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文化研究期待提升

时间:2022-05-22 06:07:33

手机文化研究期待提升

从20世纪70年代世界上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手机诞生到今天,不足40年的时间,手机已经覆盖了全球49%的人口。① 2003年农历正月初一,新浪网通过自己的短信业务和短信点播向其十万手机用户了美国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失事的新闻。这一事件使得国人开始重视手机的媒介价值。如今,手机媒体成为国内学界和业界关注的一个热点。有专家研究认为,如果某种媒介的普及率超过15%,那么它对社会的影响必然产生效果。因而其对手机媒体的文化人类学意义的解读,值得重视。

本文就试图以文献计量学的方法勾勒出当前我国大陆学界研究手机文化的情况概貌,以期更进一步地推动该研究领域的发展。

笔者以现阶段国内最强大的文献检索数据系统CNKI中的子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为基础,因为从覆盖的广度上来说,该数据库可以很好地满足本研究的需要,问题的关键就是研究对象的筛选,这里就此做一个简要的说明:首先,考虑到研究者自身的学科视野,本文的研究仅限定于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其次,以多重关键词重复精确检索的方式,获取自2003年以来的有关手机文化研究的学术文章,并经过人工筛选,剔除非学术的、重复发表的等不符合要求的样本,从而构成本文研究的基础数据。通过对这些文章数据的统计分析,得出以下结果。

手机文化研究的总体数量少,比重轻。要想真实地了解手机文化研究的状况,就要清楚其在手机媒体研究中的总置。笔者首先检索出了所有有关手机媒体研究的文章,共计450篇。然后根据文章研究的内容,将其划分为五大研究领域:

1.本体论研究领域:关注于手机的属性、传播特征及其发展。

2.媒介应用研究领域:关注于手机与传统媒体及其他领域的融合。

3.产业应用研究领域:关注于手机媒体产业的运营及其实现方式。

4.手机文化研究领域:关注于手机传播内容的文化意义解读及其传播的外在社会意义。

5.手机管理研究领域:关注于手机传播污染、侵权、犯罪等安全问题及其传播管制。

各领域的研究数量分配如表1所示。其中,关注手机文化研究的文章共计37篇,占所有手机媒体研究文章的9.8%。图1则直观地为我们展示了手机文化研究在其中所占的份额。从中我们可以看到,手机文化研究所占份额最小。这说明,就目前的研究成果来看,关注于手机文化研究的不仅绝对数量最少,而且相对的比重也最轻。

图2则为我们展示了在各个年份中,五大研究领域的分布情况。我们从中可以看到,手机文化的研究始于2004年。每年研究手机媒体的文章都有明显的增加,而有关手机文化研究的文章却增长得不甚明显,由于总体数量的增长大过手机文化研究的增长,其研究比重反而呈相对下降的态势。

手机文化研究的总体趋势呈上升态势。虽然目前看来,手机文化研究的绝对数量和相对数量都处于弱势地位,但是就未来的发展趋势来说,应该是较为乐观的。图3展示了2004年至2007年国内手机文化研究数量的变化趋势,我们可以看到,每年的研究数量都在增长,就整个曲线的发展势头来看,是呈上升趋势的。只是增幅起伏较大,2004年至2005年增幅为40%,2005年至2006年增幅就升到了71.4%,而2006年至2007年增幅又锐减到了8.3%。这说明该领域的研究总体发展势头良好,每年都会吸引新的研究力量的加入,但是研究的稳定性和持续性较差,这也是新兴的研究领域常常会出现的情形。

手机文化研究的内容结构处于调整期。对于搜索到的37篇手机文化研究的文章,我们又作了进一步的分析,将其研究内容进行了细分。根据其研究旨趣的侧重点不同,我们将其划分为三个细分领域:

1.手机文化宏观探讨:关注于手机文化本质、特性与宏观效果等的探讨。

2.手机文学研究:关注于手机短信文学及手机传播的语义分析。

3.手机与青少年教育研究:关注于青少年的手机使用行为及手机在教育中的正负效应。

三个细分领域的分布情况见图4。从中可见,就绝对数量来看,手机文学的比重最大,占据了48.6%的份额;宏观研究其次,手机与青少年教育的研究最少。然而就发展趋势来看,情形就不一样了。如图5所示,手机文学的研究在2006年达到了一个高峰,随后的2007年却大幅下降;而与此相反,手机文化宏观研究在2006年降到了一个低点,之后的2007年却出现了反弹,其数量与当年的手机文学研究相当;手机与青少年教育的研究除了在2005年有一个小幅的下降之外,基本上保持着增长的势头,并且在2007年其研究数量超过了其他两个研究领域。

从以上的数量及其发展趋势分析来看,手机文化研究的内容结构还不稳定,还处于震荡调整期。现有数量最大的手机文学研究,其研究热潮正在退却,而数量较少的手机与青少年教育研究则发展后劲十足。这种内容结构的调整,反映了学界研究的深入,开始从表层的语义学分析深入到社会潜在影响的研究,这是一种逐渐走向进步与成熟的表现。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一个宏观的结论:手机文化是一个正在上升与调整中的研究领域,它的发展潜力被看好,却也存在诸多不成熟之处。

说它的发展潜力被看好,首先,就现有的研究情况来看,我们可以推断其总体发展势头呈上升趋势。其次,就手机自身的发展来说,目前正在逐步推行的3G技术以及三网融合的发展趋势,都使得手机的未来发展势头强劲,这种业界的发展必然会带来学界的繁荣。而且随着手机媒体的成熟,对社会渗透的加深,其影响也会越来越凸显,对手机媒体的文化学研究也会随之增加。更为重要的是,科学技术的发展常常会带来巨大的社会和道德的风险,如何正确地使用这些技术和规避风险,都需要人文科学的支持和战略把握,这也是学界的责任与义务。

说它不成熟,是因为其研究基础还较薄弱,研究内容还不稳定,未来还可能出现较大的调整与变动。就现有的研究成果来看,其研究实力还很欠缺,不仅数量少,而且研究深度浅。比如对手机文化宏观探讨的文章,大多停留在对概念的阐述和现象的总结上,缺乏深层次的多学科交叉的学理分析。而就其研究的内容来看,视野还较局限。美国著名的传媒文化学者尼尔・波兹曼曾经说过:任何一种传播工具的迅速发展都会对社会产生巨大的影响,它会逐渐形成另一种政治、另一种教育、另一种文化……这是不可避免的。由此可见,对于手机文化的探讨领域还可以更多。手机传播的社会影响很大程度上是通过手机用户的行为来实现的,我们现有的文章多局限于对青少年这一特殊群体的关注,而对其他年龄与职业的社会角色则关注较少,而更广意义上的手机应用,比如手机媒体在对社会民众的各种知识与理念的普及教育中所可能担当的角色几乎未有涉猎。

总而言之,手机文化的研究期待更多学者的关注与参与,以进一步提升其研究成果与价值,这不仅是业界与学界的需要,更是人类社会的需要。

注释:

①参见计世网的报道“全球手机用户已超过33亿”,http//news.ccw.com.cn/commu/htm2008/20080526_433580.shtml.

(作者为中南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讲师,华中科技大学新闻学院博士生)

编校:郑艳

上一篇:孝文化在当代中国新闻媒介的呈现 下一篇:新旧媒体的博弈与合作成就了立体奥运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