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分层教学提高初中数学教学效率

时间:2022-05-22 01:43:12

运用分层教学提高初中数学教学效率

摘 要:本文以数学教学背景为依托,提出了分层教学可以有效提升初中数学教学效率的观点,并重点阐述了分层教学中如何合理划分层次,以及结合教学实例,着重分析了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实施分层教学。

关键词:分层教学;初中数学;教学效率

数学是一把锋利的科学刀,数学教育应该以培养学生数学素养为主,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掌握数学的真谛,能够利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或者将来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学生要想掌握好数学,必须从基础打起,“万丈高楼,起于累土”就是这个道理。纵观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的数学知识体系可以知道,在数学的知识链中,如果不掌握先前的内容,将会给后期学习带来很大的困难。解决这一问题,除了从学生抓起外,还应该从教学方法入手。学生学习固然成绩有差异,笔者认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抓住这一差异点,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分层次教学,避免采用“一刀切”,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一、分层教学需把握学生情况,建立合理层次划分

分层教学是建立在学生的学习成绩基础之上,建立合理的层次关系,有利于后期教学过程中的分层次教学实施。通常情况下,将学生分为3个层次,即差、中、好,学生层次的划分是以学生的日常考试成绩作为评价标准,若按100分作为划分范围,划分标准为好(85~100),中(75~85),差(0~75)。分层的目的是为了能够掌握学生学习情况,有针对、有目的地进行教学。所以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笔者认为应该从成绩要求、作业练习以及教学策略进行分层次针对性教学。

在成绩方面,对于学生而言,考试成绩是衡量学生在某一阶段的学习状况的主要指标之一,所以,对于好、中类学生,应该要求他们每次的学习成绩保持在自己的成绩范围之内,鼓励中层次学生向好层次学生看齐,而对于差层次的学生,应该要求他们在学习中努力向中层次学生看齐。

在作业练习方面,作业练习题也需要根据学生成绩,分层进行练习。对于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作业练习方面应采用“放羊式”教育,鼓励他们多做难题;而对于中等、差类学生,则要求他们多做基础题,待基础稳固之后,再适当地做些深一点的题目,加以巩固。

在教学策略方面,应该鼓励好、中类学生在上课时多提问,下课后多做有深度的题目;对于成绩较突出者可以给他们“开小灶”,在解题时,鼓励他们注重题目的一题多解,发散学生思维;而对于学习成绩较吃力的学生,可要求他们多做基础题,保证以后涉及基础知识类题时,不出现错误后才进行深入学习难题,课后注重学习内容的反思。

二、注重教学效果,教学过程实施分层教学

教学过程中应注重教学分层,为了体现这一要求,在为初中学生讲解完一次函数直线后,笔者在黑板上写了以下三道题,让学生进行练习。题型的难易程度,需要针对学生的能力进行精心设计。

(1)已知:直线y=x+5过点P(a, b)与点Q(c , d),求a(c-d)- b(c-d)的值;

(2)已知:直线L与直线M:y=3x+5交于点P,横坐标为5,与直线N:y=-6x+7交于点Q,纵坐标为6,求直线L的解析式;

(3)已知:K为正,直线L:y=kx+(k-1)与直线N:y=(k+1)x+k及X轴围成的三角形的面积为Sk.

求证:①L与N交于定点;②求S1+S2+S3+…S2012的值;

第(1)题是基础知识,很容易解答,这道题的难度适合基础知识较差的学生进行训练。第(2)道题,需要拐个弯,不能够直接得到答案,比较适合中等成绩的学生。第(3)道题的难度较大,需要动脑筋思考,如果不经过思考,无法得到答案,其难易程度适合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进行独立练习,而对于中等成绩的学生而言,可以尝试着点拨引导。

二次函数是初中阶段的重点知识内容,灵活运用二次函数的图像以及相关性质是二次函数学习的重点。为此,笔者出题:已知不等式 -x2+5x+k+6 > 0, 求k的取值范围。

出完这道题后,笔者要求基础较差的学生能够解出该不等式,解答方法不限制,要求成绩中等的学生至少要两种以上的方法解答,而对于成绩较好的学生,笔者要求,学生除了采用一题多解外,还要求学生对该题进行变形,并总结反思其所有解题方法,让其在总结反思的过程中,总结与体味二次函数的灵活运用。通过这种分层次布置学习任务可以有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规避教学过程实行“一刀切”所产生的弊端。

总之,分层教学是以学生个体情况为出发点实施的有针对性教学,对症下药,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符合学生的学习需求与因材施教的原则,但是实施分层教学,除了学生环境外,教师应该注重日常教学观察与教案的设计工作,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分层次教学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毛景焕.谈针对学生个体差异的班内分组分层教学的优化策略[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0(9).

[2]章 帼.初中数学分层教学的实践研究[D].南昌:江西师范大学,2005.

(作者单位:新疆农六师共青团农场学校)

上一篇:实现家校有效互动的几条途径 下一篇:巧用乡土地理助力高效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