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离我们渐行渐远

时间:2022-10-13 08:39:08

语文,离我们渐行渐远

一、语文教学的现状

以学为本,是教学的终极目的,而教只是一种手段。可是,我们现在的教学现状多是为教学而教学,不太考虑教学的效果和真实意图,这与教育的初衷背道而驰。现行之下的高中语文教学,面临着诸多方面的窘境也日益显露出来。

1.听、说、读、写能力的下降

《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指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的总目标,以此看出,“基本的语文素养”其中一个重点是语文学习方法和学习能力。

听、说、读、写是语文教学需要培养的一种重要的语文能力,而今却成为了语文教育的一块软肋。为了应试教育的需要,现在的语文教学不是在听、说、读、写上下真功夫,而是把重点放在做习题上。课堂教学基本上还是以老师的满堂灌为主,学生即使发言也仅是只言片语,缺乏语言的条理性和思维的逻辑性。对于写作,学生有一种似乎与生俱来的恐惧,无话可写,却又懒于动笔,表达出来的文字也是错字百出、词不达意。试问,一个将列祖列宗写成“劣祖劣宗”的人,能理解中国文化的丰富内涵吗?中国正腔圆、横平竖直的方块字原是一种最悠久、灵活、富有表现力和生命力的文字,为何遭遇如此尴尬的境地?

2.人文性特点的缺失

语文课最大的特点就是它的人文性,人文性包含两个内容:一是这一课程对本民族文化的观照,二是其对人格、人的精神世界的观照。语文课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可是试问,我们的语文课堂有多少注重情感体验,有多少次心灵的碰撞,又有多少思维的交锋?在应试教育的束缚下,对于语文学习,学生只重表层知识的积累,不重视良好思维习惯的养成。对课文学习也不过是浮光掠影、走马观花。我们的语文教育,如果不跳出应试教育的小圈子,就很容易造成一个集体的冷漠,缺失人生的真情。

二、语文教育现状产生原因

1.社会风气的影响

中国的教育现状在一个不正常的状态下,正在越来越快地背离教育的本质,逐渐走向惨败的市场化,或许也可以称之为“教育媚俗”。目前中国的教育,早已失去独立的地位和超越世俗功利的目光,教师的付出、学生的努力被异化为统计表上的一个个数字,光荣榜上一个个荣辱得失,师道尊严似乎已经荡然无存,教师起码的自尊都几乎不保。传承文化、继承历史、塑造学生健康人格的教育本质任务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被抛弃在一旁,教育的崇高性及其传承文化、引人向善的神圣使命正在被社会摒弃!这除了对语文学科本身的特点不了解外,我们自己也主动将把自己的“根”永远地遗忘在历史的角落里。仔细想来,我们语文老师自身是不是也需学会反思?

2.语文教师自身的局限

语文教师的阅读现状怎样呢?以笔者为例,来看看我们的学习经历,中学时代,我们的课外阅读多处在“应试”的夹缝中,真正有意识涉猎文学经典的寥若晨星。进入大学之后,大多学生迫于就业压力而苦攻英语;加之快餐文化,我们失去了挑灯夜读的宁静心态。几年以后,阅读积累都还很浅薄的中文系学生就匆匆忙忙站到了中学讲台。工作以后,我们的时间似乎总是不够用,备课、上课、批改作业与试卷,寻找一些适合做阅读训练的精彩语段,并费尽心思想出若干的训练题。因为考试并不要求教师读多少名著,所以我们得研究如何管理课堂,如何提高考试成绩。有人统计,目前有90%以上的教师有阅读习惯,但阅读的内容多为教学参考类书籍。《庄子・逍遥游》曰:“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这也许就是语文教师阅读积累单薄的重要原因。

3.评价机制的影响

在不正确的语文课程评价制度的引导下,在不正确的观念的影响下,在一线从事高中语文教学的教师都深深懂得,教学因时而动,怎么评就怎么教,怎么考就怎么教。很多教师成了分数的奴隶,被分数的“绳索”缚住了手脚,“分”秒必争,一味追求考试的高分,以高分评判天下。教师为了让学生考出高分,不得不“精简”教学内容,提前结束新课,在浩如烟海的各种复习训练题中寻章摘句,精挑细选,剪切拼凑出一套又一套的练习题,然后让学生反复练习,反复评讲,以期在考试中取得高分。即便教授课文,我们又学到了什么呢?

学生的语文课堂阅读少有真正的心灵自由。很多时候,孩子们不是在阅读,而是在做一门莫测高深的“学问”。鲜活的文本大多成了诠释与印证某个知识点或某项读写技能的“例子”。一篇血肉丰满、情辞兼美的文章一旦被选入课本之后,它就不再是原来的“它”了,所有的文章都被强行纳入一整套不容置疑的答题技巧中。学生带着这些技巧去应对其他的文章,这就是“学会了阅读”。结果是,学生学到了无用武之地的读写的“技”,丢弃了影响终身的读写之“道”,得到了光鲜的外表,失去了质朴的本体。语文课本应回归课本,回归语文的本质。那么,什么样的语文教学,才是我们语文教师真正的幸福呢?这需要语文教学改革,让广大语文教师从理论和思想的高度提高并改变自己。

总之,无论是语文教师读写能力的贫乏、本性的扭曲,还是社会风气的熏染,都使得语文这门本该热情洋溢、灵光闪烁的学科,越来越失去了它的本真面目。正如一些人的评价,没有语文的语文课就像“没有情人的情人节”一样令人惆怅而无奈。误尽苍生的真会是语文?

(作者单位:安徽省明光市第三中学)

上一篇:如何使学生爱上体育课 下一篇:巧用故事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