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约束下的西部农村民间金融问题探析

时间:2022-05-19 06:36:10

制度约束下的西部农村民间金融问题探析

摘要:民间金融在西部地区农村一直广泛存在并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农户和企业的融资需求,有效弥补了正规金融对西部地区支农力度的不足,极大地促进的西部地区农村经济的发展,但长期的制度约束及未能得到有效监管也使得农村金融发展处于低水平的状态。如何通过制度创新使民间金融成为正规金融的有效补充,并成为西部农村经济发展的助推器,是决策者和监管当局面临的一大挑战。

关键词:制度约束;西部农村;民间金融;制度创新

中图分类号:F830.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13-0054-02

一、引言

用费奇特和亚当斯的界定方法,把未受中央货币当局或者金融市场当局监管的金融组织或活动叫做民间金融组织或活动。从全球状况来看,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着民间金融组织及活动。理论研究的结果表明,民间金融的存在体现了一国金融深化程度不足。这是因为,制度约束和较高的交易成本使正规金融无法满足民间日益增长的融资需求,而民间金融由于信息对称程度较高(贷款人对借款人资金用途、信用状况、风险状况有完全信息)和交易成本较低(无须审核、手续简单)的优势,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更容易形成自发激励,故而民间金融在发展中国家的发展势头迅猛。

在全国的民间金融活动中,有很大一部分民间金融活动分布于全国广大农村地区。而西部农村地区相比中东部农村地区经济较为落后,其民间金融活动在资金运用和融资形式等方面比东部地区单一,农村居民一般将多余的资金存入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和邮政储蓄,近期央行不断调低存款利率,这些存款收益扣除通货膨胀率后,实际收益多为负数,由于西部农村缺乏国债、股票、基金等资本市场的投资渠道,再加上农村居民对现代金融知识的缺乏,使得民间资本拥有者倾向选择成为民间金融的供给者或中介人。据银监会的数据显示,截至2009年6月末,西部十二省正式开业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52家,仅占全国开业新型农村金融总数的44%,其中村镇银行41家,贷款公司3家,农村资金互助社8家;支农贷款余额仅为17.3亿元,远远无法满足西部农村经济与社会发展所需的巨额资金需求。

西部民间金融对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贡献已得到学界普遍的认同,在正规金融不足以满足农户和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时,农村金融解决农村发展所需的部分融资需求,从而大大促进了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同时也要看到制度上的硬约束导致了西部地区民间金融和全国相比还处于较低发展水平。

二、民间金融低水平发展的制度约束

西部农村民间金融低水平发展不仅在于西部经济发展滞后所带来的金融活动量的低下,深层次的原因在于现行的二元经济金融结构所导致的制度上的约束。

(一)支持农村金融发展的制度安排不够合理

西部地区金融二元性在深层次上源于西部地区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农业的弱质性导致农业资本投入风险大、收益率低,正规金融机构出于市场理性不愿对农贷款。中国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更加注重对劳动力的投入,西部农村中的剩余劳动力最近几年大量转移到城市的非农产业,但由于产业政策和户籍制度的约束,这些劳动力大部分还得返回农村,农业劳动力的大量积聚致使农业资本无法有效替代农业劳动力,因而资本的利用效率较低。参考刘笑萍(2009)年对支农贷款使用效率的指标设计方法 [1],选取弹性系数作为分析工具,弹性系数大于1表示资本的使用效率较低,弹性系数越高,资本的使用效率越低。我们选取的川陕甘三省区五年弹性系数均远远大于1,表明农业贷款增速大于农业总产值增速,这证实了西部地区农业资本的使用效率低下(见下页表)。

(二)金融抑制下的民间资本外流

对农村地区来说,主要的金融工具是存款和贷款,由于农业生产的收益率低,正规金融机构在没有支农贷款率硬性约束的条件下,会收紧支农贷款,资金必然会流向成本收益率更高的城市现代化的产业部门,因此正规金融机构实际上成了农村金融的“抽水机”。参考周立(2002)年的指标设计方法 [2],我们使用存贷差(Deposits-loans surplus)分析农村存贷款情况,存贷差反映了一个地区通过金融机构的资金流出状况,存贷差越高,资金通过金融机构流出的数额越大。当期存贷差与上期存贷差的差额可以作为当期农村金融资金通过金融机构外流的额度,川陕甘三省区五年间农村资金通过金融机构外流累计达3 000多亿元,这说明三省区金融机构把从农村地区吸纳的存款转化为贷款支持农村经济发展的情况较差。

(三)金融法律制度更新滞后

现行政府默认民间金融的存在,但又没有专门立法保证其合法性,且未对民间金融活动加以准确的规范,《民法》对民间金融进行了一系列的规范,但对民间借贷的利率、借款投向、债务纠纷、风险补偿等规范不够详尽,易导致一部分民间金融活动转为高利贷,加重债务人负担并危害到社会的稳定。2001年宁夏盐池县农行退休干部汪敬以较高利息从民间筹集资金,然后放高利贷,资金达300多万元,最终因无法偿还本金和高额利息,被逼跳楼自尽,受害人数上千人 [3]。2009年全国范围内发生的多起暴力催债案,造成债务人死亡,影响到社会的稳定,由此可见对民间金融的法律规范是必要的也是必须的。

(四)民间金融监管缺位

民间金融是民间自发融资行为,未受中央货币当局和银监会的监督和约束,由于民间金融活动的自发性和隐蔽性,监管部门至今无法将其纳入监管范围,长期的“体制外循环”事实上形成了一个民间金融市场,增加了中央银行对实际货币量的调控难度,不利于国家宏观调控。民间借贷如果没有受到监管很容易失控,温州的“两社一会”就是很好的例子,20世纪80年代开始,城市信用社、金融服务社和农村合作基金会在温州各地迅速发展,初期很好地支持了民营经济的融资需求,但发展到后期由于金融监管不到位,导致严重违规经营,扰乱正常的金融秩序。

三、制度创新:增加制度供给引导民间金融走向正规化法制化

国内外的经验表明,政府在民间金融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应采用“疏”“堵”相结合的方法,引导民间金融走向市场化法制化。

1.完善支持农村金融发展的制度安排并加大金融机构支农力度。建议有特色产业优势的地区应依托龙头企业大力推广订单农业,政府应积极支持龙头企业,由于具有信息和规模优势,龙头企业能真正做到产销结合。在对农户的金融支持上,笔者认为,应重点支持农业生产大户,农业大户的产出和收益增加,可以对其他农户起到榜样的作用,有效地带动当地农业的规模化效益化生产,从而有效规避个体农户农业生产的盲目性,克服“公司+农户”模式的不足,进而提高农业资金投入的使用效率。加强政策性金融机构的支农力度,在以农业经济为主的地区,农业发展银行应加大支农力度,加强信用社法人治理结构的改革,使县市级信用社以法人地位独立经营,真正达到“民营资本民营化”,同时制定各种支农优惠政策如税收优惠、贴息等措施,鼓励正规金融机构发放支农贷款。

2.增加西部地区的金融制度供给以减少民间资本流失。省级地方政府可以根据本省财政状况,试点发行由地方财政担保的基础建设债券,以引导农村民间资本流向。政府可尝试降低市场准入条件,鼓励在县域内设立多种所有制结构的社区合作金融机构,积极鼓励农村民间资本投资社区金融机构。同时加大对正规金融机构的正向激励,可以规定凡是三农贷款达到一定比例的金融机构,可以适当减免税收,缴纳较低的法定存款准备金,对农村新业务优先准入等,解决农村金融市场失灵问题。也可以对金融机构的支农贷款占存款的比例做一定的限制,引导农村储蓄存款回流到农村。

3.出台民间金融管理办法,加强民间金融法制化建设。尽快制定《民间金融法》以法律形式对民间金融的合法地位加以肯定,对民间金融由过去单方面打压向有针对性的疏导并举的方式加以过渡,对合规的民间金融活动加以引导支持,坚决取缔民间非法的高利贷活动,并对民间借贷经营规模、借款投向加以约束,同时对利率浮动区间、债务纠纷、风险补偿等进行明确的规范。同时可由人民银行各地支行委托信用社建立监测点,采集数据,然后加以分析,从而密切监测民间金融的利率趋势及资金流向。

参考文献:

[1] 刘笑萍.基于农贷视角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效率分析[J].宏观经济研究,2009,(3):47-51.

[2] 周立.中国金融的地区差距状况分析(1978―1999)[J].华南金融研究,2002,(1):3-10.

[3] 宁夏人民银行盐池支行孙宁、官生蕊.对盐池县民间借贷调查:课题报告[R],2001.

[4] 李锐,李宁军.农户借贷行为及其福利效果分析[J].经济研究,2004,(12).

[6] 金烨,李宏彬.非正规金融与农户借贷行为[J].金融研究,2009,(4).

上一篇:服务业引导资金项目管理的初步设想 下一篇:安徽农业保险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