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作业多元化设计探微

时间:2022-05-17 06:11:39

数学作业多元化设计探微

所谓“多一把衡量的尺子,就多一批好学生。” 作业设计多元化能全面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要,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促进学生潜能、个性、创造性的发挥,使学生在原有水平上得到发展。

一、童趣性

新课程标准也指出:“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与童话世界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事物,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机……”作业设计时,我们可以从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生活经验出发,设计具有童趣性和亲近性的数学作业,使学生在模拟加工过的情境中,学会应用数学。

如:在学习了“乘数是一位数的乘法”后,我设计了一道“帮助小兔找门牌号”的游戏性作业,即:小兔接到小熊打来的电话,邀请小兔到它家去玩,小熊说,它家的门牌号是108号。可小兔到了小熊居住的小区一看,傻了,原来这里的门牌号都是一些乘法算式,你们能帮帮小兔找到小熊家吗?为了改变原有计算题枯燥、乏味的现象,可设计一些如“找门牌号”、“小猴闯关”、“小壁虎找尾巴”、“登上宝座”等带有童趣味的游戏性作业,把一道道计算题融合在故事情节中,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掌握运算的方法和技能,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学习的兴趣。

二、探索性

学生完成数学作业也是一种数学学习活动,而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是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而是学生的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这样学生对数学知识、技能和数学思想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才能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的经验。为此,在作业设计时,要根据教学的内容以及学生已具有的数学活动经验,设计一些以学生主动探索、实验、思考与合作为主的探索性作业,使学生明白生活中的数学需要大家的发现与探索。

1、观察作业。观察是思维的窗户,它可以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发现事物的规律和本质。如:学习“轴对称图形”时,可布置这样的作业:请你在家观察一些蝴蝶、天安门等平面图形的形状,有什么发现?对具有这种特征的图形你有什么感觉?

2、调查作业。让学生在生活中进行数学调查,可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增强学生的数感。如:数学活动课“节约用水”教学后,可让学生调查家里或学校每月的用水情况,根据调查的结果,写一份合理用水的建议书。

3、实验作业。让学生进行实验,操作,可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知识和发展能力。如:学习“按比例分配的应用题”后,可要求学生根据自家中消毒液的说明书自己配置一些消毒药水给厨房用品消毒。

4、小课题探究作业。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经验进行探究,不仅能深入理解数学,体验乐趣,而且能自主建构知识。如:学习“比例尺”后,要求学生对自己家里的客厅制作一个平面图,并思考:你认为这客厅的设计和摆设合理吗?你有什么改进的措施?为什么?请你写一篇探究报告。

三、实践性

生活是学习数学的场所,也是学生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场所。为此,在作业设计时,创设生活性的实际问题,促使学生尝试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体验数学在现实生活中价值,使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生活离不开数学,并逐步成为一个知识的实践者。

四、层次性

由于受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及自身因素的影响,学生之间的数学知识和数学能力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我们的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要让“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为此,在作业设计时,不能“一刀切”应该从学生实际出发,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设计层次性的作业,为任何一个学生创设练习,提高,发展的环境,使每个学生成为应用数学的成功者。

如:在学习小数乘法后,可提供给学生某花店的鲜花价格如下:玫 瑰、郁金香、百 合、康乃馨和马蹄莲每枝价格分别为3.5元,3元,1.2元,0.25元和2.5元。

让学生根据此信息进行提问,并自行解答。

五、自主性

“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在作业的设计中,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提供给学生自主参与探索,主动获取知识,分析运用知识的机会,尽可能让学生对自己的作业进行自我设计,自我控制,自我解答,让学生真正成为一个应用数学的主动者,探索者和成功者。

通过自主性作业,学生不仅对所学的知识进行了巩固,而且对知识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和自主建构,使自己的数学能力得到了进一步升华。

六、开放性

现实生活的问题往往存在于比较复杂的、信息不完备的现实情境之中,它的解决不仅需要学生具有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而且需要学生具有散性的思维和创新的能力。为此,在设计作业时,要与现实性和挑战性相结合,设计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为目的的开放性的作业,使学生真正成为一个应用数学的创新者。

“数学源于生活”体现了辨证唯物主义基本观点,而“用于生活”则有利于培养应用数学知识的意识和欲望,使教学溶入学生的整体素质。我觉得,学数学不能只捧着本书干巴巴地学,只有把数学的学习融入生活,让学生去体验数学,才能把数学学好、学透,才会真正体味到数学的魅力所在。

在没有更好的国产理论支持我们素质教育的现实面前,尝试一下中西合璧的玄妙,将多元智能理论指导数学课堂作业设计,不失为一种明智之举。长此以往,相信“人人有才,人无全才,扬长避短,人人成才”的教育理念终将变成现实。

【作者单位:苏州市吴江区震泽实验小学 江苏】

上一篇:挖掘数学教材中“看不见”的知识 下一篇:数形结合思想在小学“数与代数”中的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