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之洞的“守约”读书法

时间:2022-02-01 07:24:32

张之洞的“守约”读书法

张之洞的“守约”读书法,是为解决人生有限、书海无垠的矛盾而提出的。他曾提出过“以一为主,以余为辅”的读书主张。“守约”法则是在“选书”而读的基础上阅读重点的读书方法。它和“以一为主,以余为辅”读法相辅相成,殊途而同归,都是张之洞为提高阅读速度和效率而提出的重要阅读主张。

什么叫“守约”读书法?怎样运用“守约”读书法?张之洞在1875年所著《轩语》中曾作过说明,只是当时他把“守约”称为“有要”。“守约”这一提法是1898年他在《劝学篇》中正式提出的。其实,“有要”、“守约”的意思是一样的,即阅读时对读物内容的摄取不必面面俱到,而要有所侧重。张之洞认为,士人读书宜博,“若株守坊本讲章一部,兔园册子数帙”,就以为可以“致知穷理,好学能文”,是“世无其理”的。然而,“天下书老死读不可遍”,怎样才能达到“博”呢?张之洞说,天下书虽然多如牛毛,但应读之书却曲指可数。他说,世人应读之书只有三种:古本书、有用书和专门书。他说:“古书不可不解,有用之书不可不见,专门之书不可不详考贯通”,此外则可不问不读。张之洞的“古本书”,显然指的主要是《四书》、《五经》类儒家典籍;“有用书”则泛指一切有利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书;“专门书”则指专业书,即与自己工作、学业密切相关的书。经张氏如此删汰,该读之书的确大大减少了,人们读书的负担也减轻了。然而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知识量的激增,即使这三类书,要做到“博览群书”也仍然十分困难。

张之洞在《劝学篇》里说,“博而寡要”是儒学的老毛病,随着时间的推移,新著之书、解书之书越来越多,致使儒书更加难读,儒书的本义愈加难明,加上西学猛烈冲击,遂使儒学陷于“寝微寝灭”的危险境地。为了挽救处于危险境地的儒学,也为了士人能“博览群书”,张氏要人们除“以一为主”以外,还要运用“守约”法读书。也就是说,应先在书海中选出一种专攻熟读之书,再在这专攻熟读之书中确定出需要学习、掌握的要点,这样专书再加专治、专求,就可以节省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了。用节省出的时间和精力来涉猎其他书,也就大致可以做到“博”了。

怎样运用“守约”读书法?该读之书“约”在何处?张之洞根据他对时势需求的理解,根据他的政治判断和价值观,对经、史、子、集等在内容上的汲取重点,提出了自己的具体主张:

一、“经学贵通大义”。所谓“大义”,张之洞把它定义为“切于治身心、治天下者”(《劝学篇・守约》)。又说:“每一经中,皆有大义数十百条,宜研究详明,会通贯串,方为有益。若仅随文训解,一无心得,仍不得为通也。”(《蝤轩语・语学》)面对这“数十百条”的大义如何人手?张之洞建议人们用七种方法来突破。这七种方法是:明例、要指、图表、会通、解纷、缺疑、流别。张氏认为,如能循此七端“分类求之”,或将诸经按此七类分纂成书,“小经不过一卷,大经不过二卷”,“如此治经”就可以“浅而不谬,简而不陋”,“枇谷口导U,事半功倍”,“有要而无劳”。

二、“史学考治乱典制”。张之洞指出:“史学切用之大端有二:一事实,一典制”。读史应该紧紧抓住二者进行:“事实择其治乱大端有关今日鉴戒者考之,无关者置之。典制择其考见世变可资今日取法者考之,无所取者略之”。他又提出,事实“求《通鉴》”,即通过读《通鉴》来了解和把握;典制则可“求之正史、二《通》(即《通典》、《通考》)”。他又说,《通鉴》篇幅长,可读《通鉴纪事本末》,以节省时间和精力;读正史则可“约之以读志及列传中奏议”,读二《通》则可“约之以节本”(《劝学篇・守约》)。

三、“小学但通大旨大例”。张之洞十分重视“小学”在读书治学上的作用。他说:“欲知其人之意,必先晓其人之语。去古久远,经文简奥,无论汉学、宋学,断无读书而不先通训诂之理。近人厌中学者动诋训诂,此大谬可骇者也。”(《劝学篇・守约》)但“小学”本身也是一门学问,如果不得要领,“汩没不返”,“亦是一病”。因此研读“小学”,“止须通其大旨大例”并“应用大旨大例者解六书之区分,通古今韵之隔阂,识古籀篆之源委,知以声类求人类之枢纽,晓部首五百四十字之义例”即可,“至名物无关大用,说解间有难明,义例偶有抵捂,则缺之不论”(《劝学篇・守约》)。

此外,张之洞还提出:“诸子知取舍”,“理学看学案”以及“政治书读近今者”,“地理考今日有用者”等“守约”主张。可以看出,张之洞的“守约”读书法,就是要人们在读书时不但要“选书”而读,而且对所选书的内容也要有所选择,做到有所侧重,不必面面俱到。而选择的标准,首在“经世致用”,即能“经世致用”则读,否则不读或少读、浏览。

应该指出,张之洞的“守约”读书法的提出,特别是其中“经世致用”内容的确定,是为维护清朝封建统治服务的,具有鲜明的政治色彩,但他能把读书放到“经世”和“致用”上来考量,比起那些只知读八股、应科举、求富贵者,甚至比那些只是在故书堆里钻、训诂、考证者也进步得多。即使单从读书方法角度来看,张之洞的“守约”读书法也有创新意义,能给人们以很多启迪和教益。

(作者地址:河北省保定市第三中学西家属院6―1―102,071000)

上一篇:《庄子》之“忘” 下一篇:从“女”部字看性别歧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