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全环境治理体系范文

时间:2023-09-28 17:19:59

健全环境治理体系

健全环境治理体系篇1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 北京 100871

【摘要】中国参与全球环境与卫生治理机遇与挑战并存。主要机遇包括:(1)全球环境与卫生治理的走向与中国在此领域的战略部署高度吻合,为其积极参与全球环境与卫生治理提供了强大的内生动力。(2)全球环境与卫生领域的资源为中国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和借鉴,有利于加快和完善国内环境与卫生领域的治理。(3)全球环境与卫生问题具有公益性质,是中国展现负责任大国形象的重要领域。(4)当前全球环境与卫生治理的相关制度还有待规范和完善,这为中国争取更多的话语权提供了机遇。主要挑战包括:(1)中国国内环境与卫生问题层出不穷,从而使得中国参与全球环境与卫生治理时精力有限,同时也面临较大的国际压力。(2)中国缺乏全球环境与卫生战略。(3)全球“大卫生观”尚未完全建立,有待进一步拓展和完善。(4)智力支撑不足。(5)在中国国际定位方面,中外存在分歧且呈现扩大趋势。为有效参与全球环境与卫生治理,中国应统筹国内和国际两个层面采取一系列应对措施。

关键词 全球卫生; 环境; 治理

中图分类号:R197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4-2982.2015.07.004

基金项目:中英全球卫生支持项目三——“中国全球卫生战略研究”子课题“全球环境与卫生的关联性研究”

作者简介:张海滨,男(1966年—),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国际环境与气候政治、中国环境外交和国际组织研究。E-mail: zhanghb@pku.edu.cn

当前,中国在全球治理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没有中国的参与,很多问题难以解决。[1]而中国在全球环境与卫生治理中发挥的作用备受国际社会的关注,也是中国多边外交中日益重要的课题。本文在《全球环境与卫生的关联性:科学认知的深化》、《理解环境与卫生的关联性:以中国为例》、《全球环境与卫生的关联性:政策响应与制度构建》前三篇文章的基础上,重点讨论中国参与全球环境与卫生治理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中国参与全球环境与卫生治理的政策建议。

1 机遇

1.1 全球环境与卫生治理的走向与中国在此领域的战略部署高度吻合

前面三篇文章的分析表明,环境与卫生议题在全球治理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全球环境与卫生治理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而很多全球挑战只有通过合作才能解决,如气候变化、卫生危机等。[2]目前,中国保护环境的意识逐渐增强。2007年,原卫生部和国家环保总局等18个部委联合颁布《国家环境与健康行动计划(2007—2015)》,并建立相应跨部门工作协调小组。这是我国环境与健康工作科学发展的第一个纲领性文件,标志着环境与健康理念开始融入到经济社会政策之中。2012年,中共十八大报告首次明确提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2013年11月中共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强调要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健全国土空间开发、资源节约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并承诺到2020年,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决定性成果,完成本决定提出的改革任务。和李克强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对环境与卫生的关系及重要性发表过许多重要讲话。值得强调的是,2015年3月24日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通过《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并首次提出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绿色化”概念,希望带动“绿色产业”,形成经济社会发展新的增长点。2015年1月1日正式生效的新《环境保护法》新增第39条,规定国家要建立、健全环境与健康监测、调查和风险评估制度,鼓励和组织开展环境质量对公众健康影响的研究,采取措施预防和控制环境污染有关的疾病。这是中国法律第一次明确环境与健康的关系及其治理的主要内容。由此可见,加强环境与卫生治理符合中国的内在战略需求。国际和国内两大动力的叠加是中国参与全球环境与卫生治理的最大机遇。

1.2 全球环境与卫生领域的治理为中国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发展取得巨大成就[3],中国的环保和卫生事业也取得长足进步。以卫生为例,1990—2011年卫生总费用增长了30 多倍,2011 年占GDP的比例达到5.1%[4]。但中国正处于环境和公共卫生风险的集中高发期,说明中国在环境与卫生治理的能力和体系建设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因此,迫切需要加强国际合作,吸收国外的先进管理经验和技术。而世界卫生组织作为国际上最大的公共卫生组织,拥有丰富的全球技术网络,包括世界卫生组织总部、各区域办事处、国家办事处和世界卫生组织合作中心。因此,中国需要进一步加强与世界卫生组织的互利合作。《中国—世卫组织国家合作战略(2013—2015)》的出台体现了合作伙伴关系的深入。此外,中盖结核病项目通过在中国开展应用创新技术和卫生服务提供方式的试点研究,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结核病预防控制新模式,提高中国的结核病防治能力,并为全球的结核病防控做出贡献。迄今,项目已取得显著成效。

1.3 全球环境与卫生问题是中国展现负责任大国形象的重要领域

在全球治理的众多领域中,安全、贸易自由、环境、卫生健康等都是典型的全球公共产品。但与安全、贸易问题相比,环境与卫生的政治敏感度较低,受政治和国家利益的羁绊较弱,但其全球公共产品的特性更为突出,普世性更强。同时,环境权和健康权也是世界人权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极保护环境、促进人类健康的国家更有可能赢得国际赞誉,进而提升其国际形象和国家软实力。当前中国已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综合国力迅速增长,而中国将在国际舞台上发挥怎样的作用成为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中国在H7N9禽流感防控中的积极表现就已经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赞誉,而以美丽中国为目标的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也获得了国际社会的更多认同。因此,中国不仅应促进世界和平与经济发展更要促进全球的可持续发展和人类健康。

1.4 全球环境与卫生治理的相关制度还有待规范和完善

从总体看,全球环境与卫生治理依然零散和脆弱。与全球气候变化治理相比,全球环境与卫生治理缺乏一个类似《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核心机制,联合国大会、联合国环境署和世界卫生组织在国际层面上分别扮演重要角色,三者之间存在一些简单合作,但缺乏制度化的联系和安排。科学研究、工程技术、资金和外交技巧等方面的优势使发达国家在议程设定和重大决策中依然占据主导地位,掌握着全球环境与卫生治理的主导权。近年来,随着发展中国家的群体性崛起,其在全球环境与卫生治理领域的发言权和影响力显著增强,但北强南弱的基本格局并没有发生根本变化。在迅速发展的非政府组织网络中,盖茨基金会、气候变化与卫生联盟等影响力较大的非政府组织也大多来自发达国家。当前中国外交正向积极有为的方向转变,积极参与国际事务,致力于推动完善国际治理体系,积极推动扩大发展中国家在国际事务中的代表性和发言权。[3]这一形势为中国参与该领域的国际规则制定,争取话语权和扩大影响力提供了机会。

2 挑战

2.1 中国国内环境与卫生问题层出不穷

在经历了30多年高速的、粗放式经济增长之后,中国在资源、环境与健康方面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事实表明,目前,中国正面临自然生态、环境质量恶化与健康风险增大的挑战,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损害已经进入长期积累之后的集中高发期,席卷大半个中国的雾霾和环境群体性事件的频发严重威胁到对中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稳定。[4]由于自身问题较多,中国的注意力目前主要集中在国内,在全球环境与卫生领域难以全力出击,同时作为国际舆论关注的焦点,面临较大的国际压力。

2.2 中国缺乏全球环境与卫生战略

推动国际体系和全球治理改革,增加中国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代表性和话语权。这是中国政府参与多边外交和全球治理的基本立场。但如何在参与某一具体领域的全球治理时体现和落实这些精神,对中国政府而言是巨大的挑战。这就需要制定相应的国际战略。但在环境与卫生领域,目前中国尚未出台全球环境与卫生战略,导致中国在参与全球环境与卫生治理时缺乏明确的目标和系统的政策手段,严重制约了中国参与全球环境与卫生治理的有效性。

2.3 全球“大卫生观”有待进一步拓展和完善

从全球层面来看,卫生与环境问题相互联系,互为因果,需要树立“大卫生观”,进行综合治理。2007年世界卫生报告《构建安全未来:21世纪全球公共卫生安全》揭示了全球面临日益加大的疾病暴发、流行病、工业事故、自然灾害以及其它突发卫生事件的风险,进而威胁到全球公共卫生安全。2014年2月“全球卫生安全议程”启动,旨在现有全球卫生安全机制基础上,加强国际合作,加快《国际卫生条例》实施,以提高各国对传染病的防范、检测和快速反应能力,共同促进全球卫生安全。从国内来看,2014年4月15日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第一次会议根据国家安全形势变化新特点新趋势,首次提出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构建集政治安全、国土安全、军事安全、经济安全、文化安全、社会安全、科技安全、信息安全、生态安全、资源安全、核安全等于一体的国家安全体系。在这11种安全中,涵盖了生态安全但没有公共卫生安全。这表明,卫生问题在中国国家安全议程上的位置较为靠后,国内在“大卫生观”的建构方面与国际社会相比仍存在一定的差距。应从更为宏观的角度看待和定位卫生问题,从而有效参与国际卫生辩论和政策制定。

2.4 智力支撑不足

中国要在全球环境与卫生治理中发挥重要作用,必须基于强大的智力支撑。这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研究支撑。环境与卫生问题具有较强的技术性,需要大量的科学技术储备和较高的政策研究水平。目前中国国内的相关研究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这使中国在全球层面难以提出具有国际吸引力的新概念和应对措施。二是外交人才支撑。参加全球环境与卫生治理需要众多的多边外交人才,但目前中国具有综合素质的外交人才较少。

2.5 中外中国国际定位方面存在较大分歧

随着中国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中外对中国的国际定位出现分歧。中国坚定地认为自己是发展中国家,不少国家则认为中国已经是经济大国和强国。因此,国际上希望中国承担更大的国际责任,发挥大国作用甚至领导作用。中国对自身能力和责任的看法与外界的差距呈现不断扩大的趋势。如何面对国际社会对中国过高的期望值,对中国政府而言是较大的挑战。中国在参与全球环境与卫生治理时也将面临这一难题。

3 政策建议

3.1 加快推进中国环境与卫生治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建设的进程

目前,中国的环境与卫生治理战略框架和政策体系已初具雏形,但总体上还未形成自上而下、分工明确、权责清晰的环境与卫生管理体制,仍难以满足国内外形势发展的需求,主要存在五大问题:(1)科学研究与调查不足;(2)思想认识和政策实施不到位;(3)法律规范与标准体系缺乏可操作性;(4)损害判定与补偿机制、法律框架亟待完善;(5)治理主体错位与政策手段单一。[4]因此,从政策和体制层面应采取以下改进措施:(1)进一步加大对环境与卫生科学研究的支持力度,加强环境污染造成的健康损失的综合性评估。(2)将环境与卫生健康管理控制目标纳入监测与环评制度。(3)强化政府的环境与卫生责任,通过法律、制度等手段促使环保、卫生部门加强合作,实现数据共享,真正解决环境健康风险监管在医疗卫生系统、环保系统中边缘化的问题。(4)通过立法加强各级政府的政策透明度,鼓励公众积极参与。(5)完善环境法律责任体系,设立赔偿鉴定机构与专项赔偿基金,引入责任保险制度并完善相关诉讼机制。(6)勇于打破部门之间的利益藩篱,切实提高国家卫生计生委和环保部之间的协作效率。(7)提高环境与卫生问题在国家议程中的位置,加强顶层设计,强化“大卫生观”。国家安全委员会的组成部门应包括国家卫生计生委和环保部。(8)大力强化各级地方政府在环境与健康领域的工作力度。目前只有国家层面和极少数地区颁布了环境与健康行动计划,环境与健康工作在许多地区仍处于边缘化状态,亟待改变。(9)加快建立中国环境与健康综合监测体系。目前,中国环境与疾病监测系统独立建设,在监测点位和监测指标设置上尚不匹配,也缺乏统一的调查方法和技术规范,监测数据不能共享,无法满足风险管理需求。

3.2 加强国际合作与协同,制定适合中国的全球环境与卫生战略

3.2.1 加强国际合作,支持世界卫生组织和联合国环境署进一步协同

通过整合资源,提高效率,尽快形成以世界卫生组织和联合国环境署为双核心的全球环境与卫生治理体系,区域、国家和次国家及非政府组织等进行平等协商、合作互补;在充分借鉴发达国家在环境与卫生领域治理经验的同时,鼓励中国的非政府组织广泛参与全球环境与卫生治理。

3.2.2 开展前期研究,适时制定中国全球环境与卫生战略

可考虑分别制定中国的全球卫生战略和全球环境战略,在此基础上积累经验,制定中国的全球环境与卫生战略。中国全球环境与卫生战略的基本目标应包括以下内容:(1)保护地球环境,促进人类健康,为维护全球生态安全和公共卫生安全做出积极贡献;(2)促进中国与国际社会在环境与卫生领域的合作;(3)完善全球环境与卫生治理,促进各国共同进步;(4)维护发展中国家在环境与卫生领域的基本权益。当前应切实加强国家卫生计生委与环保部、外交部及相关部门的协调与合作,使现有的工作机制真正发挥作用,确保中国的全球卫生战略得以顺利出台并有效实施。

3.2.3 采取多项措施应对国际社会对中国过高的期望值

(1)坚持中国是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定位不动摇。(2)利用联合国等多边场合积极宣传中国在环境与卫生领域所做出的努力,包括环境卫生科研成果、制度建设及宣传教育等领域取得的重要进展。(3)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可逐渐增加对世界卫生组织和环境署等国际机构捐款,体现中国负责任大国的形象。(4)加大南南合作和对外援助的力度。环境与卫生问题虽然公益性强,但面对南北关系不平等的国际政治现实,围绕利益和权力的国际博弈依然比较激烈。中国应通过提供资金、项目和技术支持等手段加强南南合作,在全球环境与卫生治理中维护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权和健康权,扩大发展中国家的话语权。(5)在国际上如实介绍中国在环境与卫生领域面临的特殊困难和挑战,争取国际社会的支持和理解。(6)与联合国等国际机构合作,为国际社会提供中国的一些治理经验。中国在环境与卫生领域开展了大量工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今后应与联合国环境署和世界卫生组织等国际机构加强合作,系统整理出可复制的中国经验与世界分享,体现中国的独特贡献。

参考文献

[1] 专访何亚非:思考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思想与全球治理[EB/OL]. [2015-01-21]. http://chinanews.com/cul/2015/04-10/7196783.shtml

[2] 基辛格.中国的成就超越人类极限[EB/OL]. [2015-01-21]. http://economy.caijing.com.cn/20150321/3844940.shtml

[3]接受拉美四国媒体联合采访(2014-07-15)[2015-01-21]. [EB/OL]. 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4-07/15/c_126752272.htm

[4] 中国卫生部,世界卫生组织.《中国—世卫组织国家合作战略(2013-2015)[EB/OL]. [2015-01-21]. http://wpro.who.int/china/cn_chinaccs13.pdf

[收稿日期:2015-04-07修回日期:2015-06-15]

健全环境治理体系篇2

(一)重城市、轻农村的环境治理政策导致农村环境治理缺位

由于农村地区幅员辽阔,长期以来农村地区的环境污染一直处于隐蔽状态,在中国的发展战略中,一直对城市环境治理工作高度重视。在城乡二元结构的背景下,对于农村环境污染的严重态势缺乏科学、客观的认识。加之地方政府发展理念中的重经济因素的偏向,导致对农村环境治理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一方面,农村是城市工业生产的原材料和自然资源的输出地,消耗了农村大量环境资源。另一方面,由于城乡产业结构的不同,城市环境排放的废物远远大于农村,不断向农村转移,导致农村环境不断恶化,而由此造成的损失,城市并未向农村按“谁污染,谁治理”原则支付治理补偿费。一些农村地区成为环境污染的受害者,并未得到应有的补偿。中国的“排污收费”制度,一些污染物排向农村却不包括在治理范围之列,并且对于农村小水体、水源地、耕地等治理和保护也未加考虑。作为环境治理的政策长期主要用来治理城市环境,对广大农村环境的治理长期处于被忽视的地位。

(二)缺乏农村环境治理的机制

中国环境治理的主要工作集中在城市地区,对农村环境关注较少。在中国城市地区,基本上建立了完善的环境治理机制。在广大农村地区,环境治理机构不健全,农村环境治理、监督体制不完善。这源于多年以来城乡二元结构的社会体制,以及对农村环境问题的忽视。政府在农村环境领域的公共管理职能长期缺位,未能充分发挥市场在农村环境资源配置方面的作用。环境利益是一种公共利益,个人或企业不能代表公共利益,只能由公共的权力机关来代表公共利益。在环境治理的框架中,政府不但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公共的利益,而且基本垄断了环境制度的供给,应当充分发挥公共管理职能,积极推动农村“环境良治”的实现。因此应发挥政府在农村环境治理中的主体作用,在政府的引领下,发挥群众在环境治理中的监督作用,积极参与到环境治理的行动中来。(三)农村居民环保意识仍需提高长期以来,农村居民一直沿袭传统的生活方式,他们的文化水平相对较低,对环保的知识掌握不足、环保意识较弱。在农村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他们大多关注自身经济条件的提高。对环境的重要性并未上升到重要地位,甚至一些居民认为环境保护是政府的事情,与居民无关。在这种错误的认识下,难以发挥环境治理的主体与监督作用,导致环境治理难以收到科学的反馈信息,环境治理效果较差。

二、对策分析

(一)以政府为主体切实加强农村环境保护的意识

随着经济发展造成的全球生态环境恶化,环境问题被世界各国广泛关注。以可持续发展观为引领,生态文明观、环境公平观、环境正义、与自然和谐相处等环境保护新理念开始深入人心。在此背景下加大环境治理和保护力度,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成为当前农村发展中的重要问题之一。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农村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应以政府为主体,贯彻科学发展观的理念,切实加强农村环境保护的意识,强化环境观念。转变过去经济发展优先忽视农村环境保护的不合理的思想,树立环境是农村发展的根本的理念,在保护农村生态环境基础上切实维护农村居民的环境权益。

(二)以政府为主导,建立多方参与与监督的环境治理体制

环境治理是一项长期工程,作为公共事务的人政府应发挥主导作用,根据国家发展的长期战略制定农村环境治理的目标体系。以政府为主导,建立多方参与与监督的环境治理体制。对环境治理的力度纳入政府考核的主要目标,同时在地方发展中坚持环境为本的发展策略。在环境治理过程中,农村居民及各级组织既是环境保护的参与者,同时也应积极发挥他们的主体性作用,提高农村居民的环保意识。把环境保护与社区发展结合起来,让村民在环境治理中监督治理的效果,并积极参与到环境保护、环境治理的行动中来。

(三)健全环境治理的法律法规

从目前来看,农村环境治理缺乏完善的法律体系。虽然在某些方面存在环境保护的法律条文,但是总体来看,呈碎片化的状态。因此应从农村长远发展的角度,逐步健全农村环境保护法律体系。制定针对性强、操作性强的农村环境保护法律是改善农村环境状况、加强农村环境监督管理切实有效地防治农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法律依据。为了适应农村环境保护的需要,尽快修改完善农村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相关内容,建立健全农村居民环境权益诉求机制和利益补偿机制。同时健全和完善权利保障法律机制,使农民在农村环境保护实践中发挥更大作用。通过立法进一步明确农民的各项环境权利,这是实现农民参与环境保护的法律基础和根本保证。在微观层面,对于农村环境治理应该以村委单位,建立建立农村环境保护规章制度并有效落实制度。

三、结论与讨论

自然环境是农村和谐发展的根本保证。中国当前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导致生态环境急剧恶化。农村环境已经成为制约农村社会和谐、健康发展的因素。在这种情况下,农村环境治理已迫在眉睫。要改变传统的发展理念,通过多种形式提高农村居民的环保意识,以政府为主导,建立多方参与与监督的环境治理体制。从农村长远发展的角度,逐步健全农村环境保护法律体系。制定针对性强、操作性强的农村环境保护法律,发挥农村居民环境监督作用。建立健全农村居民环境权益诉求机制和利益补偿机制。

健全环境治理体系篇3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严格重金属行业环境准入,健全法律规范和标准体系,完善政策措施,强化环境执法监管,提高健康危害监测和诊疗能力,依靠科技进步,有效控制重金属污染,切实维护人民群众利益和社会和谐稳定。

二、工作目标和重点

(一)工作目标

对全市范围内重金属污染物排放企业及其周边区域环境隐患进行全面排查,基本摸清我市重金属污染情况,确定重点防控区域、行业、企业和高风险人群,妥善解决危害群众健康和生态环境的突出问题。到年,建立起较为完善的重金属污染防治体系、事故应急体系、污染与健康风险评估体系。到2015年,重点防控的重金属污染物排放量在2007年基础上削减20%,历史遗留问题初步得到解决,重点防控企业实现稳定达标排放,重点防控行业重金属污染防治水平明显提高,重点防控区域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全市重金属污染得到有效控制,保障全市生态环境安全。

(二)工作重点

重点防控污染物:铅、汞、镉、铬和砷。

重点防控区域:无锡金属表面处理科技工业园区,无锡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重金属污染排放相对集中的主要入湖河道、重点河流等。

重点防控行业:金属表面处理及热处理加工,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电池制造,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延压,皮革及其制品业以及涉处理重金属废物的危险废物持证经营单位。

重点防控企业:具有潜在环境危害风险的重金属排放企业。

三、主要工作

(一)全面排金属污染企业,建立健全基础资料

按照环保部等九部门《关于深入开展重金属污染企业专项检查的通知》(环发112号)要求,开展重金属污染物排放企业专项排查,全面排查涉铅、汞、镉、铬和砷企业,掌握全面的重金属污染排放情况并登记造册,明确工业企业重金属污染重点防控区域、重点防控行业分布状况、以及具有潜在环境危害风险的重点防控企业数量和分布状况。各地区调查工作于年月底前完成报市环保局备案。

(二)制定和实施重金属污染防治规划和整治计划

按照“谁污染、谁治理”和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分期实施的原则,组织编制我市及2个重点防控区的重金属污染综合防治规划,划定重点防控区域,明确近期和远期的防治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重点解决污染严重、威胁人民群众健康的重金属排放企业污染问题,要把区域总量削减目标分解落实到具体企业、具体项目之中。全部3个规划在2011年6月底前经市政府批准报省环保厅备案。各地区、各部门要按规划总体要求认真制订年度重金属污染防治工作计划,并认真组织实施。建立规划实施的中期评估、终期考核和动态调整机制,增强规划的指导性和操作性。

(三)限期完成重金属污染物排放企业专项整治任务

将重金属污染防治列为今年六大环保专项行动的重点内容,加大现场检查力度,集中整治,严格标准。要按照市政府《关于全市涉铅、电镀行业专项整治工作推进会议纪要》(锡政会纪118号)文件精神,抓好整治,按时限完成整治任务。深入推进各重金属排放企业特征污染物定期监测报告制度,督促企业及时向环保部门和社会公布企业污染物排放情况。集中对重金属排放企业开展专项检查,重点突出审查环保手续、排查环境隐患、检查治污设施、督促达标排放、检验应急预案等主要内容,全面整治、不留死角。对于不符合产业政策的企业,坚决予以取缔;对于不能稳定达标的企业,坚决限期整改;对于污染隐患严重和存在重、特大环境风险的企业,坚决予以关停。对有环境劣迹的企业上市或再融资,两年内环保部门不得出具审查通过的意见。

(四)加强政策引导,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

鼓励并引导涉重金属企业实施同类整合和园区化集中管理,推进涉重企业入园进区。根据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特点,统筹规划设立专业重金属生产片区,并报省相关部门批准。今后涉及重金属的铅酸蓄电池、电镀、冶炼、化工类项目不得在专业生产区外新建和扩建,区外现有项目凡位置不当、防护距离不足,或者有其它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的,要抓紧分批关闭或搬迁。根据《无锡市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制定和实施有利于环保产业发展、有利于重金属污染防治的宏观经济政策和项目管理措施。鼓励发展低污染、低能耗、清洁生产、水平先进的高新技术产业进入无锡。进一步扩大重点防控行业落后产能和工艺设备的淘汰范围,制定和完善重点防控行业市场准入条件,控制和削减企业污染排放总量。

(五)强化环保准入,严格环保审批

加大落后产能淘汰力度,依法淘汰一批工艺设备落后、污染严重而又治理无望的企业,促使其关停、并、转、迁。实施污染防治绩效评估,限期改造和升级企业的生产工艺和治理设施,实现重污染行业达标排放和污染减排。进一步提高涉及重金属生产企业在节能、环保、安全、土地使用和职业健康方面的准入条件,严格控制我市重金属污染物排放项目的总体规模,严格限制排放重金属污染物的投资项目。严格实行建设项目环评前置审批制度,积极引导全市各部门按照条件严格审批重金属污染重点防控行业的投资和建设。金属表面处理及热处理加工业、含铅蓄电池制造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品制造业、重金属冶炼业等项目的核准(备案)由本市以上投资主管部门负责,各市(县)、区一律停止审批;实施涉重金属产业准入公告制度,遏制低水平重复建设,防止新增落后产能;试行重点防控的重金属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重点防控区域要制定并严格执行区域环境准入政策。对涉重企业定期开展环境影响评价后督查。

(六)实行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大力推行清洁生产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的要求,制定《无锡市重污染企业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方案》,对全市所有涉重金属污染企业实施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分批次开展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涉铅企业必须在年底前完成第一轮审核工作,以后每两年开展一次。积极推进生产工艺和污染治理工艺升级改造,大力推广清洁生产技术及其他先进技术。2015年底前,所有审核企业要达到国家相关行业二级以上清洁生产技术指标的要求。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动含重金属废弃物的减量化和循环利用。

(七)加强重金属污染防治监测,强化安全建设

进一步完善监测网络,加强对河流和土壤中重金属指标的监测,加强对铅、六价铬、汞、镉、砷等重金属项目的监测力度,定期监测与加密监测相结合。加强在线监控,年内开展涉重企业在线监控系统试点,逐步建立重金属污染源的在线监控体系;提升监管执法水平,将重金属污染监控信息化建设作为环境管理电子政务综合信息平台及环境监管电子政务应用系统建设重要内容,完善重金属污染监控数据的传输、管理、分析、审核与体系。加强重金属污染风险预警和应急体系,加强重金属污染监测和应急能力建设,储备必要的应急物资,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和技术水平。制定重金属污染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建立相应的应急管理体系和快速反应机制,组织开展应急培训和演练,提高应急响应能力。

根据重金属重点污染源的分布与污染现状,加强对重点防控区域内食品和生活用饮用水的重金属监测,对重点防控区高风险居民实施定期健康体检,完善重金属污染健康监测网络和报告制度,建立重金属污染健康危害预警体系,加强重金属健康危害与防护的宣传工作,依法妥善处理重金属污染引起的健康危害事件。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协调联动机制

成立由分管副市长担任组长的市重金属污染防治工作专项行动领导小组,负责全市专项行动的组织领导;下设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环保局)负责日常协调工作。市委宣传部、市发改委、经信委、教育局、科技局、环保局、财政局、国土局、水利局、商务局、城管局、市政园林局、农委、卫生局、工商局、安监局等有关部门为成员,协调解决重金属污染防治工作中的重大问题。

(二)建立考核体系,明确责任分工,落实责任追究制度

将重金属污染防治成效纳入本市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作为政府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和企业负责人业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对未完成任务以及发生重特大环境污染事故的必须追究相关人员责任,并暂停该区域新增重金属污染物排放建设项目的审批。各市(县)、区政府、各有关部门要按照责任分工互相协调,切实履行职责,做好本系统、本行业、本领域的重金属污染防治工作。

(三)完善政策法规体系,推行污染责任保险制和信用机制

积极推进无锡市重金属污染防治工作法律法规建设、完善土壤污染防治、有毒有害化学品环境管理、重金属污染防治及污染损害纠纷的法律法规,为我市重金属污染防治工作提供法规依据。推进环境污染损害鉴定评估工作。制定完善《无锡市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工作实施方案》,将涉重金属污染的主要企业纳入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工作范围,将重点防控企业列为实施重点。以环境风险评估制度为核心,建立较为完善的企业环保诚信档案,并与企业环境信息强制公开、上市环保核查、企业信用信息、绿色信贷挂钩,实现风险与信用的融合。

(四)强化科技支撑,加强重金属污染防治技术研究与示范推广

加大对重金属污染防治工作的资金投入,对重金属污染防治、修复技术、重金属与人体健康关系等项目,给予优先支持。充分利用在锡大专院校、科研机构的技术力量,开展重金属污染防治工作技术研究;鼓励环保企业加大重金属污染防治技术研发力度,推动重金属技术攻关,加快环保企业重金属污染防治技术的创新和产业化步伐。积极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开展交流合作,积极引进国内外先进的重金属污染防治环保技术和管理经验,加强对引进的环保关键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再创新工作。

(五)加强宣传教育,营造良好氛围

健全环境治理体系篇4

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全面贯彻党的*、*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以及全国环保工作会议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准确把握当前环保科技面临的形势与挑战,部署2009年工作任务,为探索中国特色环保新道路提供强大科技支撑,进一步开创我国环保科技工作新局面。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20*年工作进展

20*年是令人终生铭记的一年,全国环保科技工作者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同全国人民一道共同经受了重大灾难和经济危机带来的无比悲痛和沉重压力,也共同见证了环保机构发生的重大变化,共同体味了举办奥运、发射卫星的巨大喜悦。在这一年里,我们全面落实科技兴环保战略,推动环保科技各项工作再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活动中有了新的进展,在推进环境保护历史性转变的过程中有了新的突破,在探索环保新道路的征途上有了新的提高。

(一)成功发射卫星,进一步丰富了环境管理技术手段

经过十多年艰苦不懈的努力,在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国防科工局、航天科技集团等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20*年*月*日,我国自主研发制造的环境一号卫星A、B星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并进入预定轨道。各地环保部门的同志们在现场或通过电视一起目睹了这一激动人心的瞬间。国务院领导对此高度重视,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致信祝贺,向广大科技工作者、干部职工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并希望各有关单位再接再厉、开拓创新,继续做好卫星在轨测试、业务化应用及后续星论证建设等工作,充分发挥其效益,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环境一号卫星星座由国务院批准立项,具有大范围、快速、动态的环境与灾害监测能力。此次发射的A、B星为中分辨率光学小卫星,是星座系统建设的第一部分。星座完全建成后,将与航空观测、地面调查等手段以及其他遥感数据资源相结合,建立起稳定高效的环境与灾害监测预警业务系统和服务网络,在更高水平上促进国家环境保护体系的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在环境卫星星座研制和地面系统建设过程中,各有关单位尤其是我部卫星筹备办的同志们攻坚克难、不辱使命,顺利实现了星座组建的第一阶段工作目标。20*年*月*日国家卫星环境应用中心大楼奠基开工,年底已经基本封顶,今年将建成并投入使用。目前,过渡期卫星环境应用系统已初见成效,并在太湖和巢湖蓝藻水华监测、汶川大地震生态环境变化监测和影响评估、奥运赛区青岛海域绿藻浒苔动态监测等环境应急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及时向国务院上报了遥感监测结果,为科学决策提供了重要参考。通过一年来的努力,以环境卫星的成功发射为标志,环境管理的技术支撑体系进一步完善,环境管理的技术手段进一步增强。

(二)围绕减排重点,进一步提高了污染防治科技含量

20*年是减排攻坚年。各级环保科技部门全力以赴,为推动减排任务的实现作出了应有贡献。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重大科技专项实施方案中将三河、三湖、一江、一库作为重点,确定了覆盖27个省区市共200多项示范工程项目,将全面提升我国水体污染物削减与治理能力。环保公益性项目中安排了《造纸行业全程降污减排评价指标体系与技术途径研究》等19项课题7000万元,开展总量控制与减排技术方法的研究。国家为进一步削减太湖流域污染负荷,了造纸等13项含有特别限值的排放标准,并公布了太湖流域执行特别排放限值的范围和时间。针对钢铁、有色、农药、轻工等减排重点行业,组织筛选了70多项污染减排重点技术,了17项排放标准和6项清洁生产标准。了国家鼓励发展和先进技术示范目录,为污染减排提供了技术指导和支持。为加快传统工业生态化转型步伐,联合商务部、科技部开展了国家生态工业园区创建工作,批准了苏州工业园区等三家为部级生态工业示范园区。

地方各级环保部门从本地实际出发,采取了各具特色的减排措施。山东省针对南水北调工程了全国第一个流域性水污染物排放标准并提出了治、用、保的治污策略,使南水北调沿线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大幅削减,取得了显著成效。北京、重庆、辽宁、河南、天津、浙江等地针对当地污染严重的特色行业了地方排放标准,为削减当地污染负荷提供了支持。江苏、上海等环保部门主动与政府有关部门建立联合工作机制,共同推进传统工业生态化转型工作。黑龙江省制定了省级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建设标准,建设试点达14家,使一批污染集中排放区改造为省级生态工业园区。去年全国有400多家单位获得环境污染治理设施运营资质。各地开展了80期污染治理设施运营培训,共培训技术人员近万人,通过培训,有力提高了一线操作人员技术水平,为污染减排提供了重要的技术队伍支持。

(三)全力保障奥运,为实现绿色奥运承诺作出贡献

为确保北京奥运会期间空气质量达标,全国环境科技力量共同开展了环境科技大攻关,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和山东六省(区、市)以及北大、清华、中科院、中国环科院、监测总站等地方有关部门和单位团结一心、精诚合作、共同攻关,圆满完成了奥运环境质量保障任务。特别是北京市环保部门在实现改善空气环境质量过程中,充分发挥科技标准作用,先后投入8000万元开展了北京与周边地区大气污染物输送、转化及北京市空气质量目标等重大研究项目,开展了多次大型综合立体观测,模拟演练了“保障措施”的实施效果,不断完善首都环境标准体系,先后制定实施了全国最为严格的23项地方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取得了良好的社会环境效益。为控制机动车污染,部科技司积极协调有关部门并报国务院批准,在北京市提前实施了国四排放标准并制定了重型车、在用车、车载诊断系统等3项配套标准。为解决北京市及周边地区油气污染问题,了《储油库、加油站大气污染治理项目验收检测技术规范》。针对臭氧浓度超标的问题,在涉奥城市开展了臭氧监测试点工作,中国环科院、监测总站联合有关地方和科研院所开展了臭氧研究性监测,完善了有关评价技术规范,圆满完成了空气质量保障任务。生贤部长在近日召开的全国环保工作会议上对环境科技在奥运保障中的成绩给予了高度评价,他指出这是继松花江重大水环境污染事件应急处置后,全国环境科技力量进行的又一次大集结,积累了一笔宝贵的环保财富。实践证明,广大环境科技战线的干部职工经受住了考验,向党和人民交出了满意的答卷。

(四)科学应对灾害,为确保环境安全提供了技术保障

去年自然灾害频发,人民群众健康和环境安全受到严重威胁。广大环保科技工作者反应及时,处置科学,为确保环境安全作出了贡献。为应对50年未遇的雨雪冰冻灾害,我们及时组织编制了《南方雨雪冰冻灾害环境保护应对技术措施》并率先在环境报上全文,为消除潜在环境风险提供了技术保障。汶川发生特大地震以后,组织制定了7项应急技术规范或标准,开展了汶川特大地震灾后环境安全评估与应对措施研究,组织环保企业捐赠污染处理仪器设备,为国家应急决策、灾区恢复重建提供了重要的科技支撑和物质保障。清华大学、中国环科院等有关单位以及四川、陕西、甘肃等重灾省份的环保科技工作者,大力弘扬中国环保精神,不顾个人安危昼夜奋战在抗震救灾第一线,攻克了次生环境灾害、消毒杀虫剂危害、饮用水源地监测、堰塞湖环境风险等一个个技术难题。13个兄弟省份派出几百名环境科技监测工作者赶赴救灾现场,支援灾区的同志们,其他省份的同志们都踊跃捐款捐物,共同描绘了一幅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感人画卷,充分展现了全国环境科技工作者团结协作、无私奉献、敢打硬仗、保障有力的良好风貌。

(五)实施三大工程,进一步夯实了科技创新能力基础

落实科技兴环保战略,实施环保科技创新工程、环保标准体系建设工程和环境技术管理体系建设工程等三大环保科技工程是全国环保科技大会确定的重大举措。一年来,各项工程取得积极进展,环境科技创新能力显著增强。

一是环保科技创新工程再创佳绩。国务院审议通过《水专项实施方案》后,全国各地环保部门、科研院所积极行动起来,配合水专项管理办公室开展了广泛深入的调研论证工作。目前,已论证通过了32个项目、225个课题,其中20*年度中央财政投入4.8亿元,启动21个项目、105个课题。同时,环保部门积极参与其他部门牵头组织实施的“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等科技重大专项,分别申报经费约2000万元和1.4亿元。公益项目、支撑项目以及其他科研项目共落实中央经费近4亿元。有48个项目获得20*年度环保科技奖,其中中国环科院牵头的《生态环境质量评估技术与典型地区研究》获国家科学技术奖二等奖。地方各级环保部门多方筹措资金,加大了科研投入,山东、陕西分别争取省财政支持3000万元和1000万元,围绕当地环保重点工作,开展环境科研和技术示范,管理水平和创新能力都有较大提高。

二是环保标准体系建设工程成绩斐然。全年共完成123项国家环保标准的制修订工作,现行国家环保标准数量突破1100项。其中,声环境质量标准和工业企业、社会生活噪声排放标准及铁路边界噪声标准修改方案,一揽子解决了长期困扰我国环境噪声监管工作的一些老大难问题,规范和促进了噪声污染防治工作。地方环保标准管理体制进一步理顺、思路进一步明确、力度进一步加大。广东省建立了由省环保局立项制订、省质检局联合审查、省政府批准的地方环保标准职责分工和管理程序,理顺了环境标准管理体制。河北、上海、山东分别制定了当地环保标准规划,内蒙古、黑龙江、吉林、上海、福建等省市了一系列地方环保标准,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标准体系。辽宁承担了近百项国家环保标准的制修订工作,浙江组织开展了13项国家环保标准培训,取得了良好效果。

三是环境技术管理体系建设工程取得积极进展。完成了首个《环境保护技术发展评估报告》,编制了火电、钢铁等13个行业最佳可行技术导则和水泥、印染等19项工程技术规范,强化了环境技术对环境管理的支撑作用,有效地引导了环保产业发展。积极协调财政部门建立政府绿色采购制度,更新了政府绿色采购产品名录,新增5项环境标志产品标准。组织举办了国际环保展览、环境友好型社会成果展览等大型活动,与韩、日、美、欧等国家和地区环境技术和环保产业交流与合作取得积极进展。

各地认真落实《国家环境技术管理体系建设规划》要求,结合当地实际,开展新技术新工艺推广示范,当地鼓励发展的环境技术和环保产品名录,加强清洁生产技术培训,引导社会和企业进行技术研发,进一步提高了污染防治的技术水平。

(六)落实以人为本,为解决影响人民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提供科技支撑

去年,国家加大了环境健康工作的投入,重点流域、区域环境健康调查取得了初步成果,并为环境管理提供了有力支持。在落实“以奖促治”政策、综合整治农村环境工作中,基于我部环境健康调查有关结果,有600个环境问题突出的村庄得到治理,400万群众直接受益,其中近百个环境健康问题比较突出的村庄得到了重点整治。为落实国务院的统一部署,我部继续会同卫生部在沿淮四省政府和环保部门支持下开展流域环境健康调查,初步明确了部分癌症高发地区环境状况,筛选出了优先控制污染物名单,提出了淮河流域环境与健康综合监测体系建设思路。完成了环境健康战略研究,初步构建了到2050年我国环境健康战略的框架,提出了战略重点、优先行动和保障措施。环境健康基础工作取得进展,编制完成了化学污染物环境健康风险名录,建立了环境污染相关健康损害案例数据库、可吸入颗粒物(PM2.5)对儿童呼吸系统健康影响调查、镉污染区环境与健康调查等,为进一步推进工作奠定了基础。

各地环保部门认真落实《国家环境与健康行动计划》,积极探索工作思路,取得了可喜的进展。陕西、河北、广东等地举办了环境与健康论坛,黑龙江省厅经过深入调查研究,制定了本省环境与健康行动计划,深圳市局开展了环境健康公害防治预案研究,积极探索多部门联动的环境污染危害健康风险评估制度,大连市局开展了内分泌干扰物、人居环境与癌症发病诱因等研究项目,为防治污染、保护人体健康提供了技术支持。

部党组对科技工作高度重视,在部机关“三定”实施方案中加强了科技司机构、职能和编制,在科技司原有职能的基础上,增加了应对气候变化综合协调、新型环境问题风险评估等职能,明确了循环经济、清洁生产归口管理职责等,增加了一个处,4名行政编制,有力地保障了科技兴环保战略的实施。

总的来看,去年环保科技工作取得的成绩是令人骄傲和自豪的。这是各级环保部门领导高度重视、广大环境科技工作者团结进取、努力奋斗的结果。当然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当前环保科技工作还处于爬坡阶段,环境科研经费、基础条件、人才队伍等还比较薄弱,还存在许多困难和不适应环保事业发展的问题。我们一定要谦虚谨慎、戒骄戒躁,在探索环保新道路的征程上,解放思想,锐意创新,站在新的起点上,争取更加优异的成绩。

二、2009年主要任务

2009年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年,也是实现“*”环保目标和任务的关键一年。环保科技工作的总体思路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实施科技兴环保战略,全面落实全国环保工作会议部署和要求,夯实工作基础,科学谋划思路,增强创新能力,为探索环保新道路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重点抓好以下六个方面的工作:

(一)未雨绸缪,科学谋划“*”科技发展思路

“*”已过大半,今年是实现环保科技规划目标的关键之年、攻坚之年。我们既要客观评估规划执行情况,又要及早谋划“*”工作思路。评估规划执行情况要实事求是,体现科技特色,分析总结规划实施的成功经验和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后两年加快规划实施的针对性措施。一是要全面总结分析科技规划确定的10个优先领域、33个重点主题和60亿投入的落实情况、科技成果的产出情况以及对环境管理的支撑情况等。二是要全面评估环保标准规划所确定体系的科学性、适用性和完整性,认真总结近年来出现的流域特别排放限值、标准族等经验做法。三是要充分肯定环境技术管理体系建设规划的首创精神,侧重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的做法,研究规划的阶段目标和保障措施的落实情况。

在科学评估的基础上,要充分运用环保科技战略研究取得的初步成果,动员各方力量,以更加宽广的视野,积极研究环境保护新道路涉及的重大科技问题,积极探索科技含量高、资金投入少、环境效益好的治理模式,丰富拓宽“*”环保科技规划思路和领域。要按照“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指导方针,围绕国家和地方主要环境目标,找准阻碍国家和地方环保事业发展的重大问题,从中提炼出更加广泛的重大科技需求和更有针对性的研究主题,提高规划的前瞻性、针对性、可操作性。“*”科技工作思路和科技发展规划对编制国家环保规划具有重要支撑和导向作用,希望全国环境科技工作者继续发扬抗震救灾和中国环保精神,像举国办奥运一样,共同把这项事关环保事业发展全局的大事办好。

(二)健全体系,进一步提高污染减排的科技含量

2009年是完成“*”减排任务的冲刺年。要全面落实国务院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组织科研力量进行攻关,不断提高污染减排的科技含量。要针对目前实现污染减排目标的严峻形势,面向污染源头控制、总量削减、达标排放和改善生态环境等环节的科技需求,逐步建立比较完备的污染减排环保科技支撑体系。要全面开展污染物分析方法标准制修订工作,重点开展污染减排“三大体系”建设急需的污染源监测监控、信息交换传输、监测仪器设备、环境标准样品、监测数据质量控制等标准和技术规范的制订工作。特别要适应开展氮氧化物排放削减和控制的需要,尽快制订氮氧化物排放标准,出台氮氧化物污染防治技术政策。要开展污染防治技术调查评估,筛选重大节能减排技术,重点开发钢铁、石化、有色、建材等高污染行业的污染物削减技术,攻克一批技术难题,为实现污染减排目标提供技术支持。

(三)力争突破,全面提高水污染防治的科技支撑

水专项的成败关系到我国水污染防治能否实现重大突破。要按照让江河湖海休养生息的战略要求,围绕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和饮用水源地保护规划确定的任务和目标,根据国务院批复的水专项实施方案的总体部署,加强领导,狠抓落实,确保水专项开好头、起好步、布好局,力争拿出突破性技术成果。要通过实施水专项,搞清水污染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基本阐明我国区域性、流域性重大水环境问题形成的机理和机制,以解决关键技术为核心,攻克一批具有全局性、带动性的饮用水安全保障技术、水污染治理关键共性技术,并通过开展区域、流域水污染治理技术集成与示范,全面推进水污染防治工作。

当前,专项组织实施处于非常关键的开局起步阶段,今年将有11个项目、118个课题启动实施。各地环保部门要发挥牵头作用,加大组织实施工作力度,采取切实措施,为顺利推进专项实施工作提供有力保障。要按照国务院统一要求,加强组织领导,落实机构人员、保障条件和配套资金,切实把重大项目组织好、实施好。

(四)完善标准,提高重点行业企业污染防治技术水平

今年要在完善标准体系上下功夫,在强化技术引导中见成效。要全面评估现行的环境质量标准及其实施体系,完善水和大气环境质量标准,更新土壤环境质量标准。要按照科学、合理、先进、全面的总体要求建设新的污染物排放监控标准体系,加强相关标准之间的协调、联动、配合,重点制修订钢铁、有色、化工等行业排放标准、最佳可行技术导则和污染防治技术政策,提高排放控制技术水平。要针对环境敏感流域区域制定特别排放限值,特别是要尽快启动三峡库区化工行业排放标准编制工作。监测管理职能调整后,标准工作更要加大监测标准、规范的组织制修订力度,一如既往地为监测管理提供技术支持。

要继续筛选先进污染防治技术示范名录和鼓励发展的环境保护技术目录,12-15项重点行业工程技术规范。加大新技术新工艺推广示范力度,开展污染治理市场化试点,引导企业开展自主创新,提高污染治理水平。要继续扩大绿色采购产品种类,更新绿色采购清单。要积极推进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对传统产业实行生态化技术改造,从生产源头和全过程减轻环境污染,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鼓励环保科研院所、企业、各类高校和环境科学学会、环保产业协会等,广泛开展环境科技成果推广活动。继续落实环境保护重点实验室和工程中心建设规划,通过各种途径建设一批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环保科普基地,研发推广环保产品和治理技术,创造更加富有成效的产学研技术创新体系,不断提高污染防治技术的整体水平。

(五)开展调查,为解决影响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提供支持

要按照理清思路、科学决策、把握重点、夯实基础、加强宣传的总体思路推进环境与健康各项工作向前发展。一是按照《国家环境与健康行动计划》的总体部署,充分提炼和运用环境健康战略研究的成果,编制环保系统未来十年环境健康发展规划。二是以大气环境与健康为内容开展环境与健康宣传周活动,会同卫生部办好第四届国家环境与健康论坛,广泛开展理论和技术交流,提高社会各届环境健康意识,争取更加广泛的理解与支持,扩大环保部门开展环境健康工作的社会影响。三是继续加强环境健康基础工作,组建环保部门环境与健康专家委员会,开展重点地区环境污染与健康损害状况调查,继续完善污染物环境健康风险名录。

这里我要特别强调,淮河流域环境健康调查要进一步加快工作进度,全面完成流域环境污染状况调查,完善环境与健康综合监测体系,争取早日向国务院提出结论报告。国务院领导非常重视这项工作,下了很大的决心,投入了巨大财力,如果搞不好,不仅时间耽误了,财力损失了,更重要的是关系到环保部门的形象,影响到环境健康工作的长远发展,出不了成果,我们将愧对国家与人民!希望沿淮四省的同志们和项目牵头单位的同志们一定要树立强烈的危机意识,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振奋精神,努力工作,向党和人民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

(六)立足环保,增强应对气候变化的工作能力

参与应对气候变化是环保部门的一项主要职责。根据国家气候变化领导小组的工作分工,环保部门主要负责有利于应对气候变化的环保工作。去年,部里对这项工作进行了职能调整,明确由科技司归口负责。这项工作的基础很薄弱,比如哪些是有利于应对气候变化的环保工作,环保部门参与应对气候变化的抓手是什么等问题,都需要大家认真思考和研究。要尽快成立部应对气候变化领导小组和专家委员会,制定并颁布关于加强应对气候变化工作的指导意见和落实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的行动计划,明确环境保护部应对气候变化工作的方向和重点。今年要按照部党组提出的“夯实基础、立足环保、做大做强”的总体部署,理顺工作机制,整合内部资源,强化归口管理部门统筹协调职责,积极参与气候变化对外谈判,参与审核清洁发展机制(CDM)项目,开展气候变化基础研究。地方各级环保部门对此一定要高度重视,有充分的思想准备,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形成上下合力,初步打开工作局面。

三、提几点要求

(一)抓住机遇,进一步加强环保科技机构队伍建设

今年是地方机构改革年。各级地方环保部门要进一步加强对环保科技工作的领导,在机构改革中,要把科技兴环保战略落实到加强科技、标准、技术等管理职能上,落实到加强科技机构队伍建设上,以适应日益繁重的科技管理任务的需要。

从根本意义上讲,经济靠科技,科技靠创新,创新靠人才。人才特别是杰出人才是最宝贵、最重要的战略资源。要通过环保人才培养规划,建立有利于激励自主创新的科研人才评价和科研成果奖励制度。要重视发现和培养一流科学家和学科带头人,环保系统要多出院士级领军人才。要大力培养青年科技人才,打破论资排辈的陈规陋习,鼓励年轻人勇于探索、勇于创新、勇于超越,让更多优秀青年科技人才脱颖而出。要进一步扩大环保科技奖评选范围,对更多的优秀科技成果实行奖励,调动广大科研人员的积极性。

(二)深化改革,提高环保科研院所综合竞争能力

目前环境科研院所整体能力相对较弱,相当一部分院所力量较弱,高水平的研究成果较少,科技创新能力差,还不能完全适应所面临的形势和任务的要求。仍然有一部分环境科研机构的工作游离于环境管理和污染治理之外,主要精力搞环评创收,而不是搞科学研究,有的甚至出现了违法腐败的问题。有一定面向市场能力的研究院所“小富即安”的思想比较浓厚,项目层次和科研水平上不去。这些问题,已经成为环境科研院所做大做强的阻碍,必须引起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并通过深化改革逐步解决。

环境科学研究是社会公益性研究,环境科研机构总体上讲是非营利性科研机构。今后环保科研院所科技体制改革要按照国家的有关要求进一步狠抓落实,加快进度。部直属、省及力量较强的重点城市科研院所,要通过重组、改造、整合,在调整结构、分流人员的基础上,按非营利性机构运行和管理。以环境技术开发和工程为主的应用型环境科研机构,包括部分省级和重点城市环境科研院所要转制为科技型企业。地市级环境科研机构除少数科研力量较强外,多数以环境评价、测试服务、科技咨询等为主的院所,包括确定为非营利性科研机构中从事环境科技咨询业务的部分,原则上要转制为企业性质的环保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站所合一”的地市级环境科研机构应以监测业务为主。能否作为非营利科研机构取决于自身特点和当地环保工作需求。要通过改革,优化调整资源整合,使科研院所真正以科研为中心开展相关工作,切实做大做强,提高综合竞争能力。

(三)加大投入,夯实环境科技创新能力基础

科技投资是战略性投资,要舍得在科技上花钱。近年来,财政部、科技部在环境科技、标准等方面给予我部大力支持。各级环保部门也要紧紧抓住拉内需、保增长带来的发展机遇,千方百计筹措资金,加大对环保科技的投入,增强环保科研院所的基础能力。要鼓励和引导企业加大环保技术和产品的研发投入,增强保护知识产权意识,维护市场公平竞争,保护企业自主研发的积极性。

要加强同科技、发展改革等部门的沟通和对接,争取建设国家实验室、重点实验室和野外观测台站等大型科技基础项目,为科学研究、技术创新和野外实验提供物质基础。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环保部门要抓好1-2个为环境管理服务的公益性科研单位建设,建立省级环境科研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中心。

(四)解放思想,不断开创环保科技工作新局面

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过程中,我们对环保科技工作进行了认真剖析总结,总体来看,广大环境科技工作者勇于开拓、思想解放,主流是好的。但是也有些地方,个别同志不愿当马前卒,而甘为马后炮;有的满足靠政策吃饭,不愿意搞科研,不想出成果;有的同志工作没激情,思路窄、办法少,习惯于“文件套文件”,不敢突破“惯例”,不敢超越“本本”。这些问题不同程度地影响了环保科技事业的快速发展。

解放思想的精髓,就是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使思想和实际相结合,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创造性地工作。我们取得的成绩全靠解放思想。在今后的工作中要取得新成绩,还是要靠解放思想。各级环境科技工作者一定要勤学习、善思考、勇实践、敢创新,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突破狭隘意识,树立世界眼光,加强战略思维,准确判断形势,清醒面对挑战,敏锐抓住机遇,把解放思想贯穿到各项事业尤其是重点工作中去,把它作为推动环保科技发展的动力源泉,作为破解环境难题的强大武器,以思想的大解放促进环保科技事业的大发展。

健全环境治理体系篇5

一、问题的提出

2004年《世界卫生报告》所涉及的100余种疾病和病理组中,因环境因素导致的有80余种,超过83%。这一比例显然比10余年前更高。世界范围内的环境污染导致了近1/4的非自然死亡案例。其中14周岁以下儿童的死亡率高达36%,而一半以上的环境疾病负担由发展中国家承受。中国因环境污染引发各类疾病近些年呈现快速上升趋势。权威科研报告披露,环境污染因素在中国居民疾病负担中的比重是21%,比美国高8个百分点。环境污染、生态破坏不仅造成财产、健康的显见损害,而且向着遗传性、基因型植入转变,这将可能导致人体的非正常变异。生态破坏由点源向面源立体扩散,给经济社会带来不可估量的危害。环境污染所引发的健康风险已经成为一个世界性话题,对社会公众健康危害巨大。为遏制环境对健康损害的蔓延势头,贯彻环境与健康行动计划,环境保护部于2011年下半年印发了《国家环境保护“十二五”环境与健康工作规划》。

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在于发展过程中一直没有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是指人与自然界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形成的互相依赖、互相制约、互相联系的多维度多样性的共存、共生、共融的关系系统。设若人类仅是自然界一个偶然性的非意识存在、在自然史的发展长河中无能动感知能力的“意外”,那么“环境问题”就是无意义的概念。环境史学的出现和发展对人的角色做了最好的诠释。在一个由联系、交合与看似无序的空间中,人类并非脱离于自然的“神”,而是和其他生物一样,在各方面深深扎根于自然环境。在与包括人类本身的全部自然因素的交融妥协互动中,共同推动各种关系的协调和多赢,沿着自然设定的“量度”发展自身并促进周围因素的和谐共进。随着资源能源的不断消耗、人口的持续增加、经济社会“不可控的进步”,环境问题日趋严重,中国正在承受着“环境恐慌”和致命威胁,环保压力非同寻常。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这一问题将会长期存在,并越来越明显地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本质关系,树立生态和谐文明理念,跳出“发展—污染—治理”旧路,构筑环境友好、生态文明发展空间的社会需求与日俱增。

二、共存共荣:人与自然的和谐本质与共生规律

人与自然二者是共存共生的。从人的需求视角理解“环境问题”有助于修复二者已经弱化或分离的传统联系。人一直试图以生产合成化学物、提升新技术达到探究未知领域进而控制自然世界的目标,这种努力的效果总是在遭遇未曾预料到的危险以及反噬中大打折扣。人不能摆脱与自然的共生规律: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只能在自然界规定的范围和领域内活动。在自然界中,人的行为有一定的限度。人从来不是孤立的个体,而是存在于本我和自我共存的网络中,人的身体是由DNA基因+细菌+水+病毒构成的有机合成综合体,内在外在任何一个方面的细小的改变,都可能带来整体的根本性变异。人类的一举一动,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这个网络世界的运行和结果,而社会整体之外的所有生命和无生命物质的运动,同样在改变着整体的结构,导致与静止原在的不同结局。设人的需求是必然,则对某种资源的需要亦为必须,但对有用性的发现却是偶然的现象;当把某种称为“资源”的物质从大自然中分离出来进行区别对待时,其与其他物质共同的交互关系未被隔断,改变结果的运动就此开始产生。人作为自然界的一部分,与其他要素共同作用。环境历史论的中心观点认为:自然界并非仅为人类提供需用的客体,其自身有着进化发展的内在需要和动力。事实上,如果没有病痛、过早的死亡、对人们所拥有的物质的零腐蚀,不带来任何人的不适、社会关系的紧张,则仅为满足自身、完全忽略自然的客观需求亦无不妥。RichardWhite对建造铁路利用资源的研究中,就人为作用进行了如下说明:不能以既定的自有经验和知识来看待并理解世界的发展历史。人类从未成为自在世界运动发展的中心,作为一份子,而一直处在各种物质、生命的无序、纠葛、妥协不息止的活动中,人的行为只是在一定的程度上影响着这种活动的进程和结果,但不能改变它。

把自身看做是领导者、控制家的“伟大”思想只是心灵虚空者的安慰剂。必需正视与自然全要素的共存关系规律:人不是自然界的中心,而是同其他物种互相作用、交融共进的。无序、过分的索取会招致自然界的报复。从原始的农耕火种时起,当森林被砍伐,树木被烧成灰烬,人类就开始了恶化自然环境的过程。自然环境有一定的自我修复能力,工业时代以后,环境问题越来越凸显。人们逐渐发现一些化学重金属物质会在生物尤其是在动物身体中富集,通过食物链最终进入高等生物体内,严重影响人体的健康。饮食导入的环境健康问题只是一部分,因呼吸、视听、接触等影响人体健康也很明显。人不得不直面破坏生态的自然报复规律:人的行动的“越位”,导致自然发展的无序,招致“非意识报复”。在自然界的环境网络下,系统整体的优化才是安全的。假如人与环境不在一个大的系统中,相互不影响,那么人们可以按照自己的意志随意作为而无需担心自身行为对身体的影响。事实是,人类身体和人类社会一样,是一个生态系统,在这个系统中各种物质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人类作为自然界的一部分,不断与周围环境进行着物质和能量交换。人类时刻处在一定的环境下将各种物质加以转化。工业社会发展至今人们更多的是将制造出来的化学物遗忘在环境中。在解决环境问题时,必要念及与自然的系统规律:在生态自然立体的环境网络下,只能考虑人与其他物种、与自然“达成”整体的优化解决方案。

三、制约环境健康法制建设的核心要素

制约环境健康法制建设、实现环境法治的要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为重要的方面,在于对人与自然的共生性认识不足、欠缺基础性调查研究、没有有效的公众参与以及现有法律制度的操作性不强、执行度不够。

(一)对环境健康的针对性调查研究缺失关于环境问题及其对健康影响的相关数据记录过少,总体状况不清、具体情况不明,社会难以形成正确认知、公众危机意识和参与能力不足,致使环境健康问题难以解决。由于缺少全国性基础调查,目前环境健康状况在地区指导性、层面范围、广度深度方面无法展开调查,不能把握具体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情况。对于变化发展中的生态环境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没有足够的针对性研究,故难有科学合理的法律规制。缺乏对复杂污染物反应的了解和研究,不能真正实现对污染物的控制。国家2005年启动环境健康损害标准建设后项目进展缓慢,至今没有明确的判定标准,这极大地影响了环境法律的制定和环境健康方面工作的正常开展,拖后中国环境治理的步伐。

(二)对污染物、污染行为监测不当目前在空气、水、土壤等各个方面对主要污染物已经开展了监测,但没有建立起一定的监测体系,导致不能根据监测过程和结果开展环境健康法制的建设工作。第一,风险监管政策制定的数据老化、粗略,与当下因环境问题导致的健康影响不能紧密联系;第二,风险监测机制分离人体同处环境的关系。“启蒙运动激发出的思想,认为身体和环境一直以来就是两个孤立的现实……通过假定身体与环境之间存在类别差异,立法机构可以颁发一个‘污染排放许可证’在污染物‘未达到足以使环境毒素危害人体健康的门槛限度’的情况下,给予公众弄脏环境的权利”。这段话可以看成是人在重视与自然的固有关系下系统考虑环境问题而实现监控影响环境物质的申明,因为对污染的监测就是以这种系统生态观为前提的。

(三)公众参与力度不够公民环境状况知情权未得到有效保障。环保部门、卫生部门未能实现信息对外公开;网络功能未得到充分利用,政府门户网站、互联网、电信等平台未实现国家环境与健康监测数据库资源的即时共享,环境内外部信息沟通不畅;未建立同国际标准网络的接轨机制,影响社会对环境技术的快速移植和吸收。在基层仅用传统的贴标语、开大会的形式宣传政策,未明确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维护自身健康的方式和途径,公众参与的形式“有热量无动力”。考虑到公众参与在环境与健康规制方面的重要性以及以往法律法规有关规定不够具体,2015年7月13日,环境保护部了《环境保护公众参与办法》,为公众参与环境健康法制建设开辟了途径。

(四)法律执行力度过弱目前存在许多法律条款过于笼统,没有细化规定,有些规定权责不清、职责不明,类似“有关部门负责如何”的说辞和法律规定频出,但因职责未落实到具体单位和个人,助长了环境管理机构争功抢利和推诿责任的现象,法律法规的实施效果欠佳。这里的“执行力度”包括3个方面:第一,法律规定的可操作性不强。笼统、权责不明、落实困难,无法给权利人、义务人、监管人以有效的指引,法律有关环境健康的零星规定因缺乏确定性指引,不能形成法律执行中具体的权利义务关系。第二,对法律的执行力度不够。实践中的复杂情况使得正确执行法律产生难度,权利义务空间模糊,很多地方有法不依、有法难依。第三,欠缺激励性机制。法律应该给环保市场产业的开发发展提供空间、给政企合作和多方互动铺设道路、对生态建设努力加以补偿激励。

(五)单向性“过度博弈”,使法律制定欠缺前瞻思维自然界生物链低端的大部分行为,都是在需求———获取———满足的状态下完成,很少考虑“获取”过程的手段因素,即不断“需要———得到”的单向线型循环。个人理性要求在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博弈中,努力求得自身利益的最大化;社会理性要求在社会与生态环境中,充分利用开发自然资源为我所用,索求越多,越能彰显胜利。在人与自然的双边关系中,作为“理性人”会选择不顾及生态环境、最大限度最快速度满足自我的路径。这种长期的不合作态势反映在法律制度的建设上,就一切以能够促进经济的发展和GDP的增长为目标,这看似最为理性的选择,在结果中却造成了集体的非理性。与自然的过度博弈,使双方都采取“不合作”的策略(自然界本身不能自主选择,以对方的选择为选择,且其他生命体尚有自我满足需求的条件反射),事实上博弈基础理论却表明:双方如果采取合作,则能够实现共同利益最大化的“帕累托最优”。

四、科学构筑和谐环境健康法制体系

环境健康法制就是以防治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以及人体健康维护及救济为主要手段、从人与自然关系的角度着眼于环境友好状态下生命健康的保持而全方位构建的环境与健康法律制度。中国环境健康主题的法制研究整体上还处在起步阶段。《国家环境与健康行动计划(2007—2015)》2007年开始实施,虽取得不少的成绩,但还有更长的路要走。应摆正对人与自然共生共存关系的认识,从二者的系统联系规律、整体性、互动共荣规律、局部改变决定论以及生态要素共生规律上,全方位实现环境健康法治目标。

(一)科学分析,建设数据库研究分析考核系统污染物是直接影响人体健康的因素,应在其排放和控制方面,建立从中央到地方、上级与下级间的问责机制,细化考核标准,切实将数据库建设和考核制度落实到位。可以借鉴国际上先进最新的研究分析成果,对主要污染物与健康关联系数进行分析,对目标物质进行污染预防与控制,并分地区建立各类污染因素在本区的疾病致因频度与影响深度数据库。参照当前工业生产技术层次和污染物处理工艺水平,深度研究分析排放的有害物质种类、数量。应当做到污染物与人体健康影响因子数据库建设专业化。

(二)考察环境弱项对比,完善生态预警机制在收集数据并科学分析的基础上,将对环境影响较大的行业(重污染聚集地区)、重点污染地区、重点污染物广泛而有重点的展开调查,开展对典型疾病的健康救治和重大污染地区的环境治理。调查必须涵盖历史工业背景、环境污染和人群健康因果分析、重点特征污染物的确定等。从医学、生物学角度考察环境各类污染物对于身体健康和遗传问题的交互作用,建立污染物健康负值指标,制定法律规则,有效预防环境污染严重损害健康事件的发生,同时对复合型污染效应进行分析,获得人体在符合污染情况下的身体健康状况对比数据,为预警机制的建立提供有效参考。

(三)构建全方位全过程污染检测控制系统及标准借鉴国外经验,评价主要污染物控制水平及公众健康指标、完善检测体系非常重要。区分轻重污染地区,区别不同监测措施水平,预防与治理同步,做到缓急有序。在现有监测标准及体系的基础上,尚有以下监测标准与人们日常生产生活密切相关:(1)建立国家水安全健康监测网络,分别设立饮用水、灌溉用水、一般生活用水、生产用水的指标;工业排水、生活排污水质净化指标;水质安全与疾病关系监测指标等,分级分类管理控制。(2)制定大气污染监测指标。超量排放高于健康标准的,制定有关空气与健康监测计划,专人负责、网络立体化运营。(3)土壤健康监测,将生产区域土壤环境监测与生活区健康土壤状况分别设点监测,取样定期检查。可以再细分为水源区、农业区、工厂区、居民区等,建立全方位土壤污染监测网络,通过检测形成实时数据汇总,全过程了解土壤污染状况。(4)气象监测。不断拓宽气象监测站的覆盖范围,包括气象、大气污染物(粉尘类和辐射类等)状况,对极端气候和天气进行重点观察和记录。(5)生物污染控制,主要关注实验室、养殖场、医院、食品厂及公共场所等的生物生态,必须设立重点监控点,防止生物污染及预防危害扩散。完善风险评估方法,确定“生态红线”预警机制,根据环境污染情况、机制工作效能,结合医学上污染物危害身体健康的标准,科学确立预警红线的范围等级,逐步实现对环境与健康风险全方位全过程的控制。将监测过程及预警事件实时,做到早预报、早预防。

(四)细化环境健康危害判断基准细化环境技术标准,可以给法制建设提供数据支持,促进法律法规的科学制定和实施,从而完善环境和健康相关法律。在环境影响评价标准指标中,将环境对健康的影响评价作为基础评价标准,将促进健康危害的预防和控制工作。食品安全、饮用水污染、雾霾问题等关系日常民生,亟需法律规治。

(五)普及全民环境健康知识,构建公害公知公众参与平台区分不同人群,加强环境健康知识普及,寻求公众及各类社会团体的配合及支持,逐步提高公众的自觉意识,营造全民关注公害防治、关心环境健康的良好氛围。分级分类建设国家环境健康的实时监控数据平台,发挥数据收集、事件公知、信息普及、全社会互动的作用。根据平台数据信息,利用当代软件及互联网技术,建立起环境与健康监测数据库,并与国际环境与健康监测数据库代码接轨。逐步升级、不断完善细化数据库,有效利用国际环境与健康大数据库信息制定有公众全程参与的具操作性的环境改善及救治方案。

(六)发展环境健康管理新思路环境健康问题无国界,应学习国外先进环境管理经验,增强环境治理和环境健康方面的全方位管控力度。第一,科技管理上,根据环境健康工作的科技需求,集中不同部门的科技优势,配合协作,加大管理的协调性。二,系统管理方面,根据工作经验积累及研究能力优势,合理安排课题项目,建立立体全覆盖的监测体系,通过深层次的合作交流,完善对环境健康预防预警系统的优化管理。三,法律管理思路。系统整理目前有关环境健康方面的法律法规,起草统一的环境健康危害防治法律。四,宣传教育管理方面,通过公众参与信息平台,加强政务公开和信息透明度,充分发挥居委会等基层组织的能动作用,让健康宣传成为知识学习班、行动促进会。此外,环境健康工作涉及面广,让实践与研究发展出更加有建设性的管理思路,促进改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本质联系。

健全环境治理体系篇6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以保护和促进未成年人身心健康为目标,按照省、市工商局的统一部署,坚持各司其职,依法管理,密切配合,疏堵结合,标本兼治,齐抓共管,综合治理的原则,深入开展“净化社会文化环境,大力整治不良广告”专项行动,大力清理整顿各类媒体的不良广告,坚决遏制低俗之风的传播,为广大人民群众尤其是青少年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和氛围。

二、工作重点

把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环境作为重点,依法查处各类损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不良广告,工作重点放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关系到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药品、医疗、保健食品广告;

(二)违法违规的性病治疗和性药品广告以及性保健品和性用品广告;

(三)不适合未成年人的成人语言广告;

(四)创意、画面、内容低俗或容易给未成年人造成知识误导的广告;

(五)有悖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其他损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不良广告。

三、实施步骤

专项整治行动从现在开始到6月底结束,共分三个阶段进行:

(一)动员自查阶段(从现在起至4月30日):各所结合本辖区实际,成立领导组织,制定整治行动方案,明确职责分工,畅通运作体系,宣传活动意义,营造良好的治理氛围,确保工作落到实处。各新闻媒体单位及各网站、手机媒体单位要对正在和拟的广告进行全面清查,凡是不符合要求的立即停止刊播。

(二)集中治理阶段(5月3日至6月20日):各单位要集中力量,突出重点,加大力度,多措并举,全面展开治理整顿工作,依法查处各类损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不良广告,全力净化荧屏、声频、版面、网页,为未成年人成长创造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

(三)检查验收阶段(6月21日至6月30日):各单位要认真总结经验,切实查找不足,不断健全完善广告监管长效机制,努力巩固专项治理成果,全面提高广告质量,迎接上级部门对我区广告整治情况的联合检查验收。

四、工作措施

广告是否真实、合法,是否符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不但直接关系到媒体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更重要的是关系到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否后继有人的大问题,各级要采取措施,不断把整治行动引向深入。

(一)加强领导,切实抓好落实。为确保工作的顺利进行,分局成立了以局长任组长,副局长任副组长的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商广科。各所要结合本辖区实际,把这项工作列入重要的议事日程,加强组织领导,制定活动方案,做好整治行动的动员部署,切实抓好各项工作的落实。

(二)明确分工,进一步强化责任。要全面加强对媒体广告情况的监测,依法查处各类不良广告;督促媒体单位严把广告刊播关,建立严格的广告刊播制度,并认真监督实施;各媒体单位要严格自律,切实履行广告审查义务,力求从源头上堵住不良广告流通渠道;督促网络、移动通讯经营单位,落实网络、手机广告管理规定,及时屏蔽或删除网络、手机上的低俗不良广告;严肃查处未经审批擅自或擅自篡改审批内容的各类性病治疗和性药品、性保健品广告,对于违法情节严重的医疗机构、药品生产经营单位要停止其广告资格。

(三)强化调度,加强情况通报。要加强对重点地区、重点媒体、重点广告主、重点类别广告的检查和监测,严把媒体广告这一关键环节。分局将适时组织对全区的印刷品单位、广播电台、电视台、网站、手机广告情况检查调度和跟踪暗访。各单位要结合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开拓思路,创新措施,在检查的基础上,注意总结正反两方面的典型,及时向社会曝光典型案例,要开展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视察和不良广告点评等活动,不断总结经验,推动工作向纵深开展。

(四)协同作战,严格实行责任追究。不良广告的整治单靠一个部门是很难完成任务的,要积极会同药监、广播电视局、新闻出版等有关部门,加强合作,协同作战。按照“谁谁负责”的原则,对不良广告问题严重的媒体单位,要积极向党委宣传部、纠风办、监察局以及主管部门汇报,建议严肃追究有关领导和直接责任人的责任,对有令不行、屡禁不止的单位,要直接追究主要负责人的责任。

五、工作要求

“净化社会文化环境,大力整治不良广告”专项行动时间紧,任务重,标准高,要求严,各单位一定要按照《方案》的要求抓紧抓实抓出成效,通过整治切实遏制不利于未成年健康成长的有害信息的传播,使媒体广告质量得到根本好转,让人民群众看到整治成效。

(一)统一思想,进一步增强紧迫感、责任感。要从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充分认识整治行动的重要意义、长期性和复杂性,切实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增强整治不良广告的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注重实效,不走过场,扎实做好专项整治工作。

(二)相互配合,健全和完善长效监管机制。要根据职责分工,明确工作目标、重点、步骤,既要各负其责,各尽其职,又要相互配合,齐抓共管。要健全和完善长效监管机制,继续坚持联席会议制度、广告监测制度、违法广告公告制度、信用监管制度、广告主体市场退出制度、违法广告的责任追究制度,使整治工作逐步走向制度化、规范化的道路。

(三)加大力度,依法查处典型不良广告。要以整治行动为契机,把日常监管与专项整治有机结合起来,突出重点,不断加大执法力度。要通过查处一批大要案、撤销一批违法广告批准文号、曝光一批典型案例、封杀一批性质严重的违法广告、停发一批广告经营单位一段时间的某类别广告、核销一批广告经营单位经营资格“六个一批”的治理措施,认真执行案件查办落实情况报告制度,提高查办效率,对监测发现、上级交办、部门转办、群众举报的广告案件,要落实责任,及时查办,按时限要求报告查办落实的情况。

(四)加强宣传,努力营造良好整治氛围。要围绕做好这次专项整治工作,通过开辟专栏、设立宣传站等活动,加强广告监管的法律、法规、政策的宣传;要积极引导媒体严格审查制度,切实强化自律;要疏通投诉举报渠道,积极接受社会监督;要及时违法广告提示,提高未成年人自我保护意识,通过宣传使社会各界和广大群众充分了解净化广告环境的重要性,整治工作的动向,在全社会形成政府组织、部门配合、群众共同参与的强大声势。

健全环境治理体系篇7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关于爱国卫生运动、疫情防控、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指示、批示精神,按照省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部署,以全市“爱国卫生季”活动开展为契机,坚持“专项攻坚与统筹兼顾、补短强弱与巩固提升、集中整治与建章立制、群众参与与群众受益相结合”原则,深化“村庄清洁、垃圾治理、污水治理、厕所革命”专项行动,聚焦十项重点任务,开展百日集中攻坚,整体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水平,加快补齐农村全面小康短板,为全镇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二、总体思路

为实现我镇农村人居环境整体提升,特制定“12323”总体工作思路。围绕“人居环境大提升,干干净净迎小康”一个目标,开展“拆违治乱专项行动和通道三化”两个专项行动,突出“污水改造、户厕改造、垃圾收运”三个重点,完善“改善人居环境长期管护、户厕服务后期管护”两项机制,实现“村容村貌、卫生习惯、治理水平”三大提升。

三、实施重点

(一)开展两个专项行动

1、大力开展拆违治乱专项行动

围绕《镇关于开展“治六乱”和“两拆”专项行动工作的通知》、《镇“一拆三清一改”工作实施方案》有关要求,我镇重点对镇区、沿线乱搭乱建、违章建筑依法依规进行拆除。

2、大力开展通道“三化”专项行动

围绕“七清、四化、两整、一绿”目标,村辖区内道路进行整治。

(二)突出三个重点

1、污水处理

依托全市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规划,开工建设上村、中村、、大南庄、河东、成庄等6个村的生活污水二级管网。截止2020年底,所有行政村实现沟渠池塘无漂浮垃圾、无污水横流、无水体异味、无颜色异常。(责任人:马剑锋、平、刘志国、王青波、李健波、李瑞兵;责任单位:环保五中队、小城镇办、水管站、环卫站、各行政村)

2、户厕改造

2020年在已完成户厕改造3000座的基础上,完成户厕改造3400座,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90以上%;所有行政村开展卫生厕所试点示范;在上村、中村、、大南庄、河东、柳树底、朱家窑、刘村、成庄、史村河、万里、岳南、石伏头等13个村整村推进户厕改造。试点探索中村、瓮山等村户厕沼液与庭院经济发展相结合的资源化利用。(责任人:马剑锋、平、刘志国、王青波、李健波、李瑞兵;责任单位:环卫站、各行政村)

3、垃圾收运

基本建成农村生活垃圾收运体系,覆盖所有行政村。开工建设垃圾中转站,争取9月底投入运行,所有行政村无非正规垃圾堆放点,实现村庄干净整洁,鼓励进行垃圾源头分类,配备垃圾分类桶。(责任人:马剑锋、平、刘志国、王青波、李健波、李瑞兵;责任单位:环卫站、各行政村)

(三)完善两项机制

1、改善人居环境长效管护机制。

建立完善门前“三包制”、路长制、街长制和清洁家庭、卫生农户评比等各项制度,建立健全农村生活垃圾、污水处理、农村厕所、垃圾分类等公共基础设施运行维护长效机制。

2、户厕服务站后期管护机制。

各村建立村级户厕服务站,加强厕所粪污收集和处理的基础设施正常运行,建设完善户厕改造后期管护智能化平台。(责任人:马剑锋、宋伟;责任单位:环卫站、市场监督管理所、各行政村)

(四)实现三个提升

1、村容村貌提升

各村达到“清洁村庄”标准,把村庄清洁与农村垃圾污水治理、村庄绿化亮化、乡村文明建设有机结合,整体提升村容村貌。力争成庄、史村河、东山、塔里进入市级村庄清洁行动“百村”行列。(责任人:马剑锋、平、刘志国、王青波、李健波、李瑞兵;责任单位:环卫站、小城镇办、建设办、各行政村)

2、卫生习惯提升

深入推进本村健康科普宣传,体育健身活动,倡导卫生健康的生活方式,改变群众乱推乱放、乱扔乱倒、乱贴乱画等不良习惯。所有行政村都要建立健康知识宣传栏,印发健康宣传资料,普及传染病防治等健康知识,提高群众卫生健康意识;各行政村要对现有文化健身场所进行必要的维护,完善体育健身器材,定期组织群众开展多种形式的文化、健身活动;鼓励开展健康知识与技能“明白人”培养活动,倡导文明、卫生、健康的生活方式。(责任人:马剑锋、平、刘志国、王青波、李健波、李瑞兵;责任单位:卫生院、各行政村)

3、治理水平提升

坚持和加强党对农村工作的全面领导,完善农村人居环境长效管护机制,深化村民自治、推进乡村法治、提升乡村德治,乡村治理取得一定成效。各村要全面落实“四议两公开”,制定完善村规民约,组建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村民议事会、禁毒禁赌会、人民调解会,积极培育乡村道德新风;各村要按照“三零创建”标准完善健全村务公开民主协商、矛盾化解等机制,推进婚事新办、丧事简办、文明祭祝等移风易俗;鼓励在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力的同时,积极探索“三治融合”乡村治理的有效途径。(责任人:马剑锋、平、刘志国、王青波、李健波、李瑞兵;责任单位:党办、行政办、综治办、各行政村)

四、工作步骤

(一)宣传发动,安排部署

5月30日-6月5日,广泛宣传发动,完成工作部署,活动全面启动。

(二)集中攻坚,推动落实

6月6日-7月15日,对照活动方案内容,镇村两级联动,全力推进活动开展,全面完成攻坚任务。

(三)巩固提升,进位升级

7月16日-7月31日,对所有村进行督查检查,未达标的村迅速查缺补漏、整改达标,已达标的村继续打磨,形成亮点,建成人居环境整治样板村。

(四)总结宣传,评比表彰

8月份,系统梳理活动情况,完成村庄清行动先进村评选,兑现激励奖补政策,总结宣传成效经验。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明确责任

成立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领导组,党委书记、镇长为双组长,副书记为常务副组长,其他班子成员为副组长,各村、各相关单位为成员。各村、各单位按照职责分工抓好具体工作任务落实。各村是活动开展的关键环节、落实主体,充分发挥村党支部书记“施工总队长”作用,广泛调动农民群众参与积极性,压实责任,合力推进开展,确保取得实效。

(二)标准引领,机制保障

各村、各单位要结合活动内容,发挥自身优势,明确工作目标、细化时限进度、明确工作标准,要结合工作任务,配强力量、落实专人,搞好工作沟通协调、抓好工作推动指导,形成配合高效、联系紧密的工作机制,保障活动有序开展。

(三)严督实导,注重实效

一是按月调度通报,镇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领导组定期听取工作汇报,掌握活动动态,研究解决问题,调度工作开展;按月通报活动开展情况,强化工作交流、信息共享,促进活动不断引深、取得实效。

二是开展常态督导,镇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领导组对活动开展情况进行不定期、常态化工作督导,对已经开展工作的查成效、对工作正在进行的督进度,传导压力、压实责任、跟踪督办、倒逼落实。

(四)广泛宣传,营造氛围

健全环境治理体系篇8

现任xxx环保局局长,他、省、市的政策、法规,注重规范管理,性的工作,了xxx环境保护工作的良性发展。2012年市环保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在刘保立局长下,综治委的支持下,“十六大”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及中共国务院《关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决定》,《xxx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责任书》的要求,全局,“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

一、学习,,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

二、强化服务意识,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一年来,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在刘保立局长的下,在新密市综治委的下,同齐心协力,文件和省、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会议精神,“预防为主”的方针,环保专项整治工作,基层基础建设,努力消除隐患。刘局长环保工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一年、二年、三年、四年”的口号,对原工作制度作了修改,健全了责任制,管理责任制,重大案事件查究制,一票否决权制等一系列制度,使环保工作规范管理。管理措施得力,对环保工作满意度较往年上升,今年全局信访案件100%,我市在环保工作上政策上的偏差而引起不稳定事件,了市委、市的好评,了全辖区环境保护工作的社会治安稳定。

三、基层组织建设,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体系x局长认识到防范措施是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关键,是社会秩序和社会稳定的基础工作,强化为企业服务意识,才能化解纠纷消除隐患,才能够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刘局长我市工业企业治安状况,新下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新思路。了12369环保投诉热线接纳问题,信访法制科问题,局班子过问问题,基层中队化解问题的网络体系,最大限度的环保纠纷的。刘局长多次基层、千方百计解决基层,当地所的环保工作难点、热点问题;矛盾纠纷排查调处例会,各中队长的汇报,和了稳定的矛盾纠纷,措施,妥善化解,把矛盾和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了矛盾纠纷激化。

四、持久基层安全文明创建活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把基层安全文明创建活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的内容,从的问题入手,为多办实事、办好事,抓好身体健康的环境案件的查处,安全文明创建的质量,的生存环境质量。对我市辖区内工业企业的管理,在原有的基础上,挖掘,自查自纠,了我市安定团结的政治。对辖区内企业的督查,企业污染治理,防止企业排污。推行环境危害隐患举报制度,设立了12369环保热线,对举报事件调查,。对已污染治理的企业,管理,在内部的考核,有偷排,勒令停产限期整改。四是将保护身心健康纳入安全文明创建的考核内容,加大了对“小沥青、小炼油”等严重危害身体健康的企业的取缔。五是宣传工作,发放宣传手册1000余份,来的环保意识。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在刘局长的下,已了党政,综治机构组织,各各负其责、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为建设小康社会的社会环境。

上一篇:城乡环卫一体化问题范文 下一篇:职业素质的提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