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营经济已成为上海市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助推力量

时间:2022-05-19 11:54:30

民营经济已成为上海市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助推力量

2012年下半年以来,为深入贯彻落实全国工商联九届十次常委会和上海市工商联工作研讨会精神,结合会领导的工作部署,上海市工商联积极探索建立民营经济运行监测平台,目前已与市统计局、市税务局、市人保局、市经济信息化委等市委市政府与民营经济运行监测及统计工作相关的部门初步建立了民营经济运行监测协作机制。在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市工商联撰写了2012年度上海市民营经济运行分析报告,针对本市民营经济的运行特点、存在的问题作出分析,并提出相关建议。现将有关信息如下:

上海紧紧围绕“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要求,主动加快自身结构调整,坚持稳中求进、进中提升,经济运行逐季回升。2012年全市生产总值20101亿元,比上年增长7.5%;人均生产总值85033元,在全国各省市中继续保持领先。上海加快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全年服务业增加值较上年增长10.6%,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首次达到60%,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达到82.7%;工业产业结构调整继续深化,战略性新兴产业稳步推进,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保持增长。

本市民营经济已成为全市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助推力量。2012年,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5379.37亿元,占全市生产总值的27%,与国有和外资经济一起形成“三足鼎立”、协调发展的格局。2012年,本市民营经济运行特点具体可归纳为“五个领先”和“三个低于”。“五个领先”:即产业结构优化、民营投资增速、新兴业态发展、对外投资、进出口增幅领先全市;“三个低于”:即工业生产、税收增速低于全市水平,就业增量低于上年。报告针对民营经济运行中存在的“四个不够”,即发展速度不够快、投资领域不够广、产品竞争力不够强、外向度不够高等问题,提出了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四条建议”,即完善服务体系、拓展发展空间、提升盈利能力、加快“走出去”。

一、本市民营经济运行特点

2012年,上海继续贯彻落实国家和本市鼓励引导民间投资、支持中小微企业健康发展的各项政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不断改善,经济运行平稳有序。据初步核算,全年民营经济增加值为5379.37亿元,在本市生产总值中,国有、民营、外资经济的占比分别为47%、27%和26%,形成了“三足鼎立”、协调发展的格局。民营经济中,私营及个体经济增加值4883.73亿元,同比增长8.8%,增速较上年提高0.5个百分点,高于全市生产总值增速1.3个百分点。全年工商注册登记的新设民营企业共11888户,占本市全部新设企业的93%。新设民营企业户数较上年增长8.1%,增幅大于全部新设企业2.7个百分点。新设民营企业注册资本合计159.32亿元,占全部新设企业注册资本的52%。

(一)本市民营经济发展呈现“五个领先”

1、民营经济在产业结构优化速度上领先全市

2012年,本市继续加快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全市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12060.76亿元,比上年增长10.6%,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首次达到60%。从民营经济三次产业增加值看,2012年,一、二、三产在本市民营经济增加值中所占比重分别为2.1%、35.6%和62.3%。其中,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比高于全市2.3个百分点。

2、民营投资增速领先全市

2012年,本市完成民营投资1552.38亿元,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29.5%。其中,房地产投资986.92亿元,工业投资370.77亿元,分别占民营投资的63.6%和23.9%。

2012年民营投资较上年增长9.0%,增速快于本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5.3个百分点。从投资领域看,民营投资主要投向市场开放度大、竞争充分的产业,这些产业增速较快,如房地产投资较上年增长16.6%。随着产业结构调整深化,民营工业投资同比微降0.9%,表明民间资本投资于实体经济的意愿有待加强。

3、民营经济新兴业态创新领先全市

2012年,民营经济新兴业态创新为本市经济发展增添活力,本市以民营经济为主体的电子支付行业、互联网融资、网络视听等信息服务业取得了快速发展。本市第三方支付企业中民营企业的数量约占七成。第三方支付的发展,提高了社会资金流转效率,扩大了资金清结算规模,提升了本市人民币清算中心地位,对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如汇付天下2012年支付结算量达6178亿元人民币,居国内同行业前三位,在航旅、理财等支付领域排名第一。互联网融资发展迅猛,本市在国内具有一定知名度的P2P互联网信贷融资机构大部分为民营经济。2012年上海P2P互联网信贷融资交易总量突破10亿元。如拍拍贷2012年网络信贷总交易额达4亿元,是前两年总量的4倍。网络视听渐成规模,2012年上海网络视听市场份额约占全国五成,已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网络视听产业节目链。如PPS网络电视2012年底PPS客户端总装机量达到6.65亿台,日均浏览量超过2.5亿次。

4、民营企业境外投资项目数领先全市

本市民营企业对境外投资的领域广泛、方式多样、发展迅速。2012年,在市商务委登记的本市民营企业对外投资项目有157个,占对外投资项目总数的63%;投资金额9.73亿美元,占中方投资金额的33%。

民营对外投资主体中既有以复星集团、奥盛集团、鹏欣集团为代表的本土优秀民营企业,也有一批在细分行业中领先的中小企业。民营企业“走出去”的方式主要有品牌合作、产业链资源整合、充分利用国际资本市场、设立境外服务企业、建设境外经贸合作区、开展海外技术投资等。民营企业“走出去”的主要特点表现为:投资项目数量多但金额较小,地区分布多元化,商务服务业、交通运输仓储业和采矿业对外投资在各行业中排位居前。

5、民营企业进出口贸易增幅领先全市

尽管受世界经济走势不确定、外需疲软因素困扰,本市民营企业对外贸易受到一定抑制,但仍保持了同比增长。2012年,本市民营企业实现进出口总额675.88亿美元,占全市的15.5%。其中,私营企业进出口总额占比接近95%,为639.82亿美元,较上年增长11.1%,增幅较全市高出11.3个百分点,较国有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分别高出18.1和11.9个百分点。私营企业出口增长10.2%,进口增长12.1%。

2012年,一般贸易仍为本市民营企业最重要的贸易方式,但占比较上年略有下降;美国、日本为本市民营企业最大的贸易伙伴;机电产品为本市民营企业最重要的进出口大类商品。

(二)本市民营经济发展存在“三个低于”

1、民营工业企业生产运行较为困难,承受产业结构调整的压力较大,发展速度低于全市水平

2012年,本市民营经济完成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4421.46亿元,较上年下降2.1%,降幅大于全市1.7个百分点;实现主营业务收入4513.08亿元,同比下降3.3%,降幅大于全市1.5个百分点;实现利润总额226.24亿元,同比下降13.7%,降幅大于全市10.9个百分点。

尽管工业总产值、效益指标同比降幅大于全市平均水平,但本市民营工业企业全年上缴税金总额仍达到131.11亿元,较上年增加12亿元,同比增长10.1%,增幅大于全市4.1个百分点。民营工业100强企业在内需支撑下保持了9.6%的同比增长,这也从一个角度反映了民营工业企业发展的不均衡,小微企业面临较大困难。

2、民营经济税收增速较缓,低于全市平均水平

2012年,本市民营经济完成税收收入1933.20亿元,占全市各类所有制经济税收收入的26.2%。其中,私营企业税收1096.41亿元,私营、集体控股企业税收739.91亿元,分别占本市民营经济税收收入的56.7%和38.3%,集体企业、个体经营税收合计占5%。

2012年,本市民营经济税收收入较上年增长6.1%,增幅低于全市平均水平2.6个百分点。其中,私营企业税收同比增长2.6%,私营、集体控股企业税收增长16.4%,集体企业、个体经营税收同比分别减少1.7%和22.9%。

2012年,本市纳税前50强私营企业的纳税总额达到87.49亿元,占私营企业税收总额的8.0%。从所属行业看,纳税50强私营企业中有25家为房地产开发经营企业,占据半壁江山,位列前三甲的大华(集团)、宝宸置业、锦绣华城均为房地产开发经营企业。此外,信息技术和信息服务相关企业有6家,批发、零售、管理类等社会服务业企业11家、制造业4家和建筑业4家。

3、民营企业实际就业人数增加,但增量明显低于上年

2012年,民营企业累计招工登记备案89.22万人,占本市所有企业招工登记备案人数的69%;累计退工登记备案78.54万人,占本市所有企业退工登记备案人数的71%;招工人数减去退工人数后,累计实际增加就业10.68万人,占全市实际增加就业人数的60%。

2012年,民营企业累计招工人数同比下降3.3%,降幅较全市所有企业低0.9个百分点;累计退工人数同比上升9.7%,增幅较全市所有企业高2.2个百分点;招工人数减去退工人数后累计实际增加就业人数10.68万人,较上年下降48.4%,降幅大于全市5.3个百分点。

二、本市民营经济运行存在的主要问题和相关建议

(一)民营经济运行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本市民营经济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但依然面临体制、市场性壁垒、社会观念等因素的制约。从2012年来看,本市民营经济运行中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1、民营经济发展速度不够快

与我国其他沿海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相比,本市民营经济在速度和规模上均存在一定差距,还有较大提升空间。2012年本市民营投资增速为9.0%,远低于广东省22.5%的增速。2012年本市民营经济增加值占全市GDP的比重为27%,广东省这一比重为51%,而2011年江苏省和浙江省这一比重已分别达到53%和61%。同时,民营企业吸纳就业的能力在减弱。据市人保局统计,2012年民营企业累计实际增加就业人数10.68万人,较2011年的20.70万人减少了10万人。

2、民营经济产业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民间投资领域不够广

尽管本市民营经济增加值中第三产业比重已超过六成,但实力较强的民营企业投资经营集中于房地产行业,制造业等实体经济企业相对偏弱。2012年本市私营企业纳税50强中,房地产开发经营企业占了一半,且排名前三的均为房地产企业,制造业企业仅4家。2012年本市民间投资中房地产投资占了63.6%,同比增长16.6%,同期工业投资仅占23.9%,同比下降0.9%。这一方面显示了民营资本对市场机会的敏锐嗅觉,另一方面也反映出民间投资领域狭窄、投向单一。

3、部分民营企业产品附加值不高,竞争力不够强

本市民营企业多为传统型企业,2012年民营工业企业100强中,纺织服装、有色金属、黑色金属、电气、电缆、食品制造等传统行业企业居多,高新技术、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比重不高。这些传统行业企业缺乏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独特竞争优势的产品,导致企业盈利能力不强,消化成本上升压力的能力普遍不足。2012年民营工业企业利润率为5.0%,低于全市工业6.3%的平均水平,也低于2011年民营工业企业5.6%的利润率。

4、民营经济外向度不够高

按照现行汇率计算,2012年本市民营经济外贸依存度为78%,远低于全市135%的水平;同期本市民营企业进出口贸易总额占全市的比重为15.5%,低于民营经济增加值占全市GDP的比重(27%);同期民营企业工业出货值占民营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7.2%(全市工业的该项比重为25.4%),而民营工业企业100强的该项比重更低,仅为5.0%。

(二)进一步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建议

本市民营经济的发展任重道远,需要政府和企业双方共同努力,进一步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发挥其在上海创新驱动、转型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推动作用。

1、健全体制机制,完善民营经济服务体系

一是健全服务和管理体制。落实《上海市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提出的“完善由市相关职能部门参加的非公经济发展联席会议工作制度,形成各部门的工作合力”要求,加快建立上海市民营经济发展联席会议制度,推动民营经济服务体制机制创新,共同解决民营经济服务“碎片化”问题。二是完善优扶机制。针对不同的民营企业进行分类指导帮扶,形成面向广大小微企业的普惠性照顾、针对部分重点产业成长性企业的针对性帮扶和选择行业代表性企业的特惠性支持相结合的分层次、有差异的新型优扶机制。三是及时跟踪发展动态。根据新形势、新环境下民营企业的诉求及其变化,聚焦民营企业转型提升中面临的困难和障碍,研究制定适应民营经济发展的规划和政策。四是完善公共服务平台。探索、创新适应民营企业融资、市场、科技、人才等服务需求的多元化、综合性的服务网络;同时,加大政府针对中小微型企业公共服务的购买力度,引入各类专业组织,协助政府开展融资担保、财务咨询、法律维权等服务,降低政府直接管理和服务的成本。

2、深化投资领域改革,扩大民间投资,拓展民营经济发展空间

一是按照党的十提出的“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要求,加快落实国务院出台的《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新36条”)和本市实施意见,在深化投资领域改革,扩大民间投资,卸掉“弹簧门”、打破“玻璃门”上探索创新、先试先行。二是尽快出台民间投资的行业指导目录,加快民间资本进入金融、电信等垄断性行业,并鼓励民营企业突破资本、技术障碍,进入更多开放性行业,积极参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和航运中心建设。组织本市重大投资项目向民营经济推广、;同时,围绕郊区新城“产城融合”,引导民间资本参与新城产业集聚和配套服务建设。三是在既有产业领域搭建平台,鼓励民营企业参与国资国企改制重组,支持和引导民营企业与国有、外资大中型企业建立配套协作机制。四是在新兴产业领域,要简化审批手续、加大政府采购力度,给予民营企业更多的发展机会。

3、支持技术改造,加快创新驱动,提升民营企业盈利能力

一是完善民营企业技术改造投资相关优惠政策,包括加大技改贴息力度,增加技改支出的税前列支,对于企业税后利润用于技术改造等再投资的部分可予以财政资金扶持等,促进传统行业民营企业转型升级、提高产品附加值。二是加大科技型小微企业专项补贴等财政扶持力度,推动中小微型民营企业加快技术创新步伐;同时鼓励和支持具备一定实力的民营企业建立技术研发中心,或与高校、科研机构组建多种形式的技术联盟,开展技术研发活动,提高民营企业科技创新水平。三是鼓励民营企业创新经营模式,发展新兴业态。通过内部流程改造和外部资源整合,推广及尝试新的营运模式;推广信息技术在各产业门类的深入应用,推动信息化与传统产业融合发展。

4、扩大进出口便利化,创新服务体制机制,鼓励民营企业加快“走出去”

一是扩大进出口贸易便利化适用范围,鼓励民营企业发展对外贸易。包括进一步调减法检目录,降低抽检率;进一步完善海关查、验货制度,杜绝中间环节造成的“查验费”以及报关服务机构的乱收费;加快中心城区的贸易便利化工作,加快研究和落实特殊监管区贸易便利化政策在中心城区的延伸试点。二是创新服务体制机制,鼓励民营企业“走出去”。包括建立全市性民营经济、商会组织“走出去”服务平台,建立“一门式”审批平台,简化境外设立企业和投资项目核准程序,简化企业境外上市审批程序,鼓励“外保内贷”的融资模式等措施。

(上海市工商联调研部供稿,本刊略作调整)

注解:

民营经济增加值:统计范围包括私营企业、集体企业、个体经营户以及私营控股、集体控股企业。

民营企业户数、注册资本:统计范围包括私营企业、个体工商户和农民专业合作社。

民营投资情况:统计范围包括本市私营、集体、私营控股和集体控股企业。

民营企业进出口数据:统计范围包括私营企业、集体企业和个体工商户。

民营经济工业总产值:统计范围包括本市私营、集体、私营控股和集体控股企业。

民营经济税收收入:不含海关代征的增值税、消费税,证券交易印花税。统计范围包括私营企业、集体企业、个体经营以及非国有控股的联营企业、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

民营企业劳动用工情况:统计范围包括私营企业、个体经营户、城镇集体企业和私营、集体控股企业。

上一篇:马克华菲:中国的时尚蓝鲸 下一篇:试论如何培养学生参与数学学习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