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点染生动有韵

时间:2022-05-23 09:12:54

摘要:刘奎龄是中国近代一位独具风格的工笔走兽花鸟画家。天津博物馆馆藏众多的刘奎龄绘画作品,本文对馆藏刘奎龄绘画精品鉴赏,探讨其艺术风格。

关键词:刘奎龄;艺术作品;风格;天津博物馆馆藏

前言

刘奎龄(1885―1967),字耀辰,又别署耀臣、耀宸,号蝶隐,斋号怡园,其画中常署“怡园蝶隐”。画室名:种墨草庐,r香老屋、惜寒堂等。祖籍浙江绍兴,清乾隆年间由静海移居土城,天津静海人,系天津“家”。之一的“土城刘家”。刘奎龄被喻为中国近代唯一独具风格的工笔走兽花鸟画家,在20世纪的北方画坛中,是一位卓然独立的大家。

天津博物馆是一座大型历史艺术类综合性博物馆,馆藏各类文物近20万件,包括书法、绘画、青铜器、陶瓷器、玉器、玺印、砚台、甲骨、钱币、历史文献、近现代文物、地方民间工艺等多个门类。作为天津市重要的文物收藏单位,天津博物馆收藏有众多的刘奎龄不同时期绘画作品,其中不乏许多精品代表作,本文以馆藏刘奎龄艺术精品为基础,探讨其艺术风格。

一、独辟蹊V,自成一家

刘奎龄的绘画,工整细腻、设色艳丽,表现富贵、喜庆、福寿之意。这与他大量研习、临摹古人作品有关。他常临沈诠、唐寅等人作品,爱到“院体画”影响,用笔工致、色彩浓艳,呈现富丽堂皇的效果。天津博物馆馆藏的《上林春色图》是刘奎龄艺术创作的代表作品,图中用工笔绘有雌、雄二只孔雀栖于巨石之上,巨石下部绘有绿叶映衬下盛开的红、白两色牡丹,右上有自题“上林春色”,款识:“岁次戊寅初夏,鹰六符贤甥大雅之属。舅氏刘奎龄绘”。朱文方印“耀辰”和白文方印“刘奎龄印”。该作品创作历时五年,据记载,刘奎龄每天手拿一根孔雀翎毛,映着阳光,一边观察,一边绘画,直至1938年初夏,才完成。此画本为外甥严仁统(1908-1993)婚庆之作,完成之日外甥的孩子己能奔跑。《上林春色图》运用精细真实的笔墨描绘,强烈耀眼的色彩造型,非常富于艺术表现力。两只孔雀造型准确,设色艳丽,羽毛运用渲染和撕毛的技法,使质感得到充分表现,尤其是对禽鸟羽片的刻画达到了无人能及的地步,独创了“点掇法”“注彩法”“墨积法”“色积法“等花鸟画技法,独辟蹊V,自成一家。巨石用笔恣肆,设色典雅,一工一写,对比强烈。牡丹使用没骨法,设色艳而不俗,细而不腻,工而不匠。此件作品深得徐悲鸿大师高度赞赏,解放后曾赴苏联、匈牙利、罗马尼亚、波兰等国参展,在中国近代画坛独树一帜。

二、师古人、师造化、借鉴西法

相对西洋画而言,中国画有自己明显的特征:讲究气韵、追求意境,不拘泥于物体外表的形似,而多强调抒发作者的主观情趣。以形写神、形神兼备,是中国画创作的一个重要原则。写形是为了传神、为了畅神,“以形写神”的最终目的是“达意”。正如苏轼所言:“文以达吾心,画以适吾意”。刘奎龄所绘花卉、翎毛、走兽,来自生活,用笔生动有趣而不刻板。风、晴、雨、露的天时变化;飞、鸣、食、宿等鸟兽的生活习性和外在形态:乃至禽鸟羽毛的色泽、结构i动物的皮毛质感等,都达到神形兼备的特点,体现了动物本身的性情纯真之态。

本馆所藏《花鸟四条屏》中看出画家对物象的精细描绘。一幅绘石、竹,石上立两只鸽子,空中飞两只鸽子,右边自题行书一行,款识:“见彼翩翩羽,来傍漪漪竹。群集我庭前,翻飞任鸣啄。本宋人没骨画法,耀辰刘奎龄作”,白文长方印“怡园蝶隐”;一幅绘松树上立一老鹰,右下方自题行书五言诗一首,款识:“暂戢凌霄翼,储为万里程。一朝张伟翮,天下仰雄风。耀辰作于怡园”。朱文方印“刘奎龄印”;一幅绘芦苇、海燕、芙蓉,空中玄月,右上角自题行书一行,款识:“获花瑟瑟芙蓉馥,江月微茫雁障迟。耀辰刘奎龄绘”。朱文方印“耀辰”和“种墨草庐”二方印;一幅绘山石旁有雄、雌二鸡与一小鸡,左上角自题七言诗二行,款识:“锦样花迎晓日开,黄梅初霁湿苍苔。新雏亦解亲辛苦,喔喔娇啼傍母来。岁次壬午中元节后,刘奎龄并题”。朱文方印“耀辰”,迎首朱文椭圆印“率真”。

本馆收藏的刘奎龄另一幅动物作品《走兽四条屏》也充分的体现了作者高超的表现手段。作者以渲染撕毛法画虎,形象地表现了虎身上的皮毛,质感很强;以没骨法画狼,在渲染基础上运用了撕毛的技法,同样达到了表现狼身上皮毛的质感;以白斑与皮毛融为一体的方法画鹿,更能突出皮毛的质感;狮亦用渲染撕毛画法,不仅表现出狮子皮毛的质感,而且还表现了雄狮头部、尾部长毛的细密和修长,突出雄狮的飘逸和威风,收到了极好的艺术效果。

刘奎龄在花卉、翎毛、走兽绘画取得巨大成就,与其从“师古人”“师造化”与“借鉴西法”吸取丰富的营养相关。他对大自然的细微观察,既不照搬自然,也不复制古人,在章法与造型等方面均表现出卓越的创造性和出众的艺术才华,真正做到了将古今优秀的笔墨传统,现实生活中的自然物象,西洋画的真实感和整体感与其丰富活泼的艺术想象,巧妙地融为一体。

首先是“师古人”。国画大师黄宾虹说过:“中国古代优秀的画家,都是能够深切地体验大自然的。徒事临摹,得不到自然的要领和奥秘,也就限制了自己的创造性”。刘奎龄早年拜师张兆祥,追求渊静穆然的古典大家风范,后以恽南田没骨画法带入郎世宁西画技巧,同时广泛汲纳黄筌、徐崇嗣、赵孟、钱舜举、林良、吕纪、边景昭、唐伯虎、仇实父、华新罗、蒋廷锡、王小梅、丁观鹏等历代名家优长,重点研究沈南蕴笔意,结合写生,参用照相技法和摄影效果,创造出笔、色、水、墨灵妙交融的“湿地丝毛”“景衬法”“计白当黑法”等动物画技法,突现出物象的质地感、真实感和亲切感,将真善美融合到令人惊叹的高度。如利用笔毫柔软多丝的特性,以墨或色在清湿的纸上微抹轻触,产生出皮毛柔亮绒软、纹斑或深或浅及随结构和透视关系起伏隐显的感觉,分外动人。妙处在于精细而不着笔痕,用粉薄匀透润,与色迹墨痕交接自然。将用笔、用色与用水灵活地结合在一起,以多种颜色调配成典雅的色泽。刘奎龄没有沿袭宋元以后乃至近世的文人画传统,而是把眼光聚焦在唐宋艺术的现实主义精神上,把眼界放在对自然的感受之中,使其艺术回到了传统的本质上。其作品在表现方法上极富创造性,将生动逼真的动物形象,纳入幽淡宁静、田园风光、深山大泽的大自然景观中,构成了区别于古代动物画的独特意境。

其次是“师造化”。可以说“师造化”构成了刘奎龄艺术的生命线。在他看来,只有以“造化”为师,才能使自己的画笔表达出真实的生活感受和精神境界。通过“师造化”,合理地解决造型的“似”与“不似”之间的关系。“似”就是把握住对象的生动造型结构和神气;“不似”即是说艺术作品不是自然的描摹和翻版,而是通过捕捉“物之微妙”,取其生动且有表现意义的“细节”,舍掉了自然中那些繁复和多余。在其肖似自然和活脱脱的形象下,使人感到勃勃生机,而不是谨严缜密的雕琢,体现出刘奎龄艺术语言的独特魅力,达到了是“生动有韵”的境界。

再次是“借鉴西法”。刘奎龄活跃于20世纪的天津画坛,当时的天津分布有大量的租界,是中西文化交汇的城市。西方文化对于传统绘画造成强劲的撞击,形成了坚持民族传统和主张融汇西体的两大阵营,刘奎龄选择了后者。在造型上,他将郎世宁“西体中用”变成“中体两用”,用西画焦点透视原理画鸟兽,造型准确,富立体感、质感;在配景上,加强了空间层次的处理,岩石、花木皆以自然为粉本。传统文人画逸笔闲情的率意,程式化的结构方式,都被摒弃了,显示出造化神奇的魅力及其笔墨意趣。

三、人物画,自成一派

刘奎龄除了闻名于世的走兽画和花鸟画外,在人物画上同样造诣颇深,风格鲜明,技法多样,基本形成“刘派”人物画风格。馆藏《仿郎世宁天真烂漫图》绢本、设色,右上方题有:“天真烂漫。乙丑嘉平月上浣,仿郎世宁笔意,刘奎龄作”。白文方印“耀辰书画”和“刘奎龄印”。

该图是作者少有的浪漫主义情怀的作品,图中东方少女的娇容,西式服饰的洒脱;古代天女散花的题材,欧式的双臂与双赤足。少女面部、衣纹及飘带经晕染后,明暗相间,深浅相错,线条劲健,敷色优雅,立体感极强,具有浪漫色彩的新时代女性,散发着清新开放的气息,突出表现东西方文化在画家心中的冲突与融合。在绘画技法上,作者尝试以西法入画,比例、透视效果都有较好的表现。

四、结语

刘奎龄在其数十年的绘画生涯中,以自学为本,以中学为体,以西学为用;上溯五代,下游明、清;古今中外,溶为一炉。他创造的没骨、渲染加撕毛的技法,创造出质感极强的动物画,是中国画创新的开拓者;他在笔墨技巧、造型能力成熟后创造出“减笔没骨”,是中国画发展的探索者;他用中国传统画工具和注重国画中的笔墨、意境、格调的同时,吸取西方绘画艺术,是提倡中西绘画相结合的先驱者;为丰富发展中国画的技法开拓新的表现领域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成为近现代美术史上的一代宗师。

上一篇:黄福水:缔造乡村都市 下一篇:主题是世博会的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