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脉断裂地段的空间植入与缝合

时间:2022-05-20 07:17:15

历史文脉断裂地段的空间植入与缝合

摘要:我国的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虽然已经取得很大成绩,但从更高标准要求来看,还显得缺乏完整的保护体系和丰富的空间层次,使得历史文化遗产这部交响乐显得单薄并缺乏力度。试通过法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经验,来探讨在历史文脉断裂地段如何采取应对措施这一国内保护体系中所缺失的环节和层次。

关键词:断裂;植入;置换;替代;完善

Abstract:Although China has made great achievement in cultural heritage protection,it is still lacking for a integrant system of protection and abundant space levels in the view of a higher standard,which makes the symphony of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heritage become unimposing and powerless.This article attempts to discuss the missing link and level in China’s protection system ― the problem of taking countermeasures on fracture sites in historical context by introducing the experience of historic and cultural heritage protection in France.

Key words:fracture;implantation;replacement;substitute;perfect

中图分类号:C9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144(2011)-10-51(4)

1引言

近年来,我国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工作得到了全社会的关心和支持,在工作中积累了许多成功的经验,取得了许多保护成果,步入了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工作的重要行列。然而,我国的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仍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从更高标准要求来看,还显得缺乏完整的保护体系和丰富的空间层次,使得历史文化遗产这部交响乐显得单薄并缺乏力度。

比如说,人们对于历史文化遗产集中的区域和断裂的地段在保护意识上存在不同的认识。相对于历史文化遗产集中的区域而言,其建筑的历史价值集中而突出,因而建筑和空间的特征应该被充分保护的观念比较容易被人们接受和认同。而在历史文化遗产断裂的地段,建筑和城市空间的特征往往隐藏在极为寻常的城市环境中,加上目前国内的法律法规对这些区域缺少必要的保护要求,因此历史文脉断裂地段的保护往往被人们忽视。

其实,不论是历史文化遗产集中的区域还是断裂的地段,大都是从当代人的观点出发而进行的界定,这种认定标准将随着城市的发展和人的观念的更新而改变。现在的遗产集中区域也许到了将来就不再是重点关注的对象,而今天认为没有必要保护的历史文脉断裂地段也可能在今后成为重要保护的区域。

众所周知,法国是文化遗产大国,也是文化遗产保护的先进国家,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一直走在世界的前列。它的许多经验对世界各国,特别是西方国家都产生过重要影响。如今,法国人不再局限于对作为国家象征或者历史见证的那些特殊的历史建筑遗产进行修复,而更加致力于对历史地段内的居民生活环境的改善以及对历史文化遗产的再利用,从而保持历史文化遗产的活力并使其价值在新的时代得到提升。因此,借鉴法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经验,有利于进一步唤起全社会文化遗产保护的自觉行为,有利于进一步完善国内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体系。

2法国现行遗产保护体系的构成

法国的遗产保护体系包括历史建筑、景观地、保护区,以及建筑、城市和风景遗产保护区等主要内容,它充分体现了国家对公众利益的保护,该体系的形成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2.1第一阶段:对单体建筑的保护

在这一阶段,人们已经认识到文化遗产的重要历史价值,然而此时的认识片面而肤浅,仅认识到单体建筑的价值,却未认识到其所依附的历史文化区域的整体价值。单体建筑虽然保护得很好,但是其周围环境却遭到破坏性的开发和管理,严重影响了建筑所在区域的环境,城市的肌理和地区的文脉也在不断地被破坏、被摧毁。另外,这一阶段很少涉及再开发和利用的问题。这一时期,重要的保护法律是《历史建筑保护法》(1913年颁布)。

2.2第二阶段:由对点的保护扩展至对面的保护

“孤立的杰作是死亡的杰作”[1],认识到建筑物并非是独立存在的,而是与周围环境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由点到面的保护策略使得对历史文化遗产的评价由单体建筑质量的优劣变为对整个街区的历史价值的总体评价。保护思想的变化也使得更多的建筑被划入保护区的范围。

在政府财政资金有限的情况下,如何维持众多文化遗产的保护费用,成为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因此,通过何种手段与方式使被保护的历史文化遗产得到振兴与再利用,产生经济收入,就成为了第二阶段保护的一个重要内容。这一时期,重要的保护法律是《景观地保护法》(1930年颁布)、《历史建筑周边环境》(1943年颁布)和《保护区法》(1962年颁布)。

2.3第三阶段:制定更具有针对性的、特别的和地方化的保护政策

新的政策强调如何通过有效的管理和使用来振兴历史文化遗产,使其产生经济收入,为街区的保护和改善提供经济支撑。因此,这一阶段的保护其实质是如何在保护的前提下更大化地利用历史文化遗产,使其产生应有的经济价值。如果说之前的保护是注重对历史特性的保护,那么这一阶段保护就更加关注历史文化遗产的未来发展。这一时期,重要的保护法律是《建筑、城市和风景遗产保护区》(1983年颁布)。

由以上保护体系的三个发展阶段可以看出,法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体系的建立不是一蹴而就的,甚至于对于保护观念的确立也是经过了长期的呼吁和论争。[2]法国的实践表明,在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中也曾出现过偏重于对遗产丰富的区域关注,而忽视了历史文脉较为薄弱的地段,这样带来的危险是城市环境的两极分化,甚至是城市整体性被人为地割裂。现在,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思想已渗透到法国的每个角落,这是对文化遗产价值认识不断深化、保护实践不断发展的过程。

3法国历史文脉断裂地段的类型及特点

3.1空间类型

3.1.1“点”状类型――历史建筑功能衰败的地段

该地段仍旧保留有部分历史建筑,但是随着城市生活方式和运转方式的更替以及在城市中生活的人的变化,历史建筑的原始使用功能不再适用于当代的城市生活。对于这些历史建筑来说,它们之所以能够保存至今,多半是由于它们在建造之初对城市而言是非常重要的,从而动用了最好的工匠,运用了最好的建筑材料和建造技术。而对于今天的城市,这些建筑已逐渐丧失了其初始的使用功能,因为有些功能于今天的我们不再需要。建筑因人的使用而存在,如果没有人的使用,建筑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基本价值。没有人去使用的建筑,将逐渐衰落并最终沦为废墟。[3]因此,这种类型的地段也是传统风貌与现代生活格格不入的区域。

3.1.2“线”状类型――公共空间遗失殆尽的地段

该地段是指那些在构成整体城市形态中起重要作用的公共空间,如重要的城市广场、古城墙、绿地、河流和道路,这些要素构成了城市形态中的骨架部分。作为重要的城市公共空间,一旦这部分要素在城市纹理中出现问题,其产生的影响不仅是局部地区的,也是城市整体的;不仅是具体使用上的,也是心理感受上的。因而,对这类地段的缺陷进行空间弥补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3.1.3“面”状类型――空间品质整体较差的地段

该地段一般是整体品质恶化或土地空置,需要集中整治的区域。整治目标通常通过城市功能的改换来达到,它使原来缺少认同感的地区产生人口聚集的效应,使地区重新获得活力,使土地得到升值,使环境得到改善,促进该地区的自我良性发展,并使该地区的城市纹理得到重组。由于需要大规模的整治,大部分阻碍地区发展的不良物质要素将被剔除,由新的要素进行填补。而与此同时,对体现地区空间特征的城市纹理要素,应在剔除的过程中有选择地提取出来,并成为形态改造活动的基础。

3.2现状特点

3.2.1历史生活的真实性

历史文脉断裂地段仍然代表了城市的特色空间,但由于这样的特色往往还夹杂着其他城市要素或是正在被相邻的城市环境所削弱,因而人们对这类环境不认为有多少重要的价值。然而这样的城市地区对构成城市整体环境的连续性和完整性不可或缺,它是实现城市空间多样性的重要基础。这些空间的所谓“特色”实际上是城市生活的真实写照,它们是城市历史发展最忠实的代言人,这些区域所呈现的市井景象反倒是更为真实的,也是真正属于城市自己而不是旅游者的。

3.2.2空间环境的复杂性

历史文脉断裂地段的空间特征往往呈现出广泛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其中既包含应保留和继承的部分,也包含因各种城市问题而带来的需要调整和重组的部分,各类要素在这些地区混杂和交织在一起,虽杂乱无章,却有其生存的自然规律和旺盛的生命力。

3.2.3城市问题的多样性

历史文脉断裂地段一般是功能老化的用地,抑或是城乡交错的结合部,城市功能和景观面貌杂乱,既有独特的旅游文化资源与日渐平淡的城市形象的交错,又有纯朴深厚的历史底蕴与恶劣自然环境的交错。通常说,这类区域已造成对城市空间环境的严重影响,并成为一些社会问题的根源,它们破坏了城市空间的连续性和整体性,阻碍了城市机能的完善和进一步发展。

3.2.4历史特征的动态性

历史文脉断裂地段通常还有体现当地历史和空间特征的有价值的城市要素,这些城市要素在地区的发展中仍有被利用的价值,不论这种价值是功能性还是景观性的,当地的记忆以及这些记忆的物质和非物质要素应始终动态地延续下去。

4法国历史文脉断裂地段的改造方式

4.1全新要素的空间植入

法国虽然从中央到地方、从政府到民间拥有很多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法规与条例,但在对传统文化遗产的保护中往往不拘一格,不排斥现代创新,并时常采取新要素介入的方式。当然,新要素的介入须保持一定的规模,必须充分尊重并适应被保护的要素。新要素介入的目的,归根到底是提升历史建筑的价值,而不是抛弃原有的形态特征,以新的内容取代。

在这方面,最为著名的无异于由华裔建筑师贝聿铭设计的卢浮宫三个玻璃体金字塔。大的金字塔为博物馆的地下入口,其他两个作为地下展厅,由此,形成地上地下博物馆的组合。三个金字塔在功能上,使观众的参观线路变得更为合理,可以直接去自己喜欢的展厅,而不必穿过其他的展厅;在艺术上,也实现了古与今的对话。因此,贝聿铭对卢浮宫的改造不仅仅是地面上矗立着的玻璃体金字塔,还包括了卢浮宫庞大的地下博物馆,这使卢浮宫的文化遗产价值得到了更完美的发挥。

4.2建筑功能的空间置换

要使历史文脉断裂地段的历史建筑继续生存下去并继续成为城市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必须使它成为人经常使用的场所。这不是靠长期维修维持其漂亮的外表就能实现的。最积极的方法是改善或改变其使用功能,使之以新的功能适应于当代城市。改建为博物馆、展览馆等公共设施是法国对历史建筑最常见的使用方式。

巴黎的奥赛博物馆,就是在废弃的火车站基础上改造而成,在保持原来建筑的整个框架、结构、空间不变的情况下进行的功能置换。改造后的奥赛博物馆很快成为巴黎人流连的地方,不仅因馆藏丰富的印象派作品的吸引,也还因为经保护和更新的美术馆本身就是一件杰出的艺术品。如今,奥赛博物馆已经成为与卢浮宫、蓬皮杜中心并列的巴黎三大艺术中心之一。

4.3历史要素的空间替代

巴黎城墙是在城市建设持续扩展和城市安全受到威胁的情况下修筑起来的,前后共有5道城墙,经历了3世纪末高卢―罗马人所建的防御用的第一道城墙;13世纪初国王菲利普・奥古斯特修筑的城墙;1356年国王查尔斯五世修筑的城墙;18世纪包税人城墙;1841~1845年新建的巴黎的最后一道城墙――蒂埃尔城墙等不同历史时期的变迁。巴黎古城墙是巴黎城市风貌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记录了城市变迁的历史。这些不同历史时期的城墙虽大多消失,但法国人却在原有基础上,结合城墙环境,以新的方式加以空间替代,继续影响着城市形态、城市发展和城市居民的生活方式和游憩行为。

结合城墙环境形成的风貌区主要有:(1)菲利普・奥古斯特修筑的城墙。其时,它就与塞纳河和卢浮宫共同组成城市防御体系,如今是巴黎城区的生态绿带。(2)查尔斯五世修筑的城墙――新林荫大道。16世纪,火炮技术的进步使查尔斯五世时期的城墙部分坍塌,并于1670~1676年期间被拆除,在原址上建起了新林荫大道,沿路密植树木,成为巴黎人最喜欢的散步场所之一。(3)包税人城墙――林荫公路。包税人城墙寿命短暂,不久后被拆除变成林荫公路。(4)蒂埃尔城墙――交通干道。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军的炮弹射向巴黎,面对现代化的战争武器,古老的城墙陷入无能为力的尴尬境地。此后不久,郁郁葱葱的城墙墙基成为巴黎人休闲散步的场所,各种小市场、小酒店、马戏表演和集贸市场应运而生,使这里充满生机。

4.4公共环境的空间完善

空间品质整体较差的地段,往往与其周围城市景观不连续,降低了城市生活环境的整体品质,造成了文脉的断裂。对于这些区域,通过大规模的公共环境完善,可以树立这些空间在城市中的重要地位,特别是对其历史文化的表现和强化。

香榭丽舍大街的改造可以说是经典案例之一。这条著名的街道始建于17世纪后期,作为一条被世界认同的繁华的商业街,大街的商业发展几乎覆盖了其他所有功能,门面的装修、广告牌的加设都使这条著名的大街面貌愈显平庸,加上拥挤的人流和街边停满的车辆,香榭丽舍大街逐渐失去其原有的气质。这些促使巴黎市长希拉克开始推行香榭丽舍大街的复兴计划,提出了几个需要达到的基本目标,其中包括:

(1)重现公共空间的价值。增加步行空间,并使露天咖啡座有足够的面积;在人行道上加种一排树木,以恢复大街作为散步的林荫道的本来形式;重新布置街道家具。

(2)恢复建筑立面的面貌。对店招以及广告的设置制定了新的规定;对建筑立面的改造方式进行细致研究;将沿街6幢建筑列入历史建筑补充名单,加强保护力度。

(3)对大街的公共使用功能进行干预。调整商业活动所占比例,鼓励增加传统性的公共设施,如电影院,旅馆等。

通过这些措施的实施,逐步恢复了大街原有的城市生活气氛,使其避免演变为一条丧失特色的平庸商业街,而让香榭丽舍的气质永远与它的名字相匹配。

5结语

一位欧洲历史学家曾针对北京的旧城改造说:“我们现在有的,你们将来都会有;而你们现在有的,我们永远不会有。”这句意味深长的话提醒我们应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来审视对历史文脉的挖掘与传承。说起文化,中国和法国无疑分别是东西方的杰出代表[4],论起遗产保护,法国今天所取得的成就也将会是中国的明天。当然,中国在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道路上不能简单的复制与模仿,而应在打开门户、虚心求教的同时,客观地直面自己城市存在的问题,从中探索出适合自身的一套保护思路。

参考文献:

[1]邵甬.法国建筑・城市景观遗产保护与价值重现[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10:115-116.

[2]邵甬,阮仪三.关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制建设――法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制度发展的启示[J]. 城市规划汇刊,2002 (3):57-65.

[3]周俭,张恺.在城市上建造城市[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46-47.

[4]万钢.理想空间[Z].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5:4-5.

上一篇:基于合作博弈的旅游生态责任研究综述 下一篇:“海岸长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