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乡土地理助力高效课堂

时间:2022-09-29 01:24:25

巧用乡土地理助力高效课堂

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学习过程不是从外向内不断被动地填入新知识,而是学习者主动对已有知识进行加工和转化,产生新知识的过程。如能将学生熟悉的乡土地理引入课堂,或者带领学生走出学校,身临乡土地理大课堂,必将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降低新知识的教学难度。这样学生对地理的兴趣浓了,对家乡的情感深了,情与思、情与理融合了。

一、乡土地理展示,创设课堂教学情境

教师印发图文材料、口头引述、多媒体等形式,创设乡土地理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将乡土材料与相应的教学内容联系起来,让地理规律知识乡土化,文本知识生活化,抽象理论形象化,枯燥数据生动化,在熟悉、比较的过程中形成技巧和方法。 如把福建省连城县政区图、城区图,福建省连城县第一中学(以下简称“连城一中”)校园平面图印发给学生,学生第一次看到标有自己乡镇、村庄的家乡地图,亲切而兴奋,量算着、交流着:我家在连城一中的哪个方向?距离连城一中多远?哪一幅地图更详细一点?哪一幅地图比例尺更大?设计怎样的图例和注记会让连城一中和家乡地图更合理、更美观?教师适时告诉学生地图有三要素:方向、比例尺和图例,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二、乡土地理考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综合实践活动是新课程改革的一个亮点,强调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开展乡土地理观测、地理考察、地理实验、地理调查等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自主调查、实践探究,鼓励学生将知识外化,从内容知识到方法知识,从课内到课外,从课本到生活,随着综合实践活动的不断展开,新知识、新概念、新目标、新主题、新观点不断生成,认识和体验不断加深,对乡土人地关系有了更正确的评价。例如:组织学生一道考察文川河的水土流失与污染现状,到防洪水利水电部门收集资料,并对地理数据进行图象化、表格化,指导学生识图、用图,并绘制文川河水系图、分析污染的成因,提出操作性强的防污措施和保持水土的办法,有的提出“推广生活用煤和节能炉灶、大办沼气、修建小水电、发展林果业”的保持水土的办法,有的提出“举报排污有奖” 的防污措施,有的提出“加高增建三个水坝,加大加深文川河面”的整治方案,有的用表格比较连城文川河流域的组成部分和不同的环保侧重点。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所涌现的潜能是课堂教学中无法比拟的。在实践中,哪怕是没有解决什么具体问题,没有围绕一个明确的主题,只要是经历了、感受了、体验了、反思了,哪怕是困惑和迷茫,那就是收获!

三、乡土地理探究,开展研究性学习

地理研究性学习也是地理新课程改革的亮点之一。乡土地理是学生所熟悉的、易被接受的、学生乐于发现的问题。如:连城县25°13′~25°56′N,116°32′~117°10′E,在地球上的位置如同某一观众在电影院里的位置,启发学生思考以下问题:①低纬、中纬还是高纬?②连城县属于哪一个半球(东、西半球与南、北半球)?③五带中的哪一带?有无阳光直射现象?有无极昼极夜现象?④7月份昼夜长短情况如何?连城一中作息时间变化的依据是什么?⑤连城县南北距离和东西距离各是多少公里?⑥为了不影响在美国纽约工作的表哥,什么时间给他打电话适宜?⑦根据地理坐标判定连城气候类型?气候特点?气候成因?植被和土壤类型?⑧如何调节太阳能热水器倾角?连城县适宜的楼间距应当是多少?调查连城县城主要住宅小区的楼间距,哪些是合理的?在对乡土地理问题的探究中,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倡导学生独立探究、合作探究、深度探究。

四、乡土地理总结,丰富地理校本教材

地方化、校本化、个性化的乡土地理是开放性地理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有三个来源:一是教师通过政府相关部门支持,阅读有关书籍、当地报刊、电视新闻、网络等收集资料,并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互动交流。二是教师根据教学需要布置学生进行的社会调查资料;三是学生地理研究性学习小论文。如:“地壳变动与地表形态”的国家教材,距离学生的认知较遥远,本乡本土的丹霞地貌冠豸山、喀斯特地貌赖源溶洞、地球内能新泉温泉等,可以丰富地理校本教材:

生活世界是科学世界的基础,科学世界是生活世界理论化、形式化的结果。把学生的生活世界同书本的科学世界联系起来,在教学中引入乡土地理,教学内容得到实证、生活化、本土化,学生会觉得贴近生活,富有亲和力、时代性、趣味性、实践性、探究性,能引起学生的共鸣,易于理解,听得懂、乐意学。

(作者单位:福建省连城县第一中学)

上一篇:运用分层教学提高初中数学教学效率 下一篇: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优化职高英语教学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