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水资源配置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时间:2022-05-18 05:35:09

现代水资源配置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摘要】本文作者围绕着水资源配置研究问题,首先介绍了水资源配置理论,其次从三个方面分析了我国水资源配置研究发展现状,最后就水资源配置研究的发展趋势及研究重点谈了一点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水资源配置;研究现状;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TV21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言

水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不可缺少的宝贵资源,又是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条件。随着人口与经济的增长,水资源的需求量不断增加,水环境又不断恶化,水资源短缺已成为全球性问题。对水资源进行合理优化配置,正是兼顾人类生存与发展行之有效的水资源综合管理措施。

1水资源配置理论

水资源配置即是针对水资源时空分布与需求的不一致性,人为采取的调控措施。目前,对于水资源配置的定义,许多学者都提出过自己的见解。其中以我国《水资源综合规划技术大纲》提出的概念最为广大学者所接受,即“在流域或特定的区域范围内,遵循有效性、公平性和可持续性的原则,利用各种工程与非工程措施,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律和资源配置准则,通过合理抑制需求、保障有效供给、维护和改善生态环境质量等手段和措施,对多种可利用水源在区域间和各用水部门间进行的配置”。水资源配置的目的是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撑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最大限度地发挥水资源的综合效益。

2我国水资源配置研究发展现状

水资源配置理论的发展,是与水资源的持续利用和人类社会协调发展密不可分的。当今社会对水资源配置理论方法的需求,推动着水资源配置理论研究和实践的不断深化,使其内涵日益丰富且在不断的发展当中。

国内水资源科学分配研究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密切相关,20世纪60年代,开始了以水库优化调度为先导的水资源分配研究。近25年来,以国家科技攻关项目为导向,水资源学科发展很快,每次攻关都上一个台阶。并且根据国情,将水资源配置由单纯技术经济的优化问题拓展为多学科交叉,指导我国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生态建设的水资源理论与方法体系,使我国水资源学科具有特色、独树一帜。由国家科技攻关可以清晰地看到我国水资源配置研究产生和发展的轨迹,可以归纳为单纯供需平衡、基于宏观经济的优化配置、面向生态的合理配置三个主要阶段。

2.1单纯强调供需分析的水资源配置

从1983年,国家开始实施攻关计划开始,就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服务于国家改革开放的大格局,促使科技能够快速地转化为生产力。水利工作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在国家攻关计划实施初期就受到了高度的重视,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六五”攻关引入了水资源的概念,奠定了水资源自然学科基础,在应用基础方面提出了水资源量的评价方法,在实践上对华北地区的地表、地下水资源量进行了评价并基本达成共识;“七五”攻关项目加强了技术方法的应用开发,提出了华北地区大气水、地表水、土壤水和地下水的“四水”转化规律,并相应提出了地表水-地下水联合调度的补偿运用方式并获得实际应用;

2.2基于宏观经济的水资源优化配置理论

改革开放十多年以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指导思想逐渐深入人心,我国的经济逐步迈入高速发展的快车道。随着经济发展和人口激增,我国许多地区出现了严重的水资源短缺,其中以华北地区的问题最为突出。由于区内工业发达,又分布着国家重要的能源基地和粮棉生产区,如何安排水资源在不同用水部门的分配已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在此背景下,“八五”攻关专题《华北地区宏观经济水资源规划理论与方法》项目[9]引入经济学部分概念,将水资源开发利用与区域宏观经济联系起来研究,提出了基于宏观经济的水资源优化配置理论与方法,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了缓解华北地区水资源短缺问题的具体方案。

基于宏观经济的水资源优化配置理论是水资源配置研究历程中的一次重大转折,考虑了水资源供需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动态协调,揭示出水资源系统与宏观经济系统之间的紧密关系,初步建立水资源配置的经济学准则。但这种水资源配置理论在投入产出分析时,单纯强调水资源带来的经济效益,忽略了生态环境保护巨大的潜在价值。强调经济效益对水资源分配的驱动作用,会造成对水资源的过度开发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忽视,对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可持续性构成威胁。

2.3面向生态的水资源合理配置

随着认识水平的提高,人们在关注水利对经济建设保障作用的同时,开始重视水资源开发利用引发的生态环境问题,将水与生态结合起来研究逐渐成为发展趋势。在水资源开发利用中高度重视生态平衡,重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用水协调,建立人与自然和谐的关系,是我国面临的紧迫问题。

“九五”攻关专题《西北地区水资源合理配置和承载能力研究》项目作为国家西部大开发的基础性项目在内陆干旱区开展研究,首次将水资源配置的范畴拓展到社会经济-水资源-生态环境系统,揭示了水-生态-经济发展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定量关系与转化规律,在实践上提出了西北重点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准则与生态需水量,水量配置的对象也扩展到同时配置国民经济用水和生态环境用水。

“十五”攻关项目《中国分区域生态用水标准研究》在“九五”攻关的基础上全面开展与水相关的生态问题的研究,进一步重视水资源配置的生态安全基础,对全国分区域生态需水作了系统研究,从基础、应用、管理层面建立了开放、包容的生态需水理论与方法技术体系,界定了我国不同区域的生态需水类型并开发了区域生态需水计算关键技术。创立了面向水资源管理、规划的生态安全分析应用技术平台,从而解决了经济用水与生态用水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同步进行供需分析的难题,使得水资源供需分析加入生态用水之后,扩充了分析范围并增强了分析功能,丰富了水资源配置理论。

3发展趋势与研究重点

由于我国的水资源相对匮乏,以及人水组合、水土组合条件差,只有通过人为的合理调控来配置水资源。目前,水资源开发利用已经把经济建设、生态保护和社会发展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必须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建立兼顾生态与环境安全、经济均衡发展、社会公平公正、资源高效合理开发利用的水资源配置体系和关键技术,这是指导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生态建设实践中需要解决的问题。

根据国家需求和研究现状分析,未来的水资源配置研究将依循两个主要方面进行深化:

(1)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建立由经济学准则、生态学准则和社会学准则环环相扣紧密耦合而成的水资源科学配置的准则,解决长期存在的水资源配置的自然科学基础和社会科学基础严重分离的现象。根据流域水循环的生态效应,建立生态用水分析机制下的水资源配置的生态学准则;根据城乡发展平衡、利益公平的原则,建立水资源配置的社会学准则;根据水资源高效利用效益最大的原则,建立水资源配置的经济学准则。

(2)开展水问题国情分析研究,研究水土资源组合以及水资源、能源资源组合情况,在流域水循环基础上分析水问题,揭示水问题成因,分析现状与演变趋势;在分析区域经济与资源环境的结构性依存与变化关系基础上,分区域建立基于总量控制的水资源配置理论与方法。根据区域水问题,按水土资源组合条件、水与生态演变类型,研究提出区域水资源配置关键技术,建立不同类型区域水资源科学配置模式,包括水少地多的北方半湿润半干旱区、水缺地广水土组合严重失衡的西北内陆干旱区、水多地少的南方湿润地区、水土组合较均衡的东北湿润地区[19]。在此基础上形成体现区域特性和水资源二重性的水资源配置技术体系。

参考文献

[1]胡德胜.英国的水资源法和生态环境用水保护[J]. 中国水利. 2010(05)

[2]王高旭,陈敏建. 我国水资源配置研究的发展与展望[J]. 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 2009(05)

[3]余建星,蒋旭光,练继建. 水资源优化配置方案综合评价的模糊熵模型[J]. 水利学报. 2009(06)

上一篇:城市园林绿化工程施工管理问题的探讨 下一篇:提高建筑施工技术管理的有效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