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地名研究进展及趋势

时间:2022-05-23 07:32:21

我国地名研究进展及趋势

我国地名研究源远流长,大概可分为的发展大至可分为古代地名、近代地名、现代地名研究三大发展阶段,既有传统地名研究,也有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研究,且应用广泛。研究的主要趋势表现三个方面:一是信息技术在地名研究中应用广泛,二是地名文化和地名文化遗产的研究持续升温,三是地名规划应运而生,且发展迅速。

“地名”一词最早源于我国战国时期文字记录中。此后。《尚书・禹贡》中首次划分“九州”明确其自然地理分界。国外大多将地名归于语言学范畴,认为地名是由聚居点、地区、场地以及自然和文化景观等地理要素构成的特征名称。

我国学者李如龙将地名定义为一定社会群体为特定的地域所约定的专有名称,强调了地名的社会属性;尹钧科和孙冬虎认为地名是产生于社会约定、从属于整个社会公有而非部分人群所有、指称特定地域的专有名词,强调了地名应为社会公有化。庞森权等人将地名定义为人们采用文字、符号、数字等对具有特定方位、特定地域、特定范围的地理实体专有名称。《中国大百科全书》对地名诠释为人们赋予某一特定空间位置上自然或人文地理实体的专有名称。我们认为地名是人们赋予某一特定空间位置上自然或人文地理实体的专有名称;地名的形成具有深刻的地理、历史和文化背景。地名既反映当地自然环境特征,也记载诸如社会变迁、民族兴衰、地缘政治、军事动态等历史文化过程。地名成为具有重要价值的“文化化石”。然而,近年来我国地名命名、更名混乱,随意性、盲目性现象,“假、大、洋、俗”现象严重。因此梳理我国地名研究、管理的F状、问题及趋势,加强地名文化研究,运用GIs技术方法,规范地名管理和提升地名社会服务功能,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地名的分类一基于地名起源/来源的类型划分

自然环境地名。地名既是自然环境的产物,又折射出当时、当地自然地理特征,反映人类社会不同时期的自然变迁和人类对地理环境特征的认知。这类地名命名存在历史长,具有较大的稳定性。

①地理位置类:人们根据生活和生产的需要选择居住地,大多数依山傍水,进而以地理位置命名地名。如:位于山河南北,通常取“阴、阳”二字命名,陕西的华阴,武汉汉阳因此得名。再如以某一自然地理实体为中心,取东、南、西、北方位命名,河北(黄河之北)、河南(黄河之南)以及乌鲁木齐市的东山、西山等。

②地形地貌类:我国地形复杂多样,故以其命名的地名多见。如山、峰、冈,丘、粱、湾等大多出现在地名中。直接以山体命名的如:鞍山市、衡山市、马鞍山市、平顶山市等;因乌鲁木齐市位于天山北麓洪积扇地带,城市东南部丘陵分布,辖区内自南向北依次有南梁、芦苇粱和大湾、二道湾、六道湾、七道湾等地名,充分反映了地貌粱、湾相间分布的自然地理特征。

③气候类:此类地名虽在地理环境中所占比重较少,但却生动形象的反映了当地的气候特点。如以气温命名的温州,因温州地处浙江南部沿海,北有括苍、雁荡等山体为屏障,致使冬季受北方冷空气干扰较小,夏季东南季风可长驱直入,受海洋性气候影响显著,因此温州地区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四季气候较温暖,故而得名“温州”。除此之外,还有以风力、风速命名的地名,如新疆塔城地区的“老风口”,因地处塔尔巴哈台地与阿拉套山脉之间,地势较低,故而形成“狭管效应”,风力强劲。

自然地理环境要素及特征,是地名形成的重要来源,具有稳定性。通过对地名的研究,可以揭示区域自然特征及其发展、演变过程。

历史地名。历史渊源在我国地名的命名中也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广东中山县;陕西省志丹县;山西左权县。再如乌鲁木齐市的老满城、山西巷子等地名。

经济地名。地域经济的发展,是社会进步的一种体现,这种经济情况可以从各地的地名得出地名反映商业和区域产业特点,如乌鲁木齐市的二道桥大巴扎,棉花街等地。中国的经济是以一家一户的手工作坊开始的,北京的许多胡同的名称都源于某种著名商品,如:麻线胡同,砂锅刘胡同,豆腐陈胡同等。

军事地名。历史在向前发展,古战的硝烟早已散去,但可以从地名中追溯古代战事的足迹。例如:长江上的“赤壁”,乌鲁木齐市的“一炮成功”,新兵营等地。

政治地名。地名与社会政治紧密相连,随着时代政治的需要而有所变化。如乌鲁木齐市的中山路、民主路、民德路和友好路、延安路,则不同政治时期形成的地名。

宗教地名。宗教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在我国有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基督教等。新疆地名具有宗教背景,在现阶段应当谨慎、合理地面对和引导。

其他地名。地名还普遍与人们的意愿情感相关,寄托人们幸福安康的祈愿。在新疆乌鲁木齐,和平路、团结路、幸福路等地名就蕴含了幸福、长安之愿望。

地名的功能

定位和辨识功能。在古代,为了便于获得生存资料,会在有生存资料的地方留下标识,并逐渐演变成地名。同时为了便于区别类似的地理事物,也会以不同的名称命名,成为地名。

管理和服务功能。行政区域作为国家政权的地方体现,是国家管理的基本组成单元,各级行政区名要稳定且便于管理。当今信息时代,社会信息化服务体系、智慧城市建设等使得地名的生产生活服务功能越来越强大,服务范围也越来越广,涉及交通运输、邮电传递、贸易、旅游等方面。

文化传承功能。地名是记载历史文化的百科全书;古城、古县、古镇、古村落的地名蕴含着悠久的历史文化,见证我国悠久的文明,传承灿烂的文化。

纪念和追忆功能。一些地名和政治事件、军事行动紧紧联系在一起,带有强烈的政治和军事色彩;还有一些地名被赋予了英雄人物和动人故事,如红旗渠、二七广场、和平广场等。

经济功能。地名可以为经济服务,一些具有经济特点的地名浦东新区、渤海新区、高新区(乌鲁木齐市)、开发区(乌鲁木齐市)等都与经济发展密不可分。此外,地名越来越多地用于产品、广告和商标,产生可观的直接经济效益,如我国越来越多的烟名冠以地名:红塔山、中南海等。

功能。地名属于上层建筑范畴,必然直接或间接地反映统治阶级的意志,反映国家的意志。国家海防线和边防线被赋予国家命名的名字,并且有了用我们国家的文化文字树立的标志,它就增强了的鲜明性,可能减少领土的纠纷。

地名的国内外研究进展

国外地名研究进展

①传统地名研究:传统的地名研究主要集中于地名的起源、演变、语源、类型划分、地名群和反映的社会文化现象等方面,多采用描述、记述等定性分析方法。

国外地名研究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主要经历了从地名词义的研究到地名指代的地理实体的空间分析,从个别地名的研究到地名系统的研究,涉及到语言学、历史学、地理学等学科领域。各国地名研究机构和地名研究专著不断涌现。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和英国相继成立地名委员会、地名学会,1905年美国HenryGannett首次出版了专著The originof certain place names in the UnitedState(《美国地名由来》),进入20世纪50年代,Albert Hugh Smith出版了地名学研究方法的奠基之作English place-nameelement(《英格兰地名成分》),法国隆农出版了《法国的地名》,日本地名研究则以山口惠一郎的《地图与地名》为代表。

②基于信息技术的现代地名研究: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外地名研究引入计算机技术优化传统研究手段与方法。定量研究成为主流研究方法,积累了颇为丰富的研究成果,如民族地名等方面的研究,其主要特征是结合传统文化地理研究方法,运用GIS技术、计算机技术及定量分析方法对地名景观进行分析。Stephen对美国亚利桑那州纳瓦霍锡安峡谷和青利大峡谷地区的地名与环境和人们的生活观念的关系进了系统研究;卡尔研究变化着的社区内地名元素的改变状况;格雷姆深入探讨过莫斯科地名革新。

国内地名研究进展

①传统地名研究:作为文明古国,我国传统地名研究源远流长。可分为古代地名、近代地名、现代地名研究三大发展阶段。

在古代,我国古籍中保存有大量地名的记载。春秋时期成书的《古粱传》,详细记载了“水北山南为阳,水南山北为阴”的传统命名原则。但“地名”一词最早被记入文献,是在战国时期的《周礼》中。战国时期成书的《山海经》记载地名达到110个.北京:中国地图出版社,1989.]。我国第一部地名研究著作是秦汉时期的《汉书・地理志》,此书记载了地名4500多处,对其中的40余处地名的渊源和变更做了说明。我国古代地名研究集中从历史学和语言学方面对地名进行罗列、溯源、命名原则和内涵的研究。

在近代,受西方观点影响,国内学者借助近代地名学研究方法进行地名研究。《地名之研究》、《地名学概说》、《地名通论》均是这个时期的研究代表。20世纪30年代初,丁文江、曾世英等主编的《中华民国新地图》,是当时记载地名最全最丰富的中国地图集。

现代新中国成立后,国家颁布地名法规;清除外国列强强加于的地名;更换了一批歧视少数民族的地名;更改了一批生僻字地名;制定了地名汉字译音规则等。尽管地名研究受到W者重视,但缺乏系统性和综合性,特别是地名学方法论和理论的研究还比较欠缺。20世纪60年代后,以曾世英为代表的地名学专家发出倡议,建立独立的地名学科。1988年我国成立地名研究会,各地地名学术团队和地名期刊纷至沓来,地名学理论研究快速发展。研究内容从单一个体向群体转变,研究方法从单一学科相交叉学科方向过度,地名的研究地理空间也从小地方逐渐扩大,从地面扩展到海底,甚至延伸至其他星球。

②基于信息技术的地名研究:90年代以来,中国学者运用GIS技术与定量研究方法,我国地名研究进入一个新阶段。王法辉运用GIS空间插值法对广西省状语地名的空间分布与历史演变进行了深入研究;刘连安等人编著的《地名信息化概论》,系统的介绍了地名信息技术及其发展现状。王彬等对广东地名进行分类统计,引入GIS空间表达方法,运用ArcGIS量化显示并分析了广东地名景观的特征。李建华等以类似方法分析了宁夏中卫县地名文化景观。王彬及司徒尚纪等运用EOF模型,结合GIS制图技术分析了广东地名景观的特征,较为科学地反应了各个地名要素的空间分布。总之,中国以GIS技术与数理统计方法为基础的地名研究处于快速发展阶段。

我国地名研究的主要趋势

基于信息技术的地名研究,应用广泛。

随着地名标准化工作和全国第二次地名普查工作的开展,地名研究成果越来越丰富。不仅从地名演变的角度来研究地名变迁,而且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地名研究提供了新的手段,其空间分析功能可以直观的展现特定时期特定区域的地名空间分布,同时其属性检索功能也能快速有效的筛选大量地名信息。

在GIS领域,复旦大学的历史地理信息研究中心提供了广西不同行政级别的历史地图,具有图形显示、查询等功能。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11.];石鑫星等开发了基于MapInfo的地名信息查询系统;高裕山设计与实现了基于GIS技术的地名信息系统,提供了图形加载、编辑和查询的功能。

世界上多数发达国家通过GIS技术已搭建成立了部级地名数据库;以美、俄两个的地名数据库较健全。2005年和2006年,我国民政部通过实地检测研发了《国家地名数据库管理系统》。该系统是我国首个部级区划、地名、边界信息综合管理软件平台,产生了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正在进行的全国第二次地名普查工作完成后,将形成我国完善健全的地名数据库。

地名文化和地名文化遗产的研究,持续升温。

地名文化从来都是地名研究的重点,研究成果也非常丰富。较早时期主要是从语言学角度对地名的字词含义进行解读,规范字词音译方面的文章非常多。如罗常培的《语言与文化》,褚亚平的《地名学基础教程》,马永立的《地名学新探》等。随着地名文化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纳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于地名文化的研究转向古老地名的文化内涵,地名文化遗产的标准及地名文化传承与保护等方面。如刘保全、李炳尧等著的《地名文化遗产概论》,张爱萍《寿县地名文化透析》,温洪清《在地名标准化的大背景下如何开展地名文化遗产保护》等。

地名规划应运而生,发展迅速。

改革开放后,我国城市化进程日益加快,地名规划与城市规划同步发展。地名规划专著有2003年谢前明出版的《地名规划原理》,2011年付长良、粱晨芳等编著的《地名规划概论》。论文成果主要有陈初才。金华:浙江师范大学,1989.]的《城市规划和城市地名规划》,沈建桑等的《试论城市地名规划――以中山市为例》,杨卫丽和杨洪福的《编制地名规划之研究》等。

综上所述,近年来,地名命名受到社会经济因素的冲击,出现一些问题,但地名的地域性依然还是我们识记、运用地名的鲜明标识。随着旅游产业发展,地名中鲜明的地域特色提升了景区竞争力,彰显了地域文化特色,地名文化成为地域文化的重要组部分,要系统梳理,去其糟粕,保存精华,并予以传承保护。

上一篇:社会组织承接政府购买服务的内部能力提升路径 下一篇:土建施工管理常见问题与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