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与社会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之我见

时间:2022-10-30 11:11:01

历史与社会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之我见

21世纪,人类将进入一个以高科技为导向的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要求我们具备创造能力,才能更好地创造和把握时机,从而创造更有价值的财富。

创造性思维是指改组已有的知识经验,获得新颖的思维成果的思维。创造性思维是在一般思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是后天培养与训练的结果,在人才素质的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有效地发展中学生的创造力,追求创造性思维的积极性,历史与社会教学必须发挥学科的培养思维功能,努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一、创设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发展的课堂环境

第斯多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只有营造一个宽松、和谐、充满信任的氛围,才能为创新思维的培养提供一个适宜的气候和土壤。因此,教师一要尊重、相信学生;二要把自己置身于学生的探究活动之中;三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以饱满的精神,大方的举止,和蔼可亲的教态,抑扬顿挫的语音来创设一个轻松、愉快、和谐的教学氛围。

二、更新教学理念和方式,提高教师的教学艺术

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是“老师一人讲,满堂灌”。这样的模式根本无法启发学生思维,更谈不上创新。老师只有改变这样的模式,提高教学的艺术性,才能调动学生的思维,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即课堂讨论是启发学生创新思维的方式之一,讨论课能够增强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学生的思路,便于集思广益、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除了讨论课之外,演示课也是启发学生创新思维的方式之一。演示课是将教学内容中的某一个部分以演示的情境做给学生看,以证明某一个曾被假设或未知的结论。在演示之前,往往需要学生进行思维,由问题提出自己的假想,这一过程也是一个启发新思维的过程。通过演示后的结论或许并不一定非常完整,因而可以让学生演示自己的假想,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能主动去完成演示,在演示中可以发现问题或发现新的观点。这一过程推动了学生创新思维的进行。

总之,通过自然界的自然现象的讲解和观察,教师可以提高学生的兴趣,启发其创新思维。日食、月食、陨石……太多的天体现象及自然现象还有待研究,更多的现象或许还不为人类所知。因此结合自然现象的讲解和观察,也能调动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其创新能力;同时,也能调动学生继续探究的学习兴趣,为今后的自我学习提供条件。

三、要教给学生思维的方法,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创造性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创造性思维是创造力的核心,是人们完成创造活动的基础,所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一项极其重要的教育任务,需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1.打破学生的思维定式,发展发散性思维

在学生的创造心理诸品质中,发散性思维是至关重要的方面。发散性思维即求异思维,是一种从不同途径、不同角度去探索多种可能性,探求答案的思维过程。教师可结合教材内容,引导学生对有争议的问题进行讨论,打破思维定式,多角度、多途径地全面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事实证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火花总是在积极思考与激烈争鸣中闪现的,经常性地进行发散性思维训练,对于培养学生敢于向书本、权威、教师挑战的勇气和只唯实不唯书、只唯真不唯师的创新品质是非常有益的。

2.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促进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

发挥想象是培养创造性思维的钥匙。在历史与社会学科教学中,应多创设教学情境,训练学生的想象力,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首先要丰富学生的表象,积累想象的素材。教师应充分利用教学图片、实物、多媒体视频等来丰富学生的表象。当他们积累了比较丰富的表象之后,想象能力便会得到发展。其次,要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引起学生心灵的震撼和情感共鸣,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想象力。

3.鼓励学生主动提问质疑,提高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和创造性

生动的情境创设可以激发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增强探究学习的信心和热情,使学生的思维处于活跃和高度运转的状态,从而有助于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目的地、有计划地设计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境,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中,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促进学生思考和探索,并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恩格斯说:地球上最美的花朵便是人的思维。而创造性思维,则是花中的牡丹。它不是凭空臆造的,而是建立在知识传播、转化和应用基础之上的,而这一切又深深扎根于教育基础之上。因此,培养出与时代潮流相适应的具有创造性思维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中学历史与社会教学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作者单位 浙江省乐清市虹桥镇第七中学)

上一篇:初中数学教改浅议 下一篇:如何在新课程倡导下优化学业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