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农村互助养老代际关系负面变化背景

时间:2022-05-22 12:19:45

论农村互助养老代际关系负面变化背景

[提要]近年来,随着农村老龄化的加剧,河北、湖北、内蒙古等地的农村地区开始探索互助养老模式。作为农村家庭养老向社会养老过渡的模式,互助养老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修复失衡的代际关系,并为一种更加理性化、较少亲情的代际关系均衡提供过渡平台。

关键词:农村;互助养老;代际关系

中图分类号:F323.8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2年4月2日

近年来,随着农村老龄化的加剧,河北、湖北、内蒙古等地出现了农村互助养老模式的探索。湖北提出坚持村级主导、政府支持、因地制宜、量力而行、自助互助、社会参与的原则,探索建立农村互助式养老服务新模式。河北省在全省实施农村社会养老“幸福工程”,推行“集体建院、集中居住、自我保障、互助服务”的低成本“互助养老”模式,以解决日益严重的农村养老压力。内蒙古自治区化德县按照“集中居住,就近养老,统一管理,分户生活”的方式开展农村互助幸福院建设。农村互助养老模式的探索具有积极的意义:一是有效解决了大部分农村空巢老年人的照料和精神慰藉问题;二是有效解决了外出务工子女的后顾之忧。

农村互助养老模式的出现是对当代农村老龄化加剧和社会价值观念剧烈变化的应对,有着深刻的社会背景。其中一个主要的背景就是当代农村代际关系的变化。本文就当前农村代际关系的负面变化和互助养老的关系进行讨论。

一、当代农村代际关系的负面变化

1、农村传统代际关系的内涵。代际关系是具有血缘关系成员的纵向关系体现,是家庭内不同成员之间的双向关系,包括最基本的亲子关系、婆媳关系以及隔代血缘关系,是不同代家庭成员之间形成的经济支持、生活照料和情感交流的关系。

我国传统的代际关系中,父母具有绝对权威,控制着家庭重要资源,抚养子女并为其成家,由此获得子女的尊敬和孝敬。费孝通将中国家庭中的这种关系概括为反馈模式,遵循的是付出与回报均衡交换的公平逻辑:父代抚育了子代,子代自然要担负赡养父代的责任与义务,老人理应获得和享受子孙的孝敬。

2、当前农村代际关系的负面变化。在老龄化和城市化的双重压力下,农村深刻的社会变迁对传统家庭代际关系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1)家庭内部权利关系出现倒置趋势。现代化理论和老年学理论认为,工业化将给老年人带来悲剧后果。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农村老年人的社会和家庭地位急剧滑落,老年人在家庭中的权力、居住、财产、话语权、社区角色等,都有让位于年轻人的趋势,不少地方已经成为事实。我们观察和调查发现:子辈住新房、父辈住旧房的情形在农村随处可见。老年人和年轻人接触交流的机会比较少,也就无所谓家庭的“决策权”。家庭资源的配置权利基本上掌握在儿子手中,有不少家庭甚至掌握在儿媳妇手中。家庭资源分配向下的趋势明显,表现为重幼轻老现象,供养老人一年的花费不及用于幼年子女一个月的开销,甚至有些家庭中老人无法获得子女的经济供养,要靠自己劳动获得自我的养老资源。

(2)代际反馈均衡被打破。传统的代际反馈是均衡的,父辈抚养子女长大成家,子女赡养老人颐养天年。现在的情况是父辈抚养子女的付出要远远大于老年后得到的子女回馈。一般来说,抚养子女包括父母对子女的抚养义务,一是抚养成人,二是完成婚嫁。从抚养成人来说,一个小孩在18岁成人之前,都是一个纯消费者,除了基本的衣食住所需和日常照料以外,还要上学和医病,尤其是教育消费往往要占据家庭收入相当的比重。更沉重的花费是为子女成家,女儿还好说,不用花费太高可以嫁出去,甚至还可能有所收益。儿子成家花费包括建造档次不低的房屋,钱不够借钱也要造,否则很难找到媳妇。在有些家庭中除了这两项付出之外,还要帮助抚养孙辈,所谓活到老干到老。

父辈付出的目的是得到赡养,但得到的赡养远远不足,代际反馈关系严重失衡。农村不赡养的现象俯首可视,就算有赡养,但赡养的社会认同水平和标准大为降低。老年人被动或主动地降低子女的“孝顺”标准,所谓赡养的标准已降到低保水平,即提供维持基本温饱的经济支持。这种赡养水平和标准已经被村民和老年人接受和认同,甚至在有些老人眼中成为奢求。这种奢求还是仅仅停留在经济供养层面,对于更好的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只能水中望月了。

二、农村互助养老对于代际关系负面变化的应对

1、修正传统代际关系观念,适应社会变化。互助养老可以增加老年人的独立意识,改变养儿防老的代际关系观念。中国老人在自己老了以后,往往以期待的心理希望得到子女的照顾和关怀。在西方社会的代际关系接力式模式中,父母对子女有抚养义务,而子女却不一定负担赡养义务,他们只对自己的下一代承担养育责任;老人很注重独立性和尊严,不愿依附子女。我国目前正在向西方式的代际关系变动,互助养老有利于修正传统代际关系的观念,以适应工业化和城市化的现实。

2、减轻子女的负担和压力,构建和谐的代际关系。在互助养老中,低龄老人为高龄老人服务,可以减少老年人对子女的依赖,大大减轻子女的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负担,减轻子女的法律和道德压力,可以更从容地工作,获得更多的经济报酬,也乐意更多地给予老人经济支持,这有助于构建和谐的代际关系。

3、提供养老模式过渡缓冲,促进代际关系新均衡。目前,农村代际关系严重失衡,父母对子女的责任远远大于子女对父母的义务,而老年人基本上失去了改变现实的希望。作为家庭养老向社会养老的过渡性制度安排,互助养老的新平台为新的代际关系均衡提供了这样一个缓冲。现在年轻父母担心父辈的现实遭遇会成为自己的未来,他们会更多地为自己的养老做准备,为自己的老年储蓄,从而减少对子女的义务,子女的婚嫁将不会包办,而是由父子分担,代际关系再次趋向均衡。不过,新出现的代际关系均衡与以往不同,代际交换减少、代际期待降低,代际亲情减少。新的代际关系均衡是凤凰涅槃,还是伦理的进一步沦丧,还难以下定论。关键是看能不能构建一套整合的、相互配合的社会养老运作系统和养老文化象征体系,能不能将仍需保留的传统价值观整合到新的经济体制和社会规范体系中去。

主要参考文献:

[1]费孝通.家庭结构变动中的老年赡养问题:再论中国家庭结构的变动[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3.3.

[2]朱静辉.家庭结构、代际关系与老年人赡养——以安徽薛村为个案的考察[J].西北人口,2010.3.

[3]刘桂莉.眼泪为什么往下流——转型期家庭代际关系倾斜问题探析[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6.

[4]贺雪峰.农村家庭代际关系的变动及其影响[J].江海学刊,2008.4.

[5]王跃生.农村家庭代际关系理论和经验分析[J].社会科学研究,2010.4.

上一篇:电改深水区的博弈 下一篇:中非进出口贸易现状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