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深处的诗意美

时间:2022-05-20 01:55:52

历史深处的诗意美

朱仙镇是闻名全国的历史名镇,《晋地道记》、《太平寰宇记》记载的春秋郑国庄公年间(公元前743~公元前701年)的开封县城邑启封,其遗址就在朱仙镇境内古城村。北宋时,东京(今开封市)作为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成为世界上最繁华的大都会,这与北宋注重加强漕运有很大关系。据《宋史》载,北宋“置汴纲二百”,每纲有船30只,合计6000只,分别在汴河、蔡河、五丈河承担漕运任务,其中蔡河年漕运量就在60万石以上。朱仙镇就是蔡河上的一个重要港口。南方陈、颍、许、蔡、光、寿诸州粮食百物都由朱仙镇转运东京,民间俗称运粮河。北宋末叶淤塞。经元代贾鲁治理后,既可排灌,又可通航,为纪念贾鲁,始称贾鲁河。

贾鲁河的通航,成就了朱仙镇的繁荣,“自淮而南,邦国之所仰,百姓之所需,金谷财帛,岁时常调,舳舻相衔,千里不绝。”舟船从朱仙镇南下,经淮河可远达扬州,华北和西北的山货,均由此南输,江淮粮米、丝茶百货也从此转运开封。当年,朱仙镇的镇区呈不规则的圆形,纵横三里许,周长十里余,有四个大门,贾鲁河水穿镇而过,“白日舟楫如林,夜晚灯光似银”,茶肆酒楼、饭馆脚店、货栈摊贩、南北京货,琳琅满目,朱仙镇从此跻身于全国四大名镇之列。

虽然今日的朱仙镇早已风光不再,但该镇的城镇布局和昔日建筑仍然依稀可见,一些街巷仍然保留着估衣街、曲米街、炮房街、油篓街、京货街等古老的街名。作为一种非物质文化,这些古老的街名不仅具有一定的文化价值和独特的审美韵味,有着一种历史和具体的人和事相融而成的人文价值和精神魅力,充分体现了古街名这种非物质文化的诗意美,也是研究朱仙镇传统建筑布局的重要依据,为我们认识朱仙镇的风土人情提供了一条重要途径。

穿镇而过的贾鲁河把朱仙镇分成了东西两部分,河上的五座桥(两座为新修)把东西两部分连在了一起,朱仙镇的城镇格局围绕着贾鲁河,纵横交织,布局整齐。鼎盛时期的朱仙镇有72条街道,商号、店铺林立,南北山货云集,这些街道的名称多以经营所属的行业命名,如东镇的主要街道有:车店街、杂货街、曲米街、油篓街、仙人街、炮房街等,西镇的主要街道有:西大街、顺河街、估衣街、京货街、铜坊街等。历史上,东镇一直繁于西镇,清道光二十三年水患后,东镇地势低洼,商号多迁移西镇,西镇逐渐盛于东镇。至今,朱仙镇西镇仍然较东镇繁华。朱仙镇的主要历史遗迹清真寺、岳飞庙、关帝庙及政府所在地均在西镇。虽然由于历史的变迁和小城镇的开发、改造,朱仙镇的传统历史街道布局已经发生了变化,甚至由于街道的拓宽而消失了,但朱仙镇的多数街巷至今仍然保留着古老的街名,民居聚落依然呈现出传统的依河组团的布局特征。从朱仙镇现有的布局来看,朱仙镇的主要干道仍然是以贾鲁河为中心,与贾鲁河相交或平行,呈东西延伸的团状布局。朱仙镇呈东西走向与贾鲁河相交的主干道主要有三条,一条主干道由估衣街、炮房街、如意街三部分组成(一条路的三个部分,不同路段名称不同),一条主干道由铜坊街、京货街、保元街、仙人街、坊子街五部分组成,另一条岳庙大街的直线距离较上述两条短,由西向东通过岳庙桥与东镇相连。呈南北走向的主干道主要有三条,西镇两条,其中一条由西大街和南门大街组成,西大街北头是岳飞庙,南门大街南头是清真寺,另外一条有些蜿蜒曲折,但均呈南北走向,街口和街口的直线距离非常近,大致为一条直线,由北向南分别是北兴隆街、南兴隆街、毯坊街、新北街、茶馆门、新南街;东镇的一条主干道由南向北分别由车店街、北曲米街、南曲米街、杂货街、油篓街、南寨豁组成。这些主干道和贾鲁河相交或距离较近,一些民居小巷大多穿插在这些主干道之间,它们构成的区域几乎占了朱仙镇三分之二的面积。整个城镇布局轮廓清晰,布局合理,节奏分明,证明了贾鲁河两岸曾经是朱仙镇的商业中心和城镇中心。据笔者在朱仙镇田野调查的不完全统计,发现朱仙镇有38条街道仍然保留着当初的街名,这些街巷虽然有的已被开发、拓宽,但整个街巷的布局特征是以贾鲁河为中心而层层展开的,清真寺的正门东大门,一条幽静的窄小巷把清真寺和贾鲁河连在一起,相距不过一百余米,虽然不是蜿蜒曲折,但却给那些从朱仙镇主干道进入清真寺的人们一种曲径通幽、柳暗花明的审美体验。

历遭兵燹人祸的破坏,作为历史上“四大名镇”之一的朱仙镇的历史遗存已所见不多。除了始建于明代的清真寺、岳飞庙以及始建于清代的关帝庙经过重建、修葺仍然得以雄姿焕发外,《光绪祥符县志》记载的战国朱亥墓、明朝西域使者傅安墓、清朝四川副总兵张射光墓和云南督学李光座墓以及春秋战国的启封遗址等历史遗迹的面目都已经漶漫不清。但朱仙镇的古街名却历经沧桑衍变保留了下来,街名是一个地域文化的载体,一种特定文化的象征,一种牵动乡土情怀的称谓,正是这些古街名,让今天的朱仙镇留住了一份深邃的历史感,诉说着朱仙镇无形的精神和文化魅力。

上一篇:“华夏”、“中华”、“中国”源头考 下一篇:谈谈儒家文化对中国古代都城建设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