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走出去”企业的社会责任风险

时间:2022-05-23 02:15:59

中国“走出去”企业的社会责任风险

[提要] 企业社会责任成为全球关注与共识。我国“走出去”企业在成为全球企业公民的同时,面临社会责任风险的挑战。本文分析形成挑战的内因和外因,从企业战略、组织治理和外部供应链三个方面为“走出去”企业探索应对之策。

关键词:“走出去”;企业社会责任;ISO26000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4年8月28日

近年来,一大批中资企业到海外投融资或是参与国际竞争,发展足迹遍布全球逾百个国家和地区。这些企业在开展跨国经营的同时,也面临着复杂的国际关系。由于它们的商业行为涉及到不同国家的利益相关者,企业、组织、社区乃至东道国政府,因此被提出许多有关社会责任的要求,而这些要求正日益成为一种新的企业风险。

一、企业社会责任的内涵

广义而言,企业社会责任(CSR)是指企业决策与行为对社会公共利益影响所具有的责任,特别是指企业在经营上须对所有的利害关系人负责,而不只是对股东负责。企业在创造利润,对股东负责的同时,还要承担对员工、消费者、所在社区和环境的责任,包括:遵守商业道德、职业健康、保护劳动的合法权益、保护环境、支持慈善事业、捐助公益、保护弱势群体等。

企业发展与社会环境休戚相关。社会是企业利益的来源,企业作为社会的一员,必须融入到社会群体之中,与各种组织和利益团体产生互动。企业在享受社会赋予的自由与机会时,应以符合伦理、道德的行动回报社会。企业通过承担社会责任,一方面可以赢得声誉和社会认同;另一方面也可以更好地体现自己的文化取向和价值观念,为未来发展营造更佳的社会氛围,使企业得以保持生命活力,获得长期可持续的发展。

目前在国际上企业社会责任已被量化成标准和协议。1997年8月,美国制定了企业社会责任的国际标准,即SA8000。1999年1月,在瑞士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上,联合国秘书上安南提出了全球契约,并于2000年7月在联合国总部正式启动。该契约号召全球公司遵守人权、劳工标准、环境及反腐败等四方面的十项基本原则。2010年11月,社会责任国际标准(ISO 26000)正式,明确定义社会责任为“组织通过透明和道德的行为,为其决策和活动对社会和环境的影响而承担的责任”。SA8000、全球契约和ISO 26000均已在全球范围内推进。它们对于公司发展和全球贸易都产生了愈来愈大的影响,并已成为国际各利益相关方代表对企业社会责任问题的基本共识。

二、“走出去”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现状

我国企业“走出去”已取得丰硕战果,但风光的背后也隐藏着问题。一些“走出去”的企业因为社会责任承担的缺失,受到东道国的批评与谴责,这不仅对企业声誉,更对国家形象造成了恶劣的影响。

(一)用工。员工是企业的成员,是企业的利益相关者。企业对员工之责表现为尊重并维护其多种权利,如获得相应劳动报酬权、劳动安全与卫生保障权、休息休假权、个人隐私权、信仰自由权等。一些中企为了追求自身经济效益,在海外经营中不惜以降低用工标准,支付非常低廉的工资来换取生产成本的节省。对于搬运、建筑等非技术性工作,一些中企更习惯使用母国雇员来完成。而这些做法通常都会招来当地工会组织与劳动者的不满与抱怨,甚至引发罢工和劳资冲突。

(二)环保。环境保护与资源的合理利用问题不仅关系到当下人的切身利益,更关系到人类与地球的可持续发展。一些中企却往往将自己经济目标的实现建立在污染环境与浪费资源的基础之上。据来自英国的报道,中国与刚果、缅甸及利比亚等国的木材交易过程中存在着许多非法采伐,严重损害了当地的自然环境。再有,2010年6月中国工商银行同意为埃塞俄比亚的吉贝三级大坝项目提供巨额贷款。国际河流组织、银行监察组织和图尔卡纳湖之友等组织认为该项目将导致湖区生态环境崩溃并为此致信中国工商银行。此后,国外不少媒体相继报道此事,对中国工商银行的投资形象造成负面影响。

(三)安全。目前,许多中国企业赴海外的投资都分布在矿山、建工等行业。行业特点就使企业的安全生产面临较大挑战,而加上一些企业自身安全意识不够,管理不严,导致安全事故时有发生。

(四)诚信。一些企业在跨国经营中为谋取不正当竞争利益常常利用商业贿赂或是腐败行为,或是违反东道国的相关法律规定。这里既有企业跨国经营经验不足,对当地法律法规与风俗文化所知不深的原因,也存在想走捷径的短视心理作祟。

三、社会责任何以成为“走出去”企业的主要风险之一

社会责任方面的原因导致我国企业海外投资项目失败的案例较多,社会责任俨然已经成为我国企业海外经营面临的主要风险之一,并常集中发生在劳资关系、人权、环保、安全生产及商业贿赂等领域。社会责任风险严重挑战“走出去”的中国企业,笔者认为分有内因和外因。

(一)内因。在社会责任履行绩效方面,我国企业与西方国家跨国公司相比有着较大差距,这与企业社会责任意识淡薄和社会责任行为的被动是分不开的。一方面我国企业社会责任运动开展时间较短,社会责任意识并未深入企业经营的行为与文化当中;另一方面中国企业的市场化经营还处于初级阶段,市场生存是企业的首要目标,因此企业往往更多地关注自身短期经济效益,以最大限度地获取经济利润为追求,从而对社会公众利益关注不够,忽视企业的社会目标,更无从谈起把实现社会目标理解为实现经济目标的最好保证。因此,这样的企业在跨国经营中,势必在当地引起争端和矛盾。承担社会责任不是企业自发的主动行为,而成为企业适应环境迎合市场的被动选择。相较之下,西方跨国公司经历了很长时间的企业社会责任实践,拥有良好的品牌和稳定的竞争优势。中国公司在没有完成足够的经验积累时就需要与这些成熟的跨国公司一样地投资、竞争及与东道国双赢。缺少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的中国公司在海外很难适应这道门槛。此外,“走出去”中企普遍还未建立起有效的社会责任内部治理机制,未能将社会责任与自身战略有机融合,加上对东道国投资环境的不完全认知,如果只是简单地将国内做法移植到国外,这显然是行不通的。

(二)外因。企业社会责任要求的国别差异影响中国企业的跨国经营。世界经济发展存在不平衡,将中国企业海外投资的主要战场分为亚非拉和欧美两个区域来看,二者在经济发展水平、生产条件、消费观念、环境标准等方面都存在着很大差异,对企业社会责任的认识有着很大的不同。亚非拉地区大部分为发展中国家,经济水平较低,企业社会责任运动展开较晚,东道国政府和人民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关注度和要求并不高,这使我国企业在该区域遭遇的社会责任门槛较低,习惯性地将国内许多不合理的管理做法应用于当地经营中。欧洲和北美地区企业社会责任门槛普遍较高,目前国际范围内的企业社会责任标准或认证均来自西方国家,我国企业在走出国门进入这些国家的市场时,往往会被高标准的企业社会责任要求所限制。随着企业社会责任成为全球共识,各国政府和民众高度关注企业履责,相信这种区域差异会日渐缩小。此外,国际上存在的企业社会责任的泛政治化倾向使得社会责任日益成为国家之间利益博弈的工具,社会责任风险不容“走出去”的中国企业小觑。

四、中国“走出去”企业社会责任风险的应对

其实,在这些年的海外投资实践中,一些国企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社会责任风险应对经验,有的甚至成为全球履行社会责任的典范。笔者认为,中国“走出去”企业应对社会责任风险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社会责任融入企业战略。全球企业社会责任发展新阶段要求企业将社会责任融入企业战略。2010年正式的社会责任国际标准(ISO26000)是全球社会责任运动的重要里程碑。社会责任因素,如人权、环保、劳工实践等成为国际市场竞争力的构筑条件。要适应这种新的竞争环境,企业要做的不仅是加强社会责任意识,而将社会责任融入发展战略。比如,中国铝业公司(以下简称中铝公司)在编制《十二五发展规划》和《做强做优实施方案》中把“和谐发展战略”作为五大发展战略之一。“和谐发展战略”的核心就是规范履行社会责任,做优秀企业公民,建立健全企业社会责任战略、治理、融合、绩效、沟通机制,实现经济与社会、环境的和谐发展。

(二)全面实施企业社会责任管理。当前,气候变化、人权、腐败、资源、贫困等问题正成为全球关注目标。这也导致了社会对企业诉求的改变。东道国不仅要求外来企业遵守当地法律,照章纳税,还希望外来企业本土化经营,为本地社会福祉贡献力量。外来企业必须入乡随俗,换位思考,从跨国经营的各利益相差方视角审视自身应担负的社会责任。实施全面社会责任管理有助于企业适应海外投资环境中客观存在的社会责任风险。比如中铝公司建立了社会责任工作组织体系,按ISO26000社会责任管理内容分七大议题梳理总部各部门职能,明确权限,将社会责任理念嵌入到日常管理的各个环节,全员参与,全过程覆盖,实现企业社会责任管理的系统化、流程化、规范化、标准化和制度化。

(三)强化供应链社会责任管理。全球报告倡议组织(GRI)《可持续发展报告》4.0(G4)是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内容的指南针。G4要求企业披露更多的供应链管理信息,说明其在商业实践中促进和带动供应链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情况,比如供应商环境影响评估、劳工实践评估、人权评估、社会影响评估等。对企业来说,这等于是把供应商的社会责任风险管理纳入自身的风险管理体系当中。“走出去”的企业供应链伙伴复杂,应对此项挑战,就必须建立健全自己的供应链管理系统,在供应商筛选、供应链进出等方面将社会责任因素归入考核体系。

主要参考文献:

[1]赵秀富.用国际标准指导社会责任管理与实践.WTO经济导刊,2014.3.

[2]许晓玲,何芳.G4带来企业社会责任工作新趋势.WTO经济导刊,2014.4.

[3]李文.CSR管理应成为中企走出去的战略管理工具.WTO经济导刊,2014.5.

上一篇:金光菊 煽动背叛的金色洪流 下一篇:棉花堡 一片凝固的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