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思课堂教学模式在初中科学教学中的实践研究

时间:2022-05-17 05:58:28

洋思课堂教学模式在初中科学教学中的实践研究

摘 要:洋思课堂教学模式着眼于每一位学生的成长,立足于学生的终身发展,充分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实现课堂的有效、高效。本文结合新课程的理念,从设计合理的教学目标、合理安排课堂教学时间、采用有效的教学方式、利用教师的主导地位、处理师生动态生成、优化课堂练习等方面着手,在初中科学教学中实践洋思课堂教学模式,以培养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关键词:洋思课堂教学模式;初中科学;教学

洋思模式之所以受到教育界的极大关注,是因为洋思“先学后教,当堂训练”课堂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符合了课程标准的要求。它符合现代教学论和哲学理论,符合“循序渐进,因材施教,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面向全体学生,培优补差,把新课程改革“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落到了实处。2010年4月,我校被市教育局确定为实践洋思“先学后教,当堂训练”课堂教学模式试点学校后,即在7、8年级语文、数学、英语、科学学科进行了试点实践。但在初中科学洋思模式实践过程中,我产生了一些困惑:1.教师的教学实践中缺少系统性、细致性、统一性和长期性,学生们不习惯这样的教学模式,不会自学,不主动自学,不主动探究质疑,在课堂上不动脑不听课,宁愿傻坐,再加上班级中学生层次不一,不利于教师进行指导;2.在课堂教学中真正落实“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中,自主、合作可以组织,但在探究上一分组,学生自由度大,常常不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最基本的学习任务,再加上探究方面学生缺乏课外资料的收集,较难形成新知;3.洋思模式中的“讲练结合”注重反馈,当堂训练,但在实际课堂教学中训练什么,怎样进行训练,怎样训练才能达到最佳效果?

新课程在强调师生互动、倡导合作学习、重视兴趣和主动学习、重视主题构建等策略的同时,我们更关注的是教学的有效程度,即如何实现有效教学。有效教学的核心问题就是教学的效益,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者发展。所谓“教学”,是指教师引起、维持或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下文就我结合新课程理念和自己实践的困惑,谈些洋思课堂教学模式在初中科学教学实践中的有效做法。

一、设计合理的教学目标

由于学生的认知基础、智力水平和情感态度不在同一个层次,因此确定教学目标应该因人而异,使每一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够在自己原有基础上有所发展,跳一跳能摘到“最近发展区”的果子。曾有一位教研员在一次课堂点评中指出,评价一堂课的有效性有三个特点:1.整体设计是否基于学生原有的认知基础;2.本堂课教学期望目标是否达到所制订的三维目标;3.从原有到期望值的过程是否清晰、合理。如听一位老师上《物质的导电性》时,他设计的教学目标中有一条:设计一个用简单的实验方案检测物质导电性的探究过程。从教师的角度出发,这可能是一个不错的目标,按照新课程的精神,这样的设计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但是对学生来说,实验设计是有难度的。课堂上这位老师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设计方案,教师没作引导、启发,结果导致学生无从下手,教师又反过来详细讲解,从而导致最后这堂课教师一讲到底,而学生对这节课的目标还是一知半解。本堂课非常低效,大家不难看出原因在于教学目标的制订没有基于学生的原有认知水平和能力基础,违背了“体现学生科学探究的主体性”的理念。

因此,我们在制定初中科学课的教学目标时要了解学生的原有概念,研究学生的学习心理,进入学生的话语系统,以学定教,使不同层次学生在原来的基础上都能得到充分地提高。

二、合理安排课堂教学时间

课堂上有效的一分钟相当于课后的十分钟,我们应该珍惜课堂上宝贵的45分钟。洋思“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课堂教学结构的基本应用程序:1.提示课堂教学目标(约1分钟)。2.指导学生自学(约2分钟)。3.学生自学,教师巡视(约5~8分钟)。4.检查学生自学的效果(约5~8分钟)。5.引导学生更正,指导学生运用(约8~10分钟)。6.当堂训练(不少于15分钟)。但是,由于学科的不同,教材的内容不同而采用一些变化的形式。在实际教学中应具有强烈的时间效率观念,通过教师的优化调控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有效的时间量,思考多少课堂时间用于自学任务,使内容覆盖面尽可能大,更正指导时间尽可能多,任务导向为学生提供最多的机会,去学习那些将要当堂训练的材料。这就要求教师首先熟悉所要教学知识的结构安排和重点、难点,其次熟悉学生的基础知识情况和个别差异情况。一堂课的时间安排具体到自学、检测、点拨用多少时间?当堂训练用多少时间?甚至有“分两次自学,两次检测、点拨,最后当堂训练的”,有“一次性自学,分两次检测、点拨,最后当堂训练的”,有“学一点,检测一点,再学一点,再检测一点……最后当堂训练的”的形式具体阶段实施时间的安排。

三、采用有效的教学方式

洋思“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课堂教学结构:先学(看、练)――后教(点拨、讲解)――当堂训练(练),实现“学生动――师生互动――学生动”。根据新课程的要求,要让学生自己去探究去发现知识。教师讲解要采用引起学生兴趣的提问或对话的方式。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用自己最感兴趣、有价值的科学问题进行有目的探究。其中学生会提出很多有科学探究价值的问题,而且往往会超出教师课前预计的范围,如果教师不进行有效地调控,特别是引导,那么教师和学生就会在一节课或一定时间内无法有效完成制定的探究任务。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用一定的科学方法,有目的或有重点地探究。如在上《土壤中有什么》这一堂课时,我首先让学生提出了许多与土壤知识许多的科学问题。

生1:土壤中有水分吗?

生2:土壤中有树皮吗?

生3:土壤中有蚯蚓吗?

生4:土壤中有蚂蚁吗?

生5:土壤中有植物根吗?

生6:土壤中有空气吗?

生7:土壤中有沙子吗?

生8:土壤中还有比沙子小一点的泥土吗?

生9:土壤中有细菌吗?

生10:土壤中有动物死了腐烂掉的东西吗?

对于学生提了这么多问题,大家意见比较分散。但说明学生是在思考,所以这时我以“同学们对以上的科学探究问题能不能用我们学过的知识来进行分类呢”的提问引导学生,并给予他们一些有益的提示。学生就比较顺利地提出与本节课知识密切相关的问题。

问题一:土壤中有生物吗?

问题二:土壤中有空气吗?

问题三:土壤中有水分吗?

问题四:土壤中有有机物吗?

问题五:土壤中有矿物质颗粒吗?

接着引导学生思考用什么实验来证实这五个问题,当然由于时间的原因要求每一小组从中选择一个本组最感兴趣、最想研究问题进行科学探究,并且对探究结果进行交流。

又如七年级科学中观察蜗牛这一课,教师在课前安排学生准备好蜗牛,在课堂上教师给学生提供放大镜、沙土、水、啤酒、醋、干布、湿布。首先让学生通过观察了解蜗牛到底长得怎么样,并完成以下表格:

有了初步认识后,接着让学生用教师提供的器材设计实验来探究蜗牛有触觉、嗅觉、听觉吗?为了确保时间和试验质量,教师作一下小组分工,使每个小组有一个重点实验,有时间再选做其他实验,并完成下列表格:

最后再组织学生交流讨论,关于蜗牛的知识就在学生快乐的实验中产生了。

教师引导学生采用自己感兴趣的科学问题进行科学探究,才能提高学生科学探究的兴趣,提高科学探究的有效。

四、利用教师的主导地位

新课程标准确立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课堂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但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的好坏,将直接影响科学课堂教学的成功与否,影响课堂教学的有效。因此,为了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必须恰当利用教师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更正,寻求规律,帮助学生归纳,上升为理论,指导学生运用。如在构建电压概念时,电压是一个较为抽象的概念。建立电压的概念对学生来说难度较大,这时就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给学生一个思考的方向。

教师:请同学们回想我们学过的电流,电流是怎么产生的呢?

学生:电流是电路中的电荷朝一个方向运动产生的。

教师:那请再想一下,电荷在运动说明电荷受到了什么的作用?

学生:力。

教师:大家回答得很好,那同学们接着想一下,在关于电流的实验中,一个完整的电路,闭合开关,电路中有电流;断开开关,电路中就没电流,所以我们可以发现是谁提供了这个力?

学生:电源。

教师:很好,不过确切地说是电源上的电压对电荷产生了推动力。

通过教师的循循善诱,学生很好地理解了电压的概念。让学生少走弯路,节省了课堂时间,促进了课堂教学有效。当然,教师主导还可体现在建立有效的班级气氛,建立规则和程序使学生积极投入学习,把学习的责任逐步转到学生身上,为学生提供所教内容的组织和学习心理策略等。

五、处理师生动态生成

在新课程的科学课堂教学活动中,常有一些无法预料的事件呈现,从而使课堂呈现出勃勃的生机。但是如果任由学生天马行空般地进行思维,思维一个比一个奇怪。这时教师就可能被学生牵着鼻子走,不能按照正常的教学计划进行,就会浪费宝贵的课堂时间。因此,为了提高课堂有效教学,教师不仅在课前要精心预设,还要机智地处理课堂中动态生成的资源。如在上《物质的导电性》时,学生在探究玻璃的导电能力时,玻璃在通常情况下是绝缘体,但当玻璃被烧红时,玻璃也会导电而使灯泡发光。但当我移开酒精灯,不再加热玻璃,发现灯泡仍然发光。于是学生就生成了一个问题是:“为什么不再对玻璃加热,玻璃还能够导电?”由于课前没有预设到这一环节,就暂时不按照自己原先的教学预设,而是及时处理这一动态生成资源。首先让学生自己说说看法,经过学生思考讨论,形成了玻璃一旦导电,虽然不加热,但是在通电的情况下,会产生热量,相当于加热从而使得玻璃仍然能够导电。不过我认为在这种情境下对于时间还是应该有一个要求的,因为目的还是要完成计划好的课堂教学。若有些动态生成的资源与本节课教学联系不是很密切,教师可以灵活处理掉,课后再与有关的学生交流讨论。

六、优化课堂练习

洋思模式是通过完成课堂作业,检测每位学生是否当堂达到学习目标的,并做到“堂堂清”。因此,课堂练习应该是教师在课前经过精心挑选的,要体现下面几个特点:

1.练习设计体现层次性

学生认识事物、掌握知识的规律总是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练习的过程一般要经过“模仿、巩固――熟练、变式――发展、创造”三个阶段。教师在设计练习时,既要考虑教学内容、练习目的,又要考虑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层次,确保练习是有趣的,值得干的,能够自己完成,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发挥出自己的水平,并确保学生成功率,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自尊心,增强学生对科学学习的解决态度。

2.练习设计体现综合性

科学知识中的任何一部分都不是孤立的,是按照一定的内在联系在一起的。教师在设计练习时,不能停留在单项内容训练上,应帮助学生及时进行归纳、整理,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形成科学知识网络结构,也可通过设计一些变式和综合练习,鼓励学生反复思考,来提高学生解题技巧和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3.练习设计体现应用性

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出发,善于挖掘生活中的素材,充分利用一些资源和活动(适合于或略高于学生现有理解水平――最近发展区),把练习与现实生活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从练习中体会生活周围处处有科学。如在学习金属的活动性时,可以安排这样的例题:现在社会上出现有铜锌制作的合金来冒充黄金,因为无论是颜色还是重量上两者差别不大,请问你有什么好的方法来鉴别吗?这时学生就会联想到刚学的知识,锌可以和酸反应生成氢气,而铜和金不能和酸反应,得出只要把它放入稀盐酸中,有气泡产生的就是假冒的。

七、坚持教学反思

“先学后教”既是一种教学模式,也是一种学习策略,学生可以充分体验和实践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自我评价这些学习活动,从而学会学习,形成适合自己的、科学有效的学习策略;“当堂训练”不能过多地注重知识训练,“堂堂清、日日清、周周清、月月清”也不能局限于清知识,要遵照课程标准的要求去学习洋思模式。波斯纳曾提出教师的成长公式:教师的成长=经验+反思。若一个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思考,那么即使是有20年的教学经验,也许只是一年工作的20次重复。课堂教学有效需要教师具备一种反思的意识。所谓“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为思考对象,来对自己所做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是一种通过提高参与者的自我觉察水平来促进能力发展的途径。怎样进行反思呢?反思及时,教师可以追问:什么样的洋思模式教学才是有效的?我的洋思模式教学有效吗?我怎么样实践洋思模式会更有效?可以反思教学的逻辑:是否引起学生学习的意向?是否指明学生所要达到的目标和所学的内容?是否采用易于学生理解的方式?坚持反思,才能有系统的思考自己的课堂教学,并从经验中学习。

课堂教学的有效是一种理念,是一种教学的实践模式,更是一种价值的追求。学校推行洋思模式的目标是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希望教师尝试改革自己的教学,实践中探索出一套适合自己,适合本校的高效率教学模式、教学思想、教学理念来。因此,我们在今后的初中科学课堂教学中,切实以学生的实际出发,以新课程教学的要求出发,合理运用教学理论,主导实施“两教”,即教方法、教规律;“三主”,即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四精”,即精心设计教学活动、精心设疑提问、精心选择教法、精心布置分层次作业;并做到“三讲三不讲”,即只讲授重点、难点,易混点和学生知识的盲点,教材内容浅显易懂的不讲,学生能够自主学会的知识不讲,能够合作解决的不讲,让初中科学课堂教学真正的“科学”。

参考文献:

1.宋秋前.有效教学的理念与实施策略.浙江大学出版社.

2.王洪伟.课堂“有效教学”的实施要点.上海教育科研.

3.熊川武.反思性教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4.朱时清.科学.浙江教育出版社.

5.教育部.科学(7-9年级)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上一篇:新课改下如何让学生感受物理之美 下一篇:谈中学英语教学中形成性评价的研究与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