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适宜的环境 激发幼儿的问题意识

时间:2022-05-23 05:26:47

创设适宜的环境 激发幼儿的问题意识

摘 要:本文认为问题意识会激发幼儿产生强烈的学习愿望,从而对幼儿的心理造成一种悬而未决但又必须解决的求知状态。教师只有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激发其思维的活跃性,把幼儿当作学习的主体,对幼儿的自主性给予充分的尊重,才能有利于幼儿个性,尤其是幼儿的独立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展。

关键词:幼儿教育;问题意识;探讨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2)16-051-2

随着《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实施和新课程的改革的不断深入,倡导幼儿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他们在学习活动中的“问题意识”显得尤为重要。因此,保护好幼儿提出问题的热情,激发幼儿的问题意识就显得尤为重要。那如何创设适宜的环境来激发幼儿的问题意识呢?

一、以环境为依托,激发幼儿的问题意识

1.营造宽松和谐的心理环境。要让孩子保持旺盛的求知欲,必须保持师幼间愉悦的情感交融,给孩子一个好的心理环境。心理环境对于幼儿来说是很重要的,尤其是老师所营造的一种心理氛围和教师对孩子的亲切态度,对于孩子来说都可能是一种学习的动力,能使幼儿在自然的环境中大胆地说出心中的疑问,对引发他们对事物的探索兴趣更是非常有益的。教师在活动中,对幼儿的问题要给予积极应答,要多鼓励、多肯定、多赞扬孩子的异想天开,使他们能够畅所欲言,敢于畅所欲言。这样,孩子的问题意识就会被肯定和激发,并会努力寻求答案。如:在活动区游戏时,我常常会扮成娃娃家的妈妈加入到娃娃家的游戏中去,和幼儿一起游戏,此时孩子们会很自然地把我当作他们中的一员,问“妈妈,娃娃生病了怎么办呀?”“我把饭做糊了还能吃吗?”“电话打不通是不是没电了?”“咱们家着火了怎么办?”等的问题。在这样的互动中,环境真正起到了引导幼儿进一步思考的作用。在创设和提供有益于激发幼儿问题意识的环境和材料过程中,还要善于捕捉幼儿的问题,并用幼儿可看得见的直观的方式把问题列举出来,如:在进行植物吸水量比较实验时,请幼儿用画画的方式记录都有些什么植物,再用柱状图表示出观察的结果,从而自己得出答案。这种方式一方面促进幼儿与环境的更好互动,另一方面也有效地激励了幼儿的好胜心和荣誉感,使每个问题都成为幼儿下次探索、发现问题的起点。

2.创造引发幼儿兴趣的物质环境。根据幼儿的发展水平和实际需要,我们有目的、有计划地创设易于引发幼儿兴趣并进行活动探究的问题环境,并为幼儿提供可以使用的丰富材料。有了材料和问题情境的设置,幼儿会很快融入这样的环境中参与探索,并根据情境一步步完成探究活动,这就使幼儿在动手动脑中获得更多的知识,得到更多的经验,并在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增进探索欲望。因为在一种活动环境之中,他们很容易被某些特定的情境所感染,并自发地投身于积极的探索之中。如:在益智区我在一个流沙瓶里面装满了水,静止时上面瓶子里的水是不向下流的,“怎样让一个瓶子里的水流到另一个瓶子里呢?”幼儿们观察后马上提出了问题,我鼓励幼儿大胆尝试各种方法,最后幼儿们发现晃动瓶子或将瓶子倾斜,都可以使一个瓶子里的水流向另一个瓶子。随后我又投放了装有大米和小米的瓶子,在游戏中幼儿们发现大米流得慢问我是为什么?我把问题留给了全班孩子,幼儿们都围了过来仔细地观察,终于有一名幼儿兴奋地大叫:“大米大,把口堵住了所以流得慢,小米小,所以流得快”。孩子们刚才的满脸疑云,顿时化作了一片欢呼。

3.利用多姿多彩的自然环境。孩子们可以从教师预设的活动中发现生成问题,可以从客观事物的观察中发现生成问题,更可以从大自然中不断发现生成问题。在自然环境中,幼儿容易身心放松、心情愉快。幼儿最感兴趣的是走出幼儿园,走进大自然,因为大自然蕴涵着无限的奥秘和乐趣。幼儿园里的花草树木都会引起幼儿们的兴趣,激起他们的探究欲望。如:春天来了,幼儿园里开满了各种各样的花,孩子们的注意力被这些花吸引了,他们围在花的周围,有问不完的问题……

环境是潜在的老师,适宜的、情趣化的环境更容易吸引孩子去操作、去探索、去发现。教师要想办法让环境和材料鲜活起来,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促使他们更乐意去探索,使他们的问题意识始终保持觉醒状态。在幼儿积极作用于环境和材料时,教师可以根据幼儿的表现随时调整教育策略,改变环境,提供新的材料,使幼儿有新的发现,启发幼儿产生新的问题,问题能力得到相应提高。

二、教给幼儿提问的方法,诱发幼儿提问

在许多的活动中,有的幼儿由于受其认知水平、能力水平的限制,所以很少提问,甚至没有问题,他们不是没有问题,而是他们不懂得问,不知道怎样表达自己心中的疑问,也就是说他们不会提问。这时教师就应该更关注这些孩子,通过对幼儿平日的了解,善于发现幼儿不明白又提不出的问题,想他们所想,探明他们好奇在哪里,疑惑在哪里,然后引导幼儿把心中的疑惑用问题的形式表达出来。

1.让幼儿自由探索,引发提问。让孩子先自己探索,通过看、摸、听、闻等多种感官来感受事物,然后引导孩子说说在活动中发现了什么,或者有什么不懂的地方,以此引发孩子发现问题,主动提出问题,如此反复练习,就能逐步培养孩子好问的习惯。如:在一次种植活动中,我为幼儿们提供了多种操作工具,让幼儿们自选工具操作。操作一段时间后,我集中让幼儿们说说,在操作中发现了什么问题,遇到了什么困难。通过操作,孩子们自然发现了许多问题,“塑料的工具为什么比金属的难挖坑?”“一个坑里为什么不能放很多种子?”“种好后为什么还要浇水、施肥?”……

2.通过开放性问题,启发幼儿提问。开放性问题是指思路较为广阔、深刻,答案不唯一的提问。开放性的提问既可以拓宽孩子对基础知识的纵横理解,有利于培养孩子思维的灵活性,又有利于孩子创新能力的培养。开放性提问的出现又常常与周围的环境、材料密切相关。有意识地启发幼儿提出新的问题,使幼儿通过自己的探究找寻答案。不断地深化、拓展问题情境,让幼儿在情境中发问、在情境中释疑,然后达到拓展幼儿问题意识的目的。幼儿通过亲身操作、比较、分析、了解事物之间的联系,通过对多种现象进行综合推理作出判断,既检验了教学效果,又使孩子的求异思维在另辟蹊径中得到培养;既调动了孩子发问的积极性,又培养了孩子的创新能力。如:在游戏中幼儿提问:“如何能将彩泥压成扁圆形?”我并没有直接告诉幼儿答案,我只是告诉幼儿可以从周围选圆形的东西试试看,在试过后幼儿兴奋地告诉我,各种小圆盖可以压出扁圆,并且还发现随着瓶盖大小形状的变化,压出的彩泥大小形状也各不相同。接着幼儿又引发出,“如何将压好的圆从瓶盖中取出来?”的新一轮问题讨论。在此过程中,我们以孩子提的问题越多越好,越与众不同越好。在努力寻找高质量问题、高质量答案的同时,孩子们的想象力和思维能力得到发展,孩子生疑问难的意识和能力也随之逐步提高。

上一篇:卧龙山的森林 下一篇:喜马拉雅野犬(连载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