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安克的中国乡村教育尝试

时间:2022-05-24 01:24:18

卢安克的中国乡村教育尝试

尝试“非应试教育”

2001年2月初,广西东兰县隘洞乡中学的师生们听到了一个大好消息:一个中文名叫卢安克的德国年轻人,要来隘洞中学当老师。他不要学校发一分钱工资,吃穿问题全由自己解决。东兰县是全国48个最穷县之一,很多孩子都读不起书。

2月7日,“洋教师”卢安克果真来到了隘洞中学。

原来,时年32岁的卢安克是德国汉堡市人,汉堡美术学院毕业,在德国先后从事过多项工作。1990年夏,他第一次踏上了中国的土地,进行了为期3个月的旅游。回国后,中国诱人的山村风情深深地烙印在了他的脑子里。

1992年夏到1993年初,为了深入了解中国山村的面貌,一心想学好汉语的卢安克先后在中国的东南大学和广西农学院学习,聪明的他很快就能用汉语跟中国人交流了。

1996年底,对中国心向神往的卢安克再一次来到了中国。这次,他来到了广西阳朔。他想在中国的土地上真正地“扎”下来。由于他的英语水平也不错,他便要求有关部门安排他去阳朔县的一所中学教英语。

可是,他渐渐发现,中国的教育似乎跟他想像的“不太一样”。在他看来,中国的老师教育学生的目的总体说来是为了“应试”,应付没完没了的段考、期考、中考、高考。而不像他认为的、学生学习的目的是为了提高自己的素质――实际动手能力、创造能力。在他看来,中国这样的“应试”事实上已代替了学生自己的理想和追求。

他越想越觉得这样的“应试教育”不是“理想”的教育模式。天长日久,他竟生出了要在中国尝试推行“非应试教育”的念头。而且,他想找一个贫穷的山村开始尝试。因为他认为,只有在山村,现有的教育才相对不那么“根深蒂固”,他才容易取得成效。

半年之后,卢安克结束了在阳朔的执教,来到了南宁。之后几年里,他数度往返于德国―广西。在广西,他一面在南宁一所学校教德语,一面积极联系可让他进行“素质教育”实验的学校。终于,亟需优秀教师的广西东兰县有关部门同意让卢安克前来施教。隘洞乡中学校长也答应了卢安克的教学要求。于是,在2001年2月初,卢安克兴冲冲来到了隘洞乡中学。

中西教育碰撞

在卢安克熟悉了学校的情况后,隘洞中学校长安排去教一个普通初二班,教英语、美术和地理。接受安排的那一晚,卢安克高兴得一夜难眠。

让同学们感到新鲜的是,卢安克老师上课,并不像以前的老师那样拿着英语课本一遍遍地带着学生们念单词、一段段地让同学们朗诵课文,而是把课本丢在一边,即兴教同学们一些课本上不曾有的单词、语句。比如教室外正在下着雨,卢安克老师就会教一些跟雨有关的单词和语句。

时日一久,同学们发现,卢安克老师上英语课不重视课本。他觉得发给学生课本,就让学生在开学时就知道了整个学期要学的内容,这样就让学生产生了学习只是一种任务的“任务感”,学生就不会有什么好奇心去学了。他也不喜欢教什么语法,他觉得要判断一句话有没有错误时,如果考虑到所有的语法规律,那将是多么的辛苦。不如凭感觉,如果说这句话时有一种不舒服的感觉产生,那么这句话就一定是错的。他还觉得学生做作业和考试时的题目,只能培养出学生适应课题的一种思想方式,而没有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在上美术课时,卢安克不主张学生去画一些固有的物体,也不以“画得逼真”作为画得好的评判标准,而是主张学生发挥想像力去画。学生们“乱画”的东西往往得到他的好评。

上地理课,卢安克也不喜欢按课本上的“标准”去教学生,不喜欢学生去死记硬背“标准答案”。

非但如此,在整个学期里,卢安克甚至没有让学生做过一次测验。他的观点是,他不想知道学生的成绩。他只想把教学做得更好,而成绩的好是有限的,不可能做得更好,它有一个顶点。

他还从来不向学生们提什么“学校的要求”、“学习的标准”。因为他觉得如果学生们学习的目的都是去满足学校的同一个要求的话,那最终学校就不像是为学生而办的,或者,学生必然适应不了学校。他说在德国的学校里,他以前就从没听说过“要求”这个词。

到段考的时候了。卢安克教的这个班跟别的老师教的班一道参加了段考。让人伤心的是,卢安克所任的科目考得都是最差的。就连大家所认为的“洋教师”理所当然的强项――英语科目,他所任教的那个班也是全校考得最差的:全班只有6个学生及格,平均分仅为20分。

让自己、让自己的学生去参加这样的“淘汰赛”,不是卢安克的愿望。思来想去,卢安克觉得在这里呆不下去了,只好选择了离去。

愈“挫”愈勇

离开隘洞中学后,卢安克回到了德国。可是,卢安克实在太想在中国进行他的教学尝试了。2002年6月,卢安克又来到了中国广西的东兰县。这一回,征得有关方面的同意,他来到了东兰县最偏僻最贫穷最远的林厂屯。

卢安克找了一户农家,在那里住下了。每月他交给农户10元房租钱。因为这个“洋人”是免费“招生”、免费上课,不久,就有16个孩子来了。这些学生里面,只有一人上过小学一年级,会说几句普通话。

上课了。卢安克首先要教学生们识汉字、说普通话。卢安克没有现成的课本发给学生们,他也不想要课本。他首先从a、o、e、d、t、f教起,然后让学生们讲出自己想拼出的汉字,他再跟学生们一块把那汉字拼出来。然后就让学生记住这个汉字,不仅要学会识别它,还要学会去写它。再后来,卢安克就让学生说出自己的经历、故事、兴趣爱好等,然后帮着学生们一块用拼音把这些内容在纸上拼出来、用汉字写出来。这些学生都很相信卢安克,学习起来很来劲。

之后,卢安克便给学生们定下一个个的讲叙题目,如《抽烟的人》、《喝醉的人》等,然后指导着学生们把内容在纸上拼出拼音、写成汉文。如此,学生们的一篇篇作文便写出来了。产安克把这些作文跟以往在纸上拼写下的东西整理成册,就成了同学们的“课本”了。卢安克不时地让学生们温习“课本”上的东西,以便不被忘记。随着“课本”的日益增多,学生们学到了东西也越来越多了。不少人逐渐能用普通话跟他交流了,视野也越来越开阔了,脑子里知道的东西也越来越多了。看着学生们在自己采用的教育方式下不断进步,卢安克心里比喝了蜜糖还甜,每天脸上都是笑呵呵的。

在教学生的过程中,卢安克始终没有忘记自己是在进行素质教育。他想跟学生们一块来考虑并改造他们的生活环境。他让学生们用纸来做成自家和屯里的小房子,然后让他们把这些小房子摆在桌子上,再让学生们从上面看,把这些房子画下来。这样,这张画就成了学生们见过的第一张地图、也是屯里的第一张地图。

卢安克的事逐渐让不少人知道了。全国各地很多人给他写信,想跟他交流,甚至不辞辛苦前来找他,对他表示理解和支持。

由于要去北京用一段时间修改他的一部书,卢安克离开了林广屯,去了北京。

2004年5月,卢安克修改书稿的工作已告一段落。他还是放不下他的“素质教育”,又打算回到林广屯,或是去隘洞乡另一个地方重新找学生,进行他的教育尝试。

上一篇:梅雪:站在英语讲台上的舞蹈硕士 下一篇:六月,那场属于毕业旅行的淡路花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