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三燕历史文化 打造辽宁文化产业新亮点

时间:2022-05-17 07:29:26

挖掘三燕历史文化 打造辽宁文化产业新亮点

摘 要:深入挖掘辽海历史文化遗产,既是弘扬祖国多元一体民族文化的需要,同时对辽海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也有积极促进意义。从三燕历史的角度阐释辽海地区留存的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无论从以史鉴今的角度,还是从开发历史文化遗产的角度,我们都应该加以重视和利用,希望为辽宁省经济和文化发展添砖加瓦。

关键词:辽海;三燕;慕容

中图分类号:K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08-0132-02

辽海地区作为东北门户,历来是游牧民族南进中原和中原政权经略东北的根据地。地势险要,沃野千里,历史上不同民族先后在这一地区建立政权,以三燕慕容政权、契丹辽朝和女真金国为代表。这些民族政权在辽海地区留下了丰富的历史遗迹和文献史料。因此深入挖掘辽海历史文化遗产,既是弘扬祖国多元一体民族文化的需要,同时对辽海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也有积极促进意义。目前辽宁经济界和文化界尚未对此予以应有的重视,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本课题拟对此加以探讨,希望抛砖引玉,推动辽海历史文化产业发展。

三燕历史是指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辽海地区以慕容鲜卑民族为主体,联合汉族、鲜卑段部、鲜卑宇文部和高句丽等民族,建立起来的前燕、后燕和北燕政权。由于三燕历史较为久远,并不为人们所熟知,因此其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也未得到相应的重视和开发,这是很令人惋惜的。公元4-5世纪,慕容鲜卑民族就像一颗闪亮的流星,划破东北乃至中国历史的夜空,带给人们无尽的惊喜。有三个第一名垂青史:历史上第一个统一辽海并建立政权的少数民族;第一个走出东北,入主中原建立中原政权的少数民族;第一个实现彻底汉化,从内心深处接受并认同儒家文化的少数民族。

慕容鲜卑民族在很短的时间内,涌现出一大批杰出政治家、军事家如慕容、慕容翰、慕容、慕容垂、慕容恪等,群星璀璨、令人目不暇接。每个人的故事都是那么的引人入胜,令人回味无穷。慕容鲜卑民族又是对儒家思想彻底接受和认同,汉化程度最高的少数民族。衣冠服饰完全接受中原汉装。他们在辽西昌黎一带活动的时候,看到当地人戴一种叫做步摇冠的帽子,祖先莫护跋觉得很漂亮,他把头发束起也戴起这种帽子,部族人看到后都叫他“步摇”。由步摇转音为慕容,这就是慕容一词的来历。与后起的东北民族不同,慕容民族对中原服饰是发自内心喜爱的,因此慕容鲜卑的汉化是自觉的接受,完全融入,毫无勉强。此外慕容鲜卑肤色较白,因号“白部鲜卑”,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以俊朗、飘逸著称的少数民族,盛产美男、美女。

关于慕容民族杰出人物的趣闻,史载是非常丰富的,例如慕容遣使归降晋朝。武帝封他为鲜卑都督。慕容穿着汉服去东夷府拜见何龛,何龛列队严阵以待,他于是改穿戎服入城。别人问他为什么这样做,答道:“主人不以礼,宾复何为哉!”何龛听后很惭愧,更加敬惮慕容。慕容以胡汉双重身份间转换自如,洒脱自由,胆识惊人,令人佩服。

此外,慕容鲜卑以家传百步穿杨的绝活,流传青史。最令后人感叹的是军事奇才慕容垂。慕容垂字道明,原名霸,慕容鲜卑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统帅,十六国时期后燕建立者。慕容垂是前燕王慕容的第五子。史书上称他“少岐嶷有器度,身长七尺七寸,手垂过膝”。慕容对其甚是宠爱,常对诸弟说:“此儿阔达好奇,终能破人家,或能成人家”。所以取名慕容霸。在慕容恪死后桓温大军北伐连胜的危急关头,挺身而出,以劣势兵力大败桓温于枋头,威名大震,因此又被掌政太傅上庸王慕容评所深嫉,从而为避祸而出奔到前秦。淝水战后,只有慕容垂的兵力保存了下来,护送苻坚回到长安,随后以平定河北的混乱为由带兵出关,在平定了河北之后独立称帝,重建燕国,是为后燕。然后以老年之躯征战四方为子孙巩固基础,留下了“虽吾已老,扣囊底之智,足以克之”的典故。慕容垂一生身经百战,从无败绩,堪称是一个奇迹。骋智勇于乱世,称得上是一世之雄。此外,还有很多人物、事迹不一而足。

对于慕容鲜卑民族的传奇历史,如何将其深入发掘,为辽宁省文化产业发展添砖加瓦,笔者是这样认为的,能够引入影视传媒,将慕容王朝的历史编成历史剧,争取在央视播出,此外,运用漫画卡通等现代少儿喜闻乐见的传播手段,将慕容民族的英雄人物、事迹编为动画,让少儿喜欢观看。此外,在小学、初中课外读物中增加慕容民族历史内容,进一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意识和情怀。

此外,进一步修复以三燕为中心的辽西古代文化遗产,使之成为旅游热点,也可以考量。后燕慕容熙时期,在龙城朝阳大兴土木,兴建龙腾苑,占地面积十余里,役徒超过二万人。又于苑内堆起景云山,景云山直径超过五百步,峰高十七丈。慕容熙仍不满足,先后建造逍遥宫和甘露殿,观阁楼宇交相辉映,极为壮观。为增加水景,他开凿天河渠引水进宫,又特意为昭仪苻氏挖凿曲光海和清凉池,用来避暑,慕容熙又在龙城仿造邺城的凤凰门建造洪光门,洪光门内外共计三层,十分雄伟。为取悦皇后苻氏,慕容熙又为其建造奢华的承华殿。史载:“负土于北门,土与谷同价”,工程耗费巨大。慕容熙又下令为苻氏营建寝陵,号“微平陵”,陵寝占地面积达数平方公里,内部禁锢三个泉眼,里面设有八座尚书雕像。这些建筑遗址。在朝阳均已经发现,我想,如果适当修复这些古建筑,是不是可以增加辽西旅游的可观赏性呢?

此外,三燕统治者治理辽海的统治经验对当展辽宁地区经济也有借鉴意义,这里以后燕统治者冯跋为例。

后燕建立后,面对慕容熙留下的“赋役繁杂,百姓愁苦”的残破局面,冯跋采取各种措施,加以改善。即位伊始,他便下诏:“自顷多故,事难相寻,赋役系苦,百姓困穷。宜加宽宥,务从简易,前朝苛政,皆悉除之。守宰当垂仁惠,无得侵害百姓,兰台都官明加澄察”力求革除前朝一切弊政。

为了赢得民心,即位伊始,冯跋即采取行动整肃朝纲,严明吏治。当时有一个叫李训的人,通过贿赂朝士得一方略令,冯跋得知后将李训斩首于市。于是上下肃然,贿赂之风断绝。冯跋注重官吏选拔的质量,把才能品德作为选择标准,为此,他亲自参与官吏考核,不合格者盖不录用。每当派遣地方官,他“必亲见东堂,问为政之要,令极言无隐,以观其志,于是朝野竞劝焉”。冯跋还经常考核各级官吏的政绩。要求他们勒心政事、与民为利。并命“兰台都司明加漫察”,以确保吏治的清明。民间一些有才德者,如昌黎郝越、营丘张买成、周刁、温建德、何纂等,冯跋对他们非常重视,皆以选拔录用。

国以农为本,民以食为天,农业生产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经过多年战乱,北燕地区农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冯跋即位后,非常重视农业的恢复和发展。史载:“跋励意农桑……乃下书省徭薄赋,堕农者戮之,力田者褒奖,命尚书为之条例。”同时,命令有司随时督查田亩开垦情况,严谨荒废良田。辽西地区桑树种植较少,冯跋便下令“百姓人殖桑一百根,柘二十根”。大力提倡栽植桑柘而且以法令的形式规定每户必须栽植的数目,促进了辽西地区养蚕业和丝织业的发展,打破了东北地区单纯从事麻纺和毛纺的纺织业格局。他派遣遣使者巡视各地,看到孤老久病不能谋生的,便赈济谷帛进行扶助。发现仁孝和顺、勤勉努力耕田的农户,就大力进行褒奖鼓励。

古代封建社会,农业劳动力数量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指标。为了增加农业劳动力,冯跋大力从各地招揽流民,以增加农业生产所需的劳动力。迁入北燕境内的流民除汉人外,还有契丹、库莫奚等各族人民。他们大多从事各种形式的农业生产。北燕太平六年(414年),朝臣建议将长乐冯氏宗亲接来。冯跋任命褚匡为游击将军、中书侍郎去办此事。他们不远千里、隔山跨海,共有五千余户来到辽西。冯氏宗族的到来,不仅补充了必要的劳动力,而且还带来了先进的农业、手工业技术,对辽西地区的开发做出了重要贡献。

作为后燕的创建者,冯跋继承了前朝慕容政权重视文教的优良传统,并加以传承发展。为了发展教育,他正式下诏强调:“武以平乱,文以经务,宁国济俗。实所凭焉。”认为封建文化是巩固政权统治的根本。但是由于多年战乱,北燕地区的文化呈现出“礼坏乐崩,阎阎绝讽诵之音,后生无痒序之教、子矜之叹复兴于今。”的衰败局面。北燕太平七年(415年),冯跋命令建太学。任命刘轩、张炽、翟崇为博士郎中,两千石以下官吏的子弟,年十五岁以上者均需入学。使贵族子弟接受儒学教育。冯跋还以儒家思想告戒太子,“吾闻君人以学为本,不学无以立。尊敬师博,人伦之始。汝其夙夜虔虔,钦承明训”。冯跋发展文化教育,推动了中原文化在东北地区的传播。

冯跋认为,人死后“重其衣食。厚其棺椁”是毫无意义的铺张浪费,人死后“精魂上归于天,骨肉下归于地,朝终夕坏,无寒暖之期,衣以锦绣、服以罗纨,宁有知哉!”所以厚葬是“无益亡者,而有损于生”的弊俗。他要求境内之民都实行节葬,并以身作则,不改冯氏祖陵旧庙。冯跋的薄葬思想在一向重视厚葬的中国封建社会,无疑具有进步意义。

纵观冯跋的一生,起于乱世,终于乱世。但在当时北燕强敌环视,内患不宁的不利条件下,凭借自身的才干和能力,外抗强敌,内定纷乱,他善待百姓,发展经济,他以民为本,严明吏治,使得北燕社会安定、政治清明;他关心社会经济的发展,注意民生,轻徭薄赋,劝课农桑,在农业发展的同时,促进了手工业的发展;他大力招徕各方流民,共同开发建设辽西地区;冯跋重视文治,发展文化教育,营建太学,以儒家思想教育贵族子弟,推动了中原汉文化在东北地区的进一步传播;冯跋能够顺应历史发展趋势,采取正确的民族政策。团结境内及周边各族人民,促进了民族间的和睦相处与友好往来,加速了民族融合的前进步伐。使得辽海地区获得了二十余年的平静发展时期,这是殊为不易的,冯跋无疑是值得在历史上特书一笔的。

以上从三燕历史的角度阐释了辽海地区留存的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无论从以史鉴今的角度,还是从开发历史文化遗产的角度,我们都应该加以重视和利用,希望为辽宁省经济和文化发展添砖加瓦。

上一篇:工业控制系统安全现状及安全策略分析 下一篇:知荣辱 方能求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