要认真学好数学,它会告诉你们比这多得多的数学知识,你们可以比老师画得更快,做得更好。这节课涉及的这些问题一般都是学生没有接触过且又都很感兴趣的,因此这节课学生听得很认真,他们充分感受到了数学的趣味性和实用性,对初中数学的学习充满了向望和极大的热情。他们对我产生了深深的认同、信服和接纳,从此,学生对数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知识是美丽的,是法力无边的,我正是用数学迷人的魅力取得了学生的信任和拥戴。

二、进度适当,精讲多练,稳扎稳打

心理学告诉我们,成功和失败在学生心理上会引起不同的情感体验,对学习产生不同的影响。刚进入初中的学生所具备的知识能力相对还比较欠缺,如果有的教师“望生成龙”心切,刚开始一味赶进度,以腾出更多的时间来复习或用来补充内容,提高要求,这很容易造成学生对教师所讲知识没时间去消化,理解不透彻,导致作业无从下手,错误率高,测验得不到好成绩,这给学生增加了失败的情感体验。尤其当学生连续遭受失败时,学习数学的兴趣被挫伤,其后果是使学生对数学产生害怕,厌恶情绪,甚至产生“反正学不好,干脆不学了”的想法,这对我们以后的教学工作极为不利。因此初一教学进度要适当放慢。如有理数的运算中学生能够记住运算法则却不能熟练正确运用等,针对这一特点,我在每一个运算法则学完后都安排练习课,使学生能够巩固所学知识,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基础。同时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有梯度,课堂上有意识地多安排一些练习的时间,精选一些中下等学生“跳一跳,能摘得着”的例题,习题进行训练,让每位学生都有机会体验学习的成就感。总之,进度要适当,教师教的节奏与学生学的节奏和谐发展,稳步推进。

三、分层导学,激发学习兴趣

初一学生知识水平起点低,理解接受能力差异大,大面积的学困生对课本上的例题、习题感到无从入手,为了扭转这种局面,我在课堂教学中实施分层讲解和实施合作学习,并在练习的设计上适当分层。在课堂教学中对全班学生根据学习基础和座位特点进行了分组,小组内的互助帮扶合作学习,同班学生互相交流,同时结合本校教学教研组“小组合作学习”课题研究要求,笔者加大了“优帮差”的比例。指导个合作学习小组根据本组学习实际,定期召开小组长会议,收集、了解存在的问题,研究、讨论解决的办法,加强小组内学优生对“学困生”的指导帮扶,学习检查,“兵教兵”互助合作,为“学困生”请教问题,追求进步提供了充分的技术和环境保障,学优生在教的过程中也提高了自身对知识的理解、把握和灵活应用水平,同时为了使每个层次的学生在课堂上都能听得懂,学得到,笔者对课堂练习作了适当分组,让学生在解答不同层次的练习中内化、掌握、巩固数学知识。

四、和谐师生关系,提高教学质量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要提高数学教学效果,需要师生共同配合。学生亲其师,是因为教师爱其生。初一学生一般都会由喜欢老师而喜欢他所任教的学科,因此教师要在课堂上对全班每个同学都抱着积极、热情、信任的态度,从而使学生从内心升腾起对老师的信赖和爱戴。教师要主动热情地和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特别加强与“学困生”之间的交流、了解和指导帮扶,融洽师生关系。刚上初一的学生往往和小学生一样,对教师、家长有很强的依赖心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自学习惯,使学生脱离依赖心理。课堂上有意识地指导学生阅读数学课本,在练习中设计阅读材料,培养学生阅读分析和自学理解能力。

教师的工作是辛苦的,但若每节课师生互动和谐而高效,学生学得积极主动,学有进步,则教师每节课后的感觉是快乐的。每送走一轮毕业班,回归到初一数学教学岗位,我又变成了初中数学启蒙教师,在那片处女地上寻思着如何牵着那些稚嫩孩子的手走进数学王国的大观园。

(作者单位:江西省安远县第三中学)

上一篇:化虚为实 与智者对话 下一篇:对农村中学美术教学现状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