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文化改革浅论

时间:2022-05-19 10:45:32

我国文化改革浅论

摘要:要进行文化改革,要从定义文化入手,了解文化的内部结构及其相互关联作用。在此基础上,要明确中国传统观念文化,即主流的儒家思想和革命文化的优劣属性价值。文化改革的整体视角讲究的是要全面系统地认识思考文化问题,力戒盲人摸象般的片面性局限性和粗浅性,始终把握好文化改革的根本取向、基本原则和关键措施。文化改革的根本取向就是要由世俗功利文化转向高尚信仰文化。文化改革的基本原则有三:承续扬弃传统文化;吸收创新西方文化;坚持搞好党的领导。文化改革的关键措施一是由下而上逐步创建民主选举产生的监督体系;二是创办一种民主高效的内部讨论园地;三是试行民荐党员的方法促进党的领导。

关键词:文化定义;文化结构;文化属性;根本取向;基本原则;关键措施

中图分类号:G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04(2012)04-0081-06

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的文化体制改革决定完全符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具有极其深远的历史意义和非常紧迫的现实意义。改革30多年来,我国经济蓬勃发展,国民生产总值已跃居世界第二,但深层的文化问题不容乐观。本文以一种整体系统的哲学眼光来剖析文化改革的本质问题。

一、文化的定义及结构

文化就是人化,即人类通过思考所造成的一切。具体讲,文化是人类存续发展中对外在物质世界和自身精神世界的不断作用及其引起的变化。人类虽然也是动物,但却是惟一具有长远思考能力的动物。有了这种思考能力,人类才能超越自身器官的物去改造(和适应)自然,调整(和创建)社会,这种改造调整的痕迹即表现为人类在其外部世界的文化成果;与此同时,人类的长远思考能力也因这种作为而得到改造,形成人类独有的精神文化成果。

文化不等于文明。文明是在一定(旧有)文化基础上进步了的新型文化。文化是宽泛的中性字眼,文明是相对的褒义字眼。这种词性的主观判断也受制于人类的认识水平。比如非洲丛林部落文化的文明程度与中国传统社会文化、发达国家现代文化的文明程度就有着鲜明的落差区别,按照现时平等、自由、富有等判定标准,一般很易做出孰优孰劣的判断。有人看到现代文明过程中所造成的环境污染、生态失衡等问题,就回头去放大和重视其他文明中这方面的优势,最终得出了对现代文明的怀疑甚至否定。我们认为,怀疑总是好的,应看到正是这种怀疑在促进现代文明的进一步完善,但一味厚古薄今地否定现代文明却是说不过去的。

大干世界,芸芸众生,人迹所至,就有文化。将文化进行科学分类,一览内部结构,是全面把握文化问题的最好办法。文化总的可分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大部分(见图1)。物质文化是以其物质存在方式而表达的人类作为。精神文化是以精神“存在”方式而表达的人类作为。物质文化根因于精神文化,有怎样的精神文化才能铸造怎样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借助物质文化得以表现,没有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则将无法存在发展。所以,精神文化对物质文化的决定意义并不否定世界的物质普遍存在性质。现代科技发现,人们的精神活动依然是大脑内部各种化学反应和微电粒子等物质运动的过程,本质还是物质性的。可见精神文化说到底仍可以看成是一种广义的物质文化。

精神文化的根本性决定地位吸引我们进一步深入其内部分析。粗略而言,精神文化可分为思想观念文化、语(言)文(字)音(乐)艺(术)文化、制度管理文化、科学技术文化、生产经济文化和生活习俗文化六个部分。思想观念文化是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和思维方式等决定人们为什么思考、思考什么、如何思考的精神文化,它是整个精神文化的灵魂,处于决定位置。语文音艺文化既是思考运动的工具,也是思考表达的途径,还是思考凝结的物化(文学、诗歌、音乐、艺术及文本等)。制度管理文化是人们社会活动的成果。因社会性为人类重要本性,如何处理人际关系决定人类自身兴衰,所以代表社会活动成果的制度管理文化足以成为精神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科学技术文化是提升人们生产生活效率或者质量的精神文化。生产经济文化是反映人们生产和经济方式模式的精神文化。风俗习惯文化是人们吃穿住行玩交际婚育死葬等各方面生活延续特色的精神文化(见图2)。

认清六个精神文化的价值比较和依存关系,才能明确文化改革的重点和实质。比如有学者因无视这种文化结构,就以为过去中国的落后仅仅在于“制度”不行,做出“文化无高下,制度有优劣”的结论,而他讲的“无高下”之文化,又似仅言及生活习俗文化一角,这是怎样的逻辑呢?其实,根据上述,制度管理文化虽然重要,但它首先还是被观念文化所决定的。有怎样思想的人才能制定怎样的制度,并将一定制度执行得怎样。制度文化对观念文化的“反作用”当然也“特别强”,一定制度总会培养一定(思想)的人(存在决定意识)。特别是因中国传统观念文化的“官本位”性质,造成了人们崇官向官怕官习性,因此以官僚为核心的制度文化的育人规律尤其厉害(如党风决定民风)。但回头看如何根据国情特点创建既适宜又先进的制度呢?无疑还得靠相关思维理性的强化。这一切仍在证明观念文化及思维理性的根本决定地位。

二、传统观念文化的属性分析

传统观念文化即族群的历史的主流的思想及其方法。人们所做的一切都是根据自己的所思所想所求而成的,因此弄清楚传统观念文化的优劣进退,从而明确文化改革的方向则显得尤为重要。总体看来,我们的传统观念文化可分两大部分,一是儒家文化,一是革命文化。儒家文化是以孔子学说为核心的农业性文化。由于它的最终追求停留于器物层面的世俗功利,即个人的功名利禄,因此不具备超脱的精神追求,不能培育和提升人们的抽象思考及理论思维能力。所以,几千年来,儒家思想都不能促使治下的中国人民发生发育发展科学以及先进社会管理方式,社会因之只能长期在“其兴也勃,其亡也忽”的农业文明里循环停滞。

在儒家思想濡染下,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形成了三个特点。

(一)狭私性

狭私即狭隘私利,指那种片面残缺的私利,一般为眼前的、局部的、器物层面的私利。与其对应,则有完整私利,即长远的、全局的、精神层面的私利。人类趋利避害的本性无可非议,但是趋避怎样的利害却应有十分的讲究。从无穷实际抽象来看,狭隘私利并不必然等于完整私利,甚至往往还会有害完整私利;反过来,完整私利却必然包括了狭隘私利,既表征着狭隘私利主观效用归结,也暗合其理性发展目标。完整私利既利己又利他,包含一种双赢、共赢的精神价值,其本质即人类的根本利益。儒家思想缺乏一种对人类长远利益(完整私利)的追求意识,总在教导人们谋取狭隘私利。如经典语录“学而优则仕”和追求“黄金屋”“颜如玉”等就是一贯的狭小眼界。

(二)崇圣性

“崇圣”即崇拜圣人。“圣人”是过往成名的伟人,他们的观点言论自当崇拜不疑,即使时下势大的思想学说也尽跟风赶热,如“全盘西化”论者。中国人虽在根本上缺少宗教,但这种崇拜却是深入骨髓的,对思维方式的切入程度比信徒也无逊色。其认识论上,就是彻底卸却人之主体性本能:人在世却不入世,天天碰面无数“实际”,却不屑一顾;现实问题层出不穷,却视若无睹,总在子日君言,谁怎么说过,哪本书有什么观点,历史是怎样的……(,)似乎只有拿着圣(别)人的观点,找着权威的东西,自己才站得住,才理直气壮,才找到了真理。“崇圣”思维经常穿着眩目的正统外衣,具有很大欺骗性,其错误在于认识方法出了偏差,症结是“脱离实际”,游离在过往知识的苦海,不能与时俱进。在当前知识爆炸,实际变化迅猛异常,现实问题的增速大大超过过往知识增速的时空条件下,“崇圣”思维愈显愚钝,它无异于白宫人类宝贵的主观能动本性,终致误己误人误国的恶果。

(三)情感性

情感性突出,逻辑性先天不足。2000多年前的古希腊即诞生了以形式逻辑为代表的科学思维方式,而古老的中华文明及其思维科学却与这一科学文明失之交臂。于是,国人自古至今,从雅到俗,由上及下,自思想学术界到民风民俗方面,普遍都停留在一种粗浅的情感性思维上,鲜有精深的逻辑性思维。从中国历来的思想名人来看,虽然在思想乃至思维的某些方面有所造诣,但大都没有进入思维的形而上科学,总体仍是粗浅的情感性思维。比如孔子,其思想确实就集中在维护某种既定的等级社会秩序上;鲁迅虽然揭露传统文化及其社会的伪善方面深有感触,但也仅多多呐喊而已;胡适很实在,特别看到了中西差距的实质,但其“西化”的愿望毕竟笼统,终究行不了,搞不好;算是对思想和认识问题曾有过人认知,但其独特的革命浪漫主义情怀却蚕噬着理智,致使晚年出了反右、、等错漏。特别是他发动的浩劫,很多人认为是玩弄权术排除异己,说明就是如斯伟人也终难逃脱传统狭私文化的困扰。

革命文化指以来中共领导人民的革命和建设中形成的思想及方法。它比儒家文化之优主要在最终追求理念和思维方式上实现了伟大超越。初步可归纳为六点:

(1)胸怀祖国,放眼世界的抱负精神;

(2)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生理念;

(3)“都是人民勤务员”的平等意识;

(4)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战士品格;

(5)为美好共产主义奋斗的终极思想。共产主义当然是一个遥远的想象。可是远大信仰的意义不在于是否能够完全实现,不在于是否能够进行科学论证,而在于能够引导人们不断地向其努力,向其发展,向其进步。这样的社会才能积量变为质变,实现超越性发展。所以,只有确立了高尚信仰,才有美好未来的思想基础。

(6)实事求是的思维方式。实事求是是我党的思想路线。党在历史上能够取得的各种胜利和进步都是与这样的思考方式紧密联系着的。这种思维方式是对传统的那种崇拜圣人,搞什么先师至圣,实质为本本主义、教条主义、经验主义等愚昧落后僵化的思考特征的根本性革命。

可是,革命文化中存在一个重大偏差,其集中体现就是阶级斗争学说。其危害有五:

(1)强化狭隘的人际利益观。阶级学说与儒家文化的狭隘追求沆瀣一气,促人短视、偏视,以其时髦特征强化着中国人狭隘的价值取舍,其直接恶果之一就是桎梏了中国人自身的全面发展。

(2)助长“窝里斗”劣习。讲斗争,则在和平时期也离不开“与人斗,其乐无穷”的困境,斗争至上,则有手段无择,这无疑与中国人“窝里斗”的积习一拍即合。可以推论,眼下国人性情深处那种漠视诚信、奚落诚信、丧失诚信的思想就源于此。

(3)僵化政治改革理念。当前,中国改革的关键在政治改革,而政治改革的关键又在党的改革。但如按阶级学说逻辑,党的阶级性是无可更改或否认的,姓社姓资的梦魇就一直尾追大家,使党的改革永远无法走上实事求是的科学道路。事实上,从国内看,我党已不是某个阶级的党;从世界看,现代的政党也不都是代表某个阶级利益的。

(4)恶化国际关系。这里争议肯定极大。阶级学说里狭隘的人际利益观用诸于世,就免不了对什么事都有那么些“鸡肠小肚”,当然,我们常常会把他称作战略或策略(只是我们似乎并不很清楚究竟得到和失去了什么)。这使得我们总难得那么理直气壮和光明磊落。

(5)酝酿“新一轮”内乱。讲阶级斗争,就必须讲对立面,就必须讲斗争。而这种对立,往往是很粗糙的阶级(人群)性对立,这种斗争,最终的逻辑结局也脱不开“一个阶级的暴烈的行动”。实际上,在当前改革受阻,流弊丛生之际,很多人正在依据阶级学说,有意无意地将整个领导阶层敌对化,这种现象应当引起我们的高度警惕。

就两种传统文化比较而言,儒家文化是一个封闭大国源远流长的思想所在,势力异常强大;而革命文化源自外域,普及的时间和程度都远不及前者,以至于在几十年的两相争斗中就常常处在弱势地位。仅有建国不久的50~60年代革命文化凭借执政集团的崇高社会威望而风行一时。但即使那个时候,儒家世俗功利思想对革命文化及其人员的影响侵蚀也无处不在。改革以来,片面理解和刻意追求经济等器物目标的确立,致使儒家文化全面回潮,革命文化中着意于精神层面的理想信仰文化更显式微了。

三、文化改革的整体视角

文化改革的整体视角即全面系统地思考文化改革问题,力戒盲人摸象般的片面性局限性和粗浅性,始终把握好文化改革的根本取向、基本原则和关键环节。文化改革的根本取向就是要由世俗功利文化转向高尚信仰文化。人们为什么说“没有信仰的民族是危险的”?从道德这个层面上讲,在于信仰的确立能够给人们提供一个根本的思想行为约束,靠着长远乃至神祗的超越性力量促使人们从善向好。这是一些具有先进信仰的族群在历史发展中为什么越来越文明进步的精神渊源。而世俗功利型文化治下则表现不同。因其最终的目的就是器物层面的看得见利益,所以只要拥有这种利益就是人生的成功,除此之外,什么道德,什么规则,什么手段,都不是约束的条件,都是可选择,也即是可放弃的,这样势必然内含着道德和管理水平长期不能上升的历史逻辑走向。当然,任何观念文化类型都存在一定道德标准及实践样式。但是任何道德标准都具有在其思想文化背景上相互比较的高下优劣性质。像传统儒家道德就既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普世性的道德诉求,又更有君臣父子、三从四德、三纲五常等落后的等级道德价值观念,与其相应的则是一以贯之的官本位政治文化环境,所以,儒家道德理念的社会实践常常是“官定的”存在非常鲜明的上行下效规律性。分散个体的道德极力坚持如与社会官文化强势环境不合必然无以为继,其历史的社会效果自然也很苍白。社会的总体道德状况则完全取决于官僚及其治理的表现,这样就很容易在社会转型或者动荡不定或者官僚表现不佳的时候出现全体性的道德滑坡。

跳出道德这个范畴观察,其实信仰的作用还更在于培育发掘人们的精神力量。崇高信仰的确立,能够为人们开创一种平和、充实、纯净、持恒的上进求知心境,这就为人们更加客观真实和深刻系统的认识自然世界和人类社会的各种规律性提供了优越的思考条件,产生愈多的思想成果,最终就促进了文明的新的发育发展发达。英国科技史专家李约瑟全面研究中国历史后,看到其有着辉煌技术成果却一直缺乏科学事业的萌生发展而百惑不解,提出了著名的李约瑟疑问。解开这个疑问其实从只有崇高信仰才能创造科学研究必须的心态角度就颇具解答周延性了。从一个民族的历史发展去看,如果没有确立崇高信仰,就很难确立更加宽广的眼光视角,就不能逃脱经常被世俗利益纠结干扰,而缺乏长远研究的心理定力,就无法促使科学的萌生发展。为什么即使近现代以来,代表当今科学最高荣誉的诺贝尔奖极少授予华人,而即使获奖的几位华人也没有获得基础理论的突破成果呢?究其根本原因,应该还是我们的传统文化缺乏崇高精神信仰,致使我们缺乏那种代代相传的理论研究思考的心理定力所造成的。所以,我们必须从这样的战略高度来转型我们的传统文化。从各方面综合的情况来看,我们还是选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信仰更有社会基础,要紧的如何剔除其阶级斗争学说的魅影,以及如何创新民主法治来督促党的信仰先行实践。要探索新时期教育灌输和确立崇高信仰的路子,比如将老三篇等经典列入课本、进入各级党校的信仰教育等。

基本原则有以下三方面:

1.承续扬弃传统文化

无数事实证明,传统文化流传愈久就愈有生命力,成为一个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我们强大的儒家文化流传了两千多年,已经对同胞们变成了入血入骨的客观存在,这是一下子无法改变的状态。所以那种对于传统落后文化要全部推倒重来,或者进行什么文化断层式的改革思想大都是不现实的。另外,从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来观察,即使儒家文化在我们的现代化建设中,也仍然可以有其重要的效用。比如前面讲到的修身文化,还有一些道德信条,都有其长期性的意义。而即使是官本位文化,对于维护既定的社会秩序,以保障改革稳定渐进的推行,也有其存在的必须。那种世俗功利追求观在进行市场取向的经济发展中无疑也有积极的作用。当然,文化改革的长期趋势还是要对这些逐步给予转型的。对传统的革命文化要紧是不忘高擎其远大理想信仰和科学思维的大旗。同时,又要态度坚决地梳理过来许多错谬都是由阶级斗争学说所造成的客观情况,在适当时候公开与这个学说理论决裂。

2.吸收创新西方文化

对西方先进文化我们当然应该学习吸收,但不能照搬照套其具体实现的样式,而应该明了其系统关联下的本质所在,将其借鉴到我们的文化建设中来。比如西方文化中常见的自由、民主、平等、独立等精髓,就都有其系统关联着逐渐发展演进的过程,我们千万不能只看到其在西方的现实表现方式,就以为拿来搬用到我们的社会便好的。讲自由离不开崇高信仰的根本约束。讲民主离不开渐进提高的历史条件。讲平等离不开分步走的进程。讲独立离不开法治契约的秩序背景。所以,能够看到这些关联条件,能够认识西方先进的本质精神,才有可能将其逐步有机地结合到我们的文化改革创新中来,才能整体有利于我们族群。

3.坚持搞好党的领导

从整体文化视角观察,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历史形成的,是中国现代化秩序的核心所在。美国前政治学学会主席亨廷顿曾有句名言,对后发国家的改革和现代化来说,秩序比自由更重要。这是看了许多落后国家乱用民主自由所造成劫难的中肯之言。当然,我们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坚持党的领导,不仅只是着眼于制度权威上的政治领导,更应该着眼到具体行动、先进思想和文化引导方面的领导。这些既是党的光辉历史经验的宝贵结晶,又是中国现代化事业顺利推进的要旨所在。所提出的党的三个代表的理论应该在这种阔大文化视角上得到充分的理解和实践。

文化改革是一项极其复杂巨大的系统工程。搞好文化改革必须找清找好其关键环节,并在不同时期根据相关条件的变化适时进行调整,要充分考虑改革举措的可操作性。当前改革关键环节还是民主政治,具体措施有以下三方面。

1.由下而上逐步创建民主选举产生的监督体系

民主政治的本质或广义定义可这样下:民主是由投票多数进行抉择的管理方式。中国问题从管理角度看,也可以归结为三个字,即“不落实”。常常是问题明确了,解决的态度和办法也有了,但就是没有人员没有责任去落实好。传统和现行的管理体系是单一从上的负责制,因此追究下级不落实的责任时往往上级自己也难免会揽上担负,致使问责常常不了了之,这就是“不落实”体制落后的实质所在。必须创新一种民主的方式来弥补这种单一从上型的制权机制。具体讲,可以先在各级党组织的纪委开刀,纪委改监委,将其书记改为党员民主选举产生,并接受定期和不定期的党员大会或代表述职、质疑乃至弹劾;竞选监委书记不受年龄、职级等条件限制,可连选连任;监委书记任职后享受同级党委书记职级待遇,离职后则退回到原有待遇。

2.创办一种民主高效的内部讨论园地(报刊、论坛、网站)

其要旨是调动各个方面积极的思想思考资源,增加民主决策的择优功效。园地与行政级别脱钩。编者、作者与读者的资格都应该由一定的考核、考察或者考试程序后授予。园地的管理工作要采取诸如“罗伯特议事规则”类的科学方式。园地的发稿要真正贯彻百家争鸣的原则。园地要经常进行一些重大课题的征文竞赛活动,比如理想信仰问题、马克思主义的扬弃问题、民主法治问题、国际关系问题,等等。对于凡是具有对策性操作性的文稿,要按照现行人大提案的处理程序那样进行专题讨论,并转交有关部门给予实施办理。园地的开办经费先由各级相关财政支付,待条件成熟后可转由一定的社会政治捐献资金解决。

3.试行民荐党员的方法促进党的领导

在中国,人民群众政治素质大面积的提高有待党组织民主化的加强。在党内民主取得实质性进展的情况下,可尝试在群众中间开展民荐党员活动,以扎扎实实训练培育大家的民主实践能力。

(1)民荐党员就是以普通群众投票方式来推荐优秀党员、入党对象和对重大党事、政事进行的民主测评。其结果必须列入相关各级党委的议事日程,并将议决结果专题上报和向社会公开。

(2)先试点,后推开。大体是由各个社区组织,定期(年度和任期)、定事(预先公开)、定人(投票者范围)进行。

(3)投票前,可酌情安排适当的相关事宜公辩演讲活动。

(4)公费投选。设立投选基金,来源为公共开支和社会捐赠。捐赠个人授予相应的公益荣誉。基金进行透明化管理。

上一篇:莲池贤净圆融思想研究 下一篇:南亚危机的国际影响析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