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戏曲与舞蹈相遇

时间:2022-05-21 12:34:52

当戏曲与舞蹈相遇

说起戏曲,我算是个门外汉,因为我的专业是舞蹈。黑龙江省评剧院是戏曲单位,在省评这个和谐的大家庭中,让我言不由衷的热爱上了戏曲——评剧,逐渐摸索和研究,怎样将戏曲与舞蹈合理的结合运用。

随着戏曲对社会文化的影响,舞蹈也渐渐成为戏曲表演的重要部分,将舞蹈融合在戏曲框架及表现之中,与戏曲保持着密切的关系。例如我的第一个作品就是,为经典剧目《花为媒》的选段《报花名》,进行伴舞设计。我反复细品唱词的含义,以四季分为段落,运用中国古典舞,在动律上多以圆场,盘腕,提陈,云手等多种形式来表现四季繁花的情景变化。在场面调度和队形变化上,设计了圆圈、弧线、二龙吐珠、龙摆尾、交叉圆场,分组造型等极富流动变化之美的曲线,让整个舞蹈看起来圆润流畅。我重点强调舞蹈演员要手眼身法合一,让伴舞更多的体现出戏曲的韵味。舞蹈的结尾没有采用传统的固定造型,而是编排舞蹈演员手捧鲜花随着音乐,将演唱者包围在花海中,缓缓下场,从视觉上达到延续和流畅的效果。在整个表演过程中,从演唱者出场、亮相、举手投足的各种表现方面,舞蹈都起到了衬托和锦上添花的作用。

舞蹈和戏曲均有其独特的艺术特色。一般的舞蹈,不一定要考虑把具体的生活动作舞蹈化,而是把体态的动律直接和情绪联系起来。但戏曲表演必须表现具体的生活动作:例如上楼、下楼、开门、关门等,一方面必须让人看得懂你是在干什么,另外,还得把它美化,节奏化。这一过程形成了传统戏曲的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十分重视以舞蹈美来解释舞台行动和戏剧逻辑,用舞蹈之美来再现生活和铺叙人生。

让我感触最深的就是我院的精品剧目《半江清澈半江红》。讲述的是东北抗联战争“八女投江”的英勇事迹。曾在2007年的版本中,我荣幸担任舞蹈设计。为剧中的一段战争场景设计仅有一分多钟的舞蹈段落。此段舞蹈具有着为剧情发展而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毕竟是戏曲剧目,不能完全地按着舞蹈的形式来编排。如果舞蹈和戏曲结合不当,就会造成跳跃的独立的舞蹈段落,并失去了这一分钟舞蹈作为连接剧情的作用性。此段舞蹈要表达的是抗联战士们为了掩护主力部队突围,用自己的血肉之躯与敌人奋勇战斗。在技术上运用了许多戏曲中的毯子功,如跌、翻、滚、腾、跃等动作技巧,表现战士们冲锋陷阵,前赴后继,并巧妙的把以强劲有力的,具有爆发性的舞蹈动作融入其中,展现战士们在枪林弹雨中不怕牺牲,与敌人斗争到底。在队形和舞台调度上,多以小组,人墙,聚散等形式,让整个战争场面具有层次感。此段舞蹈的尾声以一面长达几十米的红旗铺满舞台,代表着抗联战士们在战争中护卫国旗永立不倒而牺牲后汇聚的鲜血之河,让整个舞台的画面更加具有真实立体的视觉冲击。大胆的运用舞蹈形式,连接剧情中的发展,让观众进一步的了解故事的内涵。

用辨证的观点看, 舞蹈是用身体谱写的旋律。舞蹈艺术最基本的特性之一是动态性,主要通过躯干和四肢的各种动作姿态来形象地反映客观事物和人物的精神世界。创作实践证明,舞蹈艺术不仅可以表达抽象的内心思想感情,还可以把人生的哲理熔铸于美化的连绵不断的有节律的动作之中。舞蹈的核心表现载体是“人体动作”,而戏曲则是“语言说唱”。当然,优秀的艺术家能够突破戏曲程式化的某些局限,创造出自己具有个性化的规范艺术。

例如今年我院再次突破传统评剧的形式,将《半江清澈半江红》推上国家大剧院的舞台,特邀北京国家话剧院一级导演王晓鹰导演,对其剧目进行大胆的构思和创新,将其打造成评剧精品。这次创作,大量的运用了舞蹈形式来表达和阐述剧中的故事情节发展和人物内心的独白。生动诠释了东北抗联五军妇女团指导员冷云等八姐妹浪漫、温情而又大无畏的伟大形象。

序幕,舞蹈演员们以各种战争场面的造型,动静结合,打破时空顺序,将观众置入那个血染的战场年代。繁茂的白桦林里,火红的东北大秧歌,在敌人的围剿步步逼近的情势下轰轰烈烈“扭”了起来。在此情节运用东北民间舞元素——东北秧歌。抗联女战士们为了吸引敌人的注意,掩护主力部队突围,紧张而又警觉的,舞动红绸。鲜明的交代了故事发生的年代和地域特点。把观众直接带入故事的情节中去。

剧中的八姐妹,既是英勇善战的女战士,更是女儿、母亲与爱人。她们细腻、温柔的女儿心,就像贯穿全剧的那件“红棉袄”。导演紧紧抓住一个“情”字——从人世间最平凡而又最动人的爱情、亲情与友情入手,与当代观众的内心产生共鸣。很荣幸,我能成为剧中的舞蹈演员之一,亲身体验整个创作的过程,加深了我对艺术创新的信念。

在此看来,舞蹈和戏曲都有着强烈的抒情性与虚拟性。舞蹈是一种通过提炼、组织和美化的人体动作的艺术,是人类感情最集中、最激动时的表现形式。诗人闻一多说过:“舞是生命情调最直接、最尖锐、最单纯而又最充足的表现。”而在戏曲艺术中,为了突出刻画人物的内心世界,经常让人物自己直接陈述自己的内心活动和感情变化。

上一篇:论舞蹈演员的呼吸训练 下一篇:谈舞蹈的审美艺术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