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效益

时间:2022-05-18 06:54:24

谈谈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效益

在信息化社会的今天,迅速地筛选和获取信息、准确地鉴别信息、创造性地加工和处理信息,将是所有社会成员应具备的、如同“读、写、算”一样重要的,终生有用的基础能力之一。加快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提高信息技术课程的效益,对实现教育信息化,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具有重要意义。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在当前新课标下信息技术课程不再是简单的软件操作指导,而更多地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技术创新意识。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获取最大的发展,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效率呢?下面谈谈自己的几点想法。

一、转变教育观念,领悟新课标精神

1.明确信息技术课程的任务。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基础学科,它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教育部教基[2000]35号文件《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

2.加强对课程整合的理解。我们应该利用信息技术对其他课程进行学习和探究的能力,积极开展信息技术与各类课程的整合,通过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进行整合,可以充分地利用现有资源,发挥设备的最大潜力,在有限的物质基础上,实施高质量和高效率的教育。

3.加强信息道德的培养。当今的社会各种信息层出不穷,既有大量的、丰富的学科知识、动人事迹等信息,也泛滥着一些不科学、伪科学、不健康的甚至有害的信息垃圾,因此在进行信息技术课程中,加强对学生使用信息技术的人文、伦理、道德和法制的教育,培养学生鉴别信息真伪的能力和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就显得非常重要。

二、培养和谐的教学环境

教学是在一定课堂进行的,课堂是师生之间信息的输出、传递、接收过程,是师生、生生之间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因素相互渗透的过程。正因为这样,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建立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关注和尊重学生,分析和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营造一个让学生有安全感的教学环境是提高教学有效性不可缺少的一方面。在教学中,教师要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帮助者、支持者,不歧视差生,及时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加以肯定和鼓励。在信息技术课堂上,由于学生的能力参差不齐,特长不一,可预先分组分工合作,比如在教学制定旅游线路的课程中,要求在一节课中完成选择路线、订票、订旅店,查找公交线路等任务,就需要多人分工协作,每人负责一项任务,最后汇总。在合作过程中,教师及时给予认识、鼓励,来强化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行为,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探索新型的教学方法:

1.形象教学法:由于孩子们正处于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尚未形成阶段,在教学中,往往会遇到一些容易混淆的概念、内容,我就尽量使用身边的事例来打比方,把教学内容形象化,使学生能够简单的理解其步骤、方法,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更快更好地掌握所学的知识。例如:在学习如何“复制、粘贴”时,学生容易把它的步骤混淆,前后顺序分不清,我就利用身边的资源来做例子:上课时,我让学生选定要复制的内容,先用复印机复印(即复制),再把复印的纸贴在需要的位置上。把复杂的步骤形象化,使学生对这一方法有了一个形象化的记忆,这样,可以提高学生对这一知识的整体感知,又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2.成果展示法: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地把学生的作品展示出来,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信心和兴趣。比如我在上画图时,发现学生的潜质较好,画画的想象力很丰富,于是我就鼓励学生发挥想象,画自己想画的东西。然后,再把他们的作品一一在投影中展示出来,并从不同的方面分别给予肯定和赞扬,给学生这样一个认识:我的画是最好的、最棒的!从而调动了学生画画的积极性。

3.游戏教学法:孩子爱玩游戏,那么就让学生通过玩游戏来激发他们想学的愿望。把计算机新课的学习寓于游戏之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学生浓厚的兴趣中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例如学习指法是非常枯燥的,如果教师一开始直接讲解手指的摆放要求和指法要点,学生不但学的很累,而且很不愿学,更加不能强迫其练习了。我在教学中就采取游戏引入的方法,先让学生玩《金山打字通》,比赛谁的成绩好或者与老师比赛。学生在“青蛙过河”等游戏的实践中发现,要取得好成绩就必须练习好指法。于是就有人提出如何能够打得又对又快。在这种情况下,老师再讲解指法练习,学生学得就很认真。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后,学生们再玩这个游戏时就感到轻松自如了。这样,既保持了学生学习计算机的热情,还可以促使学生自觉去学习计算机知识。

4. 灵活运用“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

信息技术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知识及技能的传授应以完成典型“任务”为主,确立了“任务驱动”的教学原则。这个原则突出了在“做”中“学”的思想。

现代教育引入了以计算机为主的信息技术教学手段,提出了以“多媒体”方式组织教学信息,以“任务驱动”组织教学过程的思想。“任务驱动”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建构主义教学设计原则强调:学生的学习活动必须与大的任务或问题相结合。以探索问题来引动和维持学习者学习兴趣和动机。创建真实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学习。学生必须拥有学习的主动权,教师不断地挑战和激励学生前进。目前,“任务驱动”教学法已经形成了“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基本特征。

信息技术课程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基础学科,理论体系还不是很完善,知识与技术也更新得很快,我想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探讨,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必将逐步走向成熟、趋于完善。

在信息化社会的今天,迅速地筛选和获取信息、准确地鉴别信息、创造性地加工和处理信息,将是所有社会成员应具备的、如同“读、写、算”一样重要的,终生有用的基础能力之一。加快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提高信息技术课程的效益,对实现教育信息化,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具有重要意义。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在当前新课标下信息技术课程不再是简单的软件操作指导,而更多地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技术创新意识。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获取最大的发展,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效率呢?下面谈谈自己的几点想法。

一、转变教育观念,领悟新课标精神

1.明确信息技术课程的任务。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基础学科,它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教育部教基[2000]35号文件《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

2.加强对课程整合的理解。我们应该利用信息技术对其他课程进行学习和探究的能力,积极开展信息技术与各类课程的整合,通过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进行整合,可以充分地利用现有资源,发挥设备的最大潜力,在有限的物质基础上,实施高质量和高效率的教育。

3.加强信息道德的培养。当今的社会各种信息层出不穷,既有大量的、丰富的学科知识、动人事迹等信息,也泛滥着一些不科学、伪科学、不健康的甚至有害的信息垃圾,因此在进行信息技术课程中,加强对学生使用信息技术的人文、伦理、道德和法制的教育,培养学生鉴别信息真伪的能力和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就显得非常重要。

二、培养和谐的教学环境

教学是在一定课堂进行的,课堂是师生之间信息的输出、传递、接收过程,是师生、生生之间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因素相互渗透的过程。正因为这样,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建立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关注和尊重学生,分析和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营造一个让学生有安全感的教学环境是提高教学有效性不可缺少的一方面。在教学中,教师要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帮助者、支持者,不歧视差生,及时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加以肯定和鼓励。在信息技术课堂上,由于学生的能力参差不齐,特长不一,可预先分组分工合作,比如在教学制定旅游线路的课程中,要求在一节课中完成选择路线、订票、订旅店,查找公交线路等任务,就需要多人分工协作,每人负责一项任务,最后汇总。在合作过程中,教师及时给予认识、鼓励,来强化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行为,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探索新型的教学方法:

1.形象教学法:由于孩子们正处于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尚未形成阶段,在教学中,往往会遇到一些容易混淆的概念、内容,我就尽量使用身边的事例来打比方,把教学内容形象化,使学生能够简单的理解其步骤、方法,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更快更好地掌握所学的知识。例如:在学习如何“复制、粘贴”时,学生容易把它的步骤混淆,前后顺序分不清,我就利用身边的资源来做例子:上课时,我让学生选定要复制的内容,先用复印机复印(即复制),再把复印的纸贴在需要的位置上。把复杂的步骤形象化,使学生对这一方法有了一个形象化的记忆,这样,可以提高学生对这一知识的整体感知,又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2.成果展示法: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地把学生的作品展示出来,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信心和兴趣。比如我在上画图时,发现学生的潜质较好,画画的想象力很丰富,于是我就鼓励学生发挥想象,画自己想画的东西。然后,再把他们的作品一一在投影中展示出来,并从不同的方面分别给予肯定和赞扬,给学生这样一个认识:我的画是最好的、最棒的!从而调动了学生画画的积极性。

3.游戏教学法:孩子爱玩游戏,那么就让学生通过玩游戏来激发他们想学的愿望。把计算机新课的学习寓于游戏之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学生浓厚的兴趣中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例如学习指法是非常枯燥的,如果教师一开始直接讲解手指的摆放要求和指法要点,学生不但学的很累,而且很不愿学,更加不能强迫其练习了。我在教学中就采取游戏引入的方法,先让学生玩《金山打字通》,比赛谁的成绩好或者与老师比赛。学生在“青蛙过河”等游戏的实践中发现,要取得好成绩就必须练习好指法。于是就有人提出如何能够打得又对又快。在这种情况下,老师再讲解指法练习,学生学得就很认真。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后,学生们再玩这个游戏时就感到轻松自如了。这样,既保持了学生学习计算机的热情,还可以促使学生自觉去学习计算机知识。

4. 灵活运用“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

信息技术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知识及技能的传授应以完成典型“任务”为主,确立了“任务驱动”的教学原则。这个原则突出了在“做”中“学”的思想。

现代教育引入了以计算机为主的信息技术教学手段,提出了以“多媒体”方式组织教学信息,以“任务驱动”组织教学过程的思想。“任务驱动”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建构主义教学设计原则强调:学生的学习活动必须与大的任务或问题相结合。以探索问题来引动和维持学习者学习兴趣和动机。创建真实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学习。学生必须拥有学习的主动权,教师不断地挑战和激励学生前进。目前,“任务驱动”教学法已经形成了“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基本特征。

信息技术课程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基础学科,理论体系还不是很完善,知识与技术也更新得很快,我想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探讨,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必将逐步走向成熟、趋于完善。

存入我的阅览室

上一篇:信息技术课中的任务驱动教学法 下一篇:如何在数学课中应用情境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