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新课程倡导下优化学业评价

时间:2022-05-22 04:47:14

如何在新课程倡导下优化学业评价

摘要:从历史与社会这一学科出发,认为新课程下的学业评价可以从纸笔测试、学生评价、家长评价及作业评价等入手。

关键词:学业评价;新课程;评价方法;形成性评价

新课程倡导“立足过程,促进发展”,要求我们实施多主体、多元化的形成性评价。同时,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告诉我们:不但要对学生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做出评价,而且要对学生认知能力、思维水平、认知策略、情感态度和个性发展等方面进行整体评价,尤其要关注学生在这些方面发生的变化及在原有水平上的提高,侧重评价学生整合知识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为我们的学业评价指明了方向,为转变学业评价提供了依据。那么,如何在历史与社会这门学科教学中体现出新课程倡导的形成性评价?

一、充分发挥纸笔测试的作用

在常规的教学中,最常见的评价方式就是纸笔测试,它具有悠久的历史。它具有以下特点:能对知识进行有效测量,还能考查有关技能和能力;操作规范、统一,易于大面积实施;能用分数量化,测量结果精细;评分客观性好;在统一试卷、统一评分标准下评价结果具有可比性。因此,它能直接反映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理解程度,有利于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当然,它也有缺点:在评价实践能力方面有一定的局限性;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评价功能不足;评价缺乏个性,难以促进学生特长的发展;只是评价结果,无法评价学生的学习表现;评价主体单一,只有局部的评价视角。所以,在实施纸笔测验时,应正确对待其优缺点,扬长避短。

在采用纸笔测试时我们要精心设计评价,让它既要关注学生对知识、技能的理解和掌握,又要关注学生情感态度的形成和发展。在具体设计每一部分知识的评价指标时,要紧扣标准内容所规定的要求。这些具体内容标准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不需要学生掌握,只需要了解的;第二类是需要学生掌握的最基本知识;第三类是过程性目标。开卷考试有利于学生从他们最讨厌的对历史基础知识的死记硬背中解放出来,教师可以用考题的灵活变化来考查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学生比较喜欢的一种评价方式,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和兴趣,减少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厌恶,但教师也要想方设法地避免这些方法的不足之处。

二、发挥学生评价的作用

学生评价包括小组评价和自我评价。在进行评价前要做好分组和说明工作,为以后的开展打好基础。教师在认真讲解的基础上要具体指导评价过程,使学生尽快掌握评价方法。

自我评价主要是对参与的活动、学习的收获和成果进行反思,找出自己的优点和不足之处。自我评价有助于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及时了解自己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改善学习状况,而且对于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独立性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小组评价是指参加同一专题研究的小组成员之间进行相互评价。新课程倡导的合作学习在历史与社会学科中可以得到充分运用,特别是在评价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影响时,允许提出不同意见进行讨论。如说出评价的理由,再由小组全体成员讨论决定。如果无法统一意见,可找教师商议讨论解决。学生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可能会发现本组其他成员的一些缺点,如果同学之间能够相互提出善意的批评,或者发现各个同学的优缺点,从而相互学习、相互监督、相互促进,这是非常有意义的。

三、发挥作业评价的作用

作业是教学的延续,是反馈、调控教学过程的实践活动,是在老师的指导下,由学生独立运用和亲自体验知识、技能的教学过程。它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还有助于形成熟练的技能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传统作业评价,强调和追求学业成绩的精确化和客观化,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和能动性。教师评价作业时,通常都是对的打钩,错的打“×”,然后打个分数发给学生。结果学生只看分数,对于错误在哪里不知道,以后遇到同样或类似的问题依然错误,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状态。

在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新理念下,作业设计与评价要以学生发展为本,兼顾基础知识的巩固与能力的发展,正确处理全面发展与因材施教的关系,让学生在练习与评价中,获得满足、愉悦和成功的体验,对后续学习更有信心。

四、发挥家长的评价作用

在学校的教学中关注课堂评价,或者说只关注学生在校时的表现,并不能全面反映。因此,我们还要发挥家长评价的作用,有效地促进教与学。通过家长的评价,可以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构建自信心,明确奋斗方向;可以帮助家长发现孩子存在的问题,及时查漏补缺;可以监督学习过程,促进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同时,家长在完成此评价行为前,不得不参与到孩子的学习过程中,督促他们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促进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基于此,我认为还可以尝试以下的做法:

定期给家长分发表格,定期收回。比如,作业完成情况表,项目可以有时间、地点、参考资料、学科成绩满意度等。通过家长的评价,我们可以针对不同情况采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总之,新课程理念下的学业评价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的因素很多,只有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勇于探索,才能使之更加科学、合理、全面、易行。我们的最终目的是最大程度地肯定和促进学生的潜能,建立能够提升学生智能的新机制,提高学生的学习实效。

参考文献:

[1]蔡铁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通识培训教程.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

[2]严育洪.新课程评价与操作案例.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场出版社,2005.

[3]毕田增,周卫勇.新课程教学设计.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作者单位 浙江省金华市浦江县第五中学)

上一篇:历史与社会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之我见 下一篇:加强情感教学,提高审美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