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数学课中应用情境教学

时间:2022-04-27 11:24:59

如何在数学课中应用情境教学

情境教学,是指创设含有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的情境,学生在探究事件或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主地理解知识,建构意义。教师同样是情境中的事件探究者或问题解决者,教师在与学生共同建构意义的过程中对学生提供必要的帮助。它有三个特征:学习者中心、情境中心、问题中心。

一、诱发主动性

教育应以学生为本。面向当今的青少年,教育应强调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情境教学就是把学生的主动参与具体化在优化的情境中产生动机、充分感受、主动探究。

1.借助典故或故事,创设情境。

教师要有意识地创设情境,让学生发现问题、引发思考,提出能激发学生积极思维的问题,然后引导分析、思索、探究问题的解答,联系学生生活实例,使学生易感、易学。如复习函数时,创设以下情境:

我去商场购物,甲商场优惠方法是所有商品按九折销售,乙商场的优惠方法是一次购物满300元均按八折销售。究竟到哪家购物更便宜呢?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调动起来了。在愉快气氛中应用了分类讨论的思想方法。

又如:在“用字母表示数”的教学引入中,创设下列情境:

妈妈让小明洗碗,小明向妈妈要劳务费,开价为“洗一只碗要0.5元,洗一双筷子要0.3元,洗一口锅要1.0元-----”妈妈留便条给小明,写到“给你吃饭花了a元,买衣服花了b元,供你上学花了c元,对你的关心值d元----”,接着让学生说出妈妈所写便条中字母的意义,很自然地引入课题,而对学生进行了教育。

2.借助悬念或矛盾,创设情境。

悬念是一种引起人们对事物关注的情境,而矛盾则是引起认知冲突的情境,创设悬念或矛盾情境,引起学生的兴趣,刺激求知欲,迫使学生探究,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3.借助以旧引新,创设问题情境。

利用新旧内容之间的关系,巧设问题情境,引起学生兴趣,使他们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主动探究,利用旧知,获取新知。

二、强化感受性

情境教学往往具有鲜明的形象性,使学生如临其境,利用多媒体,可产生真切感。

1.创设情境应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通过问题设计,让学生发现问题,引发思考,激发学生研究问题的动机,获得积极的心理满足。

如:讲“等腰三角形的判定”时,创设以下情境:如图,在ABC中,AB=AC,它的一部分被墨水涂没了,只留下一条底边BC和一个∠C,有没有办法把原来的等腰三角形重新画出来?学生有几种画法,问 “所画的三角形一定是等腰三角形吗?”从问题出发获得了判定定理。

2.创设情境应与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相适应。

人的认知过程是一个由不知到知,从知之不多到知之较多的矛盾转化过程,而矛盾的转化是需要具备一定条件的,教师有计划地指导与帮助正是学生从不知到知,从不会到会,从不熟练到熟练的外部条件,但只有在对学生的认知规律、学习心得和思维特点深入了解下,才能较好地创设情境并把握课堂。情境的创设应与学生原有的知识相适应,有助于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3.创设情境应立足于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情境的创设应与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联系起来,使它们与我们所授的知识产生联系,数学来源于生活,又为生活服务。在讲“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时,多媒体展示,太阳从地平线升起的情景。

三、着眼发展性

数学是一门抽象和逻辑严密的学科,正由于这一点令很多学生望而却步,对其缺乏学习热情。情境教学当然不能将所学的数学知识都用生活真实形象再现出来,事实上情境教学的形象真切,并不是实体的复现,而是以简化的形式,暗示的手法,获得与实体在结构上对应的形象,从而给学生真切实感。

四、渗透教育性

教师要传授知识,更要育人。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进行审美教育,可以激励学生奋发向上,形成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风气,从而主动学习。

1.根据教材特点,适当介绍数学史,有针对性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如:我国数学家祖冲之求出π的值在3.1415926与3.1415927之间,在长达一千年的时间中,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激发为祖国繁荣而努力学习的愿望。

2.根据教材特点,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

我们的教育方针及“新课标”强调,要使学生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美育在教育中的作用也很重要。如:讲“镶嵌”问题及 “轴对称”和“中心对称”时,通过多媒体展示一些图片,使学生认识到数学中也有美的存在。

五、贯穿实践性

情境教学注重“情感”,又提倡“学以致用”,使二者有机地统一起来,在特定的情境中和热烈的情感驱动下进行实际应用,同时还通过实际应用来强化学习成功带来的快乐。新课标提出“人人学有用的数学”,所以在数学中也应以训练学生能力为手段,贯穿实践性,注重学生的应用操作和能力的培养。充分利用情境教学的功能,在拓展的宽阔的数学教学空间里,创设既带有情感色彩,又富有实际价值的操作情境,使学生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动手能力、想象能力、应变能力等得到较好地培养和训练。

1.操作体验法。即先让学生动手操作,直观体验。

如:讲“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时,让学生动手画、量,并把三个角剪下来拼在一起,构成什么角?动画展示过程。

2.联系实际法。引导学生关注现实,在对现实事物的观察或对现实问题的思考解决中进入积极的学习状态,引导学生观察现实生活中数学模型。

通过探索、讨论,每一个学生都是有潜力可挖的,作为教师,应多培养多点拨多鼓励,以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素质教育的理念,倡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为了提高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的程度,数学教学应当把学生置身于问题的情境当中。课堂情境的设置,不能是一成不变的,因为同样的情景,因学生的不同,效果可能完全两样,所以情境的创设要因人、因时、因地而异。问题情境的创设应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促进学生整体能力的提高。

上一篇:谈谈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效益 下一篇:学生成为语文教学活动的主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