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中华”、“中国”源头考

时间:2022-07-18 02:41:42

“华夏”、“中华”、“中国”源头考

世所周知,“华夏”、“中华”、“中国”是我们国家的称号。然而,为什么将我们的国家称为“华夏”、“中华”和“中国”?其源头又在何处?对这一问题,笔者偶见学者论及。但其中有对有错。即为对者,有的也只是常识的论述,真正的源头却未见论及。今笔者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再作进一步的探讨。班门弄斧,意在抛砖引玉。

关于“华夏”之名的由来,近代国学大师章炳麟(太炎)在其《文录》中写道:“我们民族旧居雍、梁二州之地。东南华阴、东北华阳,就华山以定限,名其国土日华。其后人迹所至,遍及九州,华之名始广。华本国名,非种族之号,夏之名实因夏水而得,本在雍、梁之际,因水以名族,非邦国之号。汉家建国,自受封汉中始。于夏水则为同地,于华阳则为同州,用为通称,适与本名符合。是故华云、夏云、汉云,随举一名,互摄三义。建汉名以为族,而邦国之义斯在;建华名以为国,而种族之义亦在此。”

章太炎先生的这段论述,被许多学者捧为真理,广泛引用。因而在中国史学界流行近百年。然而正如鲁迅先生所说,太炎先生是伟大的革命家,但在学术上却并非每个观点都是完全正确的。笔者考订了太炎先生的这段论述,认为其中有正确的部分,但也有不少错误。

一、太炎先生观点略析

太炎先生说“我们民族旧居雍、梁二州之地”,“就华山以定限,名其国土日华”,“其后人迹所至,遍及九州,华之名始广”。这就是说,“中华”、“华夏”之“华”,自华山而得名。对此说笔者极表赞同。华山位居我国中部,高峻华美,代表中华民族当之无愧。尤其是,早在炎黄时代,神州的先民就居住、繁衍生息于华山之下。毕沅在《华岳祈泽记》中还说,早在黄帝时代,人们就把华山当作神山,黄帝、舜帝曾亲去那里求神祈雨。所以华山之“华”作为中华民族的族名和国名就更在情理之中。至于华山之状远看如花,因而称为华山,那是另一个命题,不在本文论述之列。

太炎先生说,雍梁二州“东南华阴,东北华阳。”而他所说的华阳,又显然是指位于汉中洋县的那个华阳,而不是华阴市所属的那个华阳。实际上,华阴在华山北面,位居东北(东经110°05′,北纬34°34′)。而汉中洋县的华阳位居西南(东经107°32′,北纬33°33′),不是东北。两地直线距离近300公里,路程距离达400余公里。就是华阴市所属的华阳,位置也在华阴西南40公里处(东经11O°,北纬34°25′),不是东南。显然太炎先生说的位置有误。即便“华阴”、“华阳”不指具体地名,泛指华山之北和南,太炎先生说的方位也是错的。

二、太炎先生说的夏水不是华夏的“夏”字之源,华夏的“夏”字之源应是“大夏河”,即黄河

1.太炎先生说的夏水实际就是汉水

太炎先生说:“夏之名实因夏水而得,本在雍、梁之际……。汉家建国,自受封汉中始。于夏水则为同地,于华阳则为同州……。”由此判断,太炎先生所说的夏水就是汉水。太炎先生虽然没有明说夏水就是汉水,但从他说的地理位置看,只能是汉水,而不会是别的什么水。另外《辞海》缩印本第837页写道:“夏水,古水名。据《水经注》,故道从湖北沙市市东南分江水东出,流经今监利县北,折东北至沔阳县治附近人汉水,自此以下的汉水也兼称夏水、旧说夏水即今长夏河。按长夏河源出江陵县西北,东南流至沔阳县南人长江,与古代夏水经流大不相同。”《辞海》的这一解释,也说明章太炎所说的夏水,正是汉水。

2.夏水不是华夏的“夏”字之源

然而太炎先生说的夏水是华夏的“夏”字之源吗?显然不是。

众所周知,中华民族发源于黄河中下游地区,而夏水却在长江中游地区,从地理位置讲,显然与华夏的“夏”无关。而且夏水本身就是由长江分流而出,基本与长江平行东流,然后注入汉水,再注入长江的一条小支流;除了《水经注》,它是其他古代典籍中再未见任何记载的一条小河。伟大的中华民族的名称绝不可能来源于它。

3.华夏之“夏”来源于大夏河

有人会问,既然章太炎先生的说法不能成立,那么华夏的“夏”来自何处?有一种传统的说法,即中国最早的朝代叫夏朝,夏朝的“夏”是华夏的“夏”字之源。应该说,这一说法是有道理的。然而,夏朝又为什么要叫夏-朝?也就是说,夏朝的“夏”其源又在哪里?陈瑞松先生在《百家姓溯源》(中国华侨出版公司1990年11月第1版)第88页中,讲了大禹治水、平定三苗之乱的事迹后,说:“由于禹建立了一系列丰功伟绩,舜封他于夏(即阳城,河南登封县东),后来又把帝位传给了他。夏禹死后,他的儿子启继位,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这说明夏朝之所以称夏朝是因为夏朝王族的祖宗禹被封于夏;正如汉朝之所以称汉朝,是因为汉朝的开国皇帝刘邦被项羽封于汉中、被称为汉王一样。然而我们要再深究,禹为什么被封于夏?除其丰功伟绩之外,还有没有别的什么原因?笔者认为是有的。这个原因就是大禹所治之水名曰“大夏”。《史记・秦始皇本纪》说:“禹凿龙门,通大夏,决河亭水,放之海。”这是说大禹凿开龙门之石,使大夏之水畅流而下,河岸原来决开之处不再向外横溢,全部洪水都流到海里去了。

4.“大夏”河就是黄河

1)禹为了通大夏之水,所凿的龙门恰在陕西韩城与山西河津相夹的黄河之中。

2)黄河上游有一条重要支流,至今还叫大夏河。该河发源于青海同仁之南约60公里处,流经甘肃的夏河、临夏,于刘家峡注入黄河。笔者认为,在原始社会,今天的黄河就叫大夏河,现在的大夏河是其上游。后来由于人类的活动,大夏河流域植被遭到破坏,水土流失日益严重,中下游河水变黄,人们才将其中下游改称为黄河。到了近代,人们找到了黄河更远的源头,原来的大夏河上游才成了黄河的支流。

3)古代人逐水而居。自大夏河注入黄河以后,黄河沿岸许多地名与夏有关。如历史上被宋朝人称为“西夏”的政权,实际叫大夏国,其地域恰好在黄河中上游地区。元朝初年开始所设的宁夏也在这一地区。到黄河中游地区,陕西A阳境内有夏阳,山西省南部有夏县。到古黄河下游,河南中部有夏台,东部有夏邑,山东西北有夏津等等。笔者以为,这些地名都与临近黄河有关。尽管由于黄河下游多次改道,这些地方有的离现在的黄河有一段距离,但它们是古代黄河叫大夏河的重要证据。

4)古史所记大禹治水通大夏的事迹全发生在黄河流经的地方。如《尚书・禹贡》记大禹治水:“导河积石,至于龙门,南至于华阴,东至于底柱。”文中的“积石”指青海西宁市东南、刘家峡西面的积石山。黄河从该山的积石峡中越过。“龙门”在陕西韩城与山西河津相夹的黄河之中。“华阴”在华山北面,古黄河自北向南至华阴被华山阻挡,折而东流。 “底柱”指底柱山,在河南陕县即三门峡市。三门峡是黄河上最为驰名的峡口,解放后因修三门峡水库而更加驰名于世。

综上可见,所谓“大夏”,就是古代的黄河。正是由于大禹治好了泛滥的黄河(大夏)之水,所以被封于夏。因而华夏之“夏”来源于古大夏河,即黄河。这与史学家们认定的中华民族发源于黄河中下游地区的说法,是完全一致的。

三、最早的华夏人因位居神州中部地区而自称中华、中国

据《史记・夏本纪》记载,4100多年前,夏族人最早活动于今河南登封至伊河、洛水流域,即自河南登封至陕西华山南面的洛南和华山北面的华阴、大荔等沿黄河南岸、西岸一带。因既在华山之下,又在大夏河沿岸,所以他们就自称华夏人。后来,夏族人跨过黄河占了今天的山西南部,并向东北又发展了200余公里,建都于濮阳,从而东西长达500余公里,南北宽达200余公里,幅员达十几万平方公里,人口达330万,成为当时很了不起的大国家。而华山恰好位于神州中部,诚如明人屈大均在《登华记》中所说:“太华据天下之大中至正,……以太华四局之山千数而结秀于三峰。三峰之脉,又逾河并雷首、底柱、王屋、太行。北抵常山之右,东循塞垣至蛮貊、朝鲜为北纪,以限戎狄;又连商山、熊耳、外方、桐柏……为南纪,以限蛮夷。是则盈天下皆太华之所磅礴!故自天地初辟,太华定而天下之形势以定。太华诚天下名山之大宗,而四岳皆其支庶也。”因而最早的华夏人遂以上邦大国自居,瞧不起四周那些落后民族。他们把北方未归顺自己的少数民族称为北狄,把南方未归顺自己的少数民族称为南蛮,把东方未归顺自己的少数民族称为东夷,把西方未归顺自己的少数民族称为西戎。他们认为自己居住于大地的中央,所以又称自己的国家为中国,称自己的民族为中华民族。这就是“华夏”、“中华”、“中国”的源头。

四、太炎先生的论述颠倒了几个关系

1.在原始社会,本不存在国家。炎黄时代居住于华山之下的先民部落,只能是民族而不是国家。当然后来“华”也代表中国。但太炎先生说“华本国名,非种族之号”,又说“建华名以为国,而种族之义亦在此。”这显然是颠倒了族与国的关系。

2.大禹因治大夏之水有功而被封于夏,从而产生了中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后来随着历史的变迁,夏朝被,夏朝臣民及其后裔才被称为夏族。所以,太炎先生说夏是“因水以名族,非邦国之号”,也是颠倒了本末。

3.刘邦被封于汉中,接着建立了汉朝,这是实实在在的国家。民族是指有着共同生活习惯和相近血缘的群体。汉朝臣民在大汉王朝统治下共同生活了400余年,又互相通婚,才有了共同的生活习惯和相近的血缘。在汉朝被之后,汉朝臣民及其后裔才被称为汉族人。所以太炎先生说“建汉名以为族,而邦国之名斯在”,也是颠倒了本末。

4.太炎先生将四千年前的华夏和二千年前的汉弄混淆了。诚然,今天的汉族人是中华民族的主体。但在历史上,汉族人与华夏人并不等同。最早的华夏人并不是汉人,也基本上不是汉人的祖先。今日的中国人(主要是汉人)虽也自称为华夏人,但已不是原来的华夏人,也基本上不是最早的华夏人的后裔。最早的华夏人,无疑是以禹为首领的夏族人。当时的商族人因居住于东面的沿海地区,被夏族人称为东夷人。当时的周族人,因居住于夏族人西面的岐山一带,又被夏族人称为西戎人。大约500年后夏族人被商族人打败,一部分夏族人被商族人俘虏,成了他们的奴隶,大部分逃到了边远地区,一部分投降或隐匿下来,被商族人逐步同化。这时商族人占领了夏族人的地方,住于中原地区,又自称华夏人、中国人。再后来周族人又打败了商族人,将商族人的大部分又赶到边远地区,他们居于中原地区。当时部分商族人及其周围的少数民族归顺了周族人,也被适当安置了。《尚书・周书・武成篇》对此作了记述:“予小子既获仁人,敢祗承上帝,以遏乱略。华夏蛮貊,罔不率俾,恭天民命”。文中的“华夏”即指原来居住于中原的商族人,“蛮貊”则指南、东、北方的少数民族。可见,早先打败了夏族人的商族人,因为后来入住中原,也自称和被称为华夏人。因为华夏本指地方(华山之下、大夏河岸边),既然住在了那里也就是那里人。正像我们今天的人,只要自己和祖辈住在那里,就自称是那里人,并不管那个地方过去住过什么人。同样的道理,周族人打败商族人,人住中原后,也就自称和被称为华夏人了。至于汉,那是又过了大约1000年以后的事。汉王朝的建立距最早的华夏人即夏族人近2000年。所以,太炎先生说:“汉家建国,自受封汉中始。于夏水则为同地,于华阳则为同州,用为通称。适与本名符合。是故华云、夏云、汉云,随举一名,互摄三义。”这是将4000年前的华夏与2000年前的汉混为一谈了。当然,由于周朝历时880年,汉朝的建立,并没有也绝不可能赶走周族人,而且后来的汉族的主体正是周族人的后裔|;今天的汉族人也是中华民族的主体。但太炎先生将汉族与历史上的华夏混为一谈,显然是不妥当的。

笔者学识浅陋,所议如有不妥,还请方家指教。

上一篇:盛唐时期沐浴文化初探 下一篇:历史深处的诗意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