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知识对科技论文的影响

时间:2022-05-16 08:32:24

编辑知识对科技论文的影响

复审细致读

利用专业的编辑知识把关有一些在标准内没有规定,但是却有独特的规范术语或用法[2],如《石油化工高等学校学报》的闫编辑,具有微生物学的硕士学位,她在复审《GJY-08菌株产木聚糖酶的固体发酵条件的研究》时,发现作者将细菌浓度的单位写成了“CFU/mL”,其实正确的写法是“个/L”,这种情况是因为作者直接套用外文文献的写法,但是,这种写法翻译过来是“每毫升液体中生成的菌落数”与“细菌浓度”的含义不同,因此,闫编辑要求作者进行了修改,没有把错误的概念刊印出来。利用专业的科学知识把关(1)核心知识是“专业眼”外审专家的意见回来之后,一般是作者按照专家意见修改后,编辑再进行复审。对于复审,一些编辑由于文章内容与自己所学不相符,因此只能对文字和数字等进行简单的校对。但是如果遇到与自己专业知识相近的文章,编辑可以复审的内容就多了。例如:中国兵器工业第五九研究所表面技术编辑部的李继红老师[3]在复审时发现有位作者在计算化学吸附速率常数时,引用了公式ka=Ae-Ea/RT,其正确的形式是ka=Ae-Ea/RT,作者误将上角标的部分写成了非上角标,其表达的意义完全是错误的。如果李老师不具备这方面的物理化学知识,这个错误很有可能就刊印出来了,虽然这个不属于编校错误,但是会有损于期刊的严谨性和文章的学术水平,此例证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编辑掌握一定专业的科学知识的对提高期刊的学术水平是很有帮助。(2)前沿知识要常更新医学的术语和分类名词经常变更,因此医学期刊的编辑应该先于广大作者获悉并用于编辑实践。例如,朱红梅等[4]在复审论文时,将“枯否细胞”更名为“库普弗细胞”;2000年的“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将原来的2类改为轻、中、重度3类,由于外审专家不了解新规定,修改意见中并没有注明要修改,但是朱编辑在复审时发现并联系作者修改,还把近年来的新规定统计成文在期刊的网站上供广大读者、作者学习。这些术语和名词的变更,要求编辑对医学专业知识要非常熟悉而且要不断学习新的规则和标准。

终审善决断

这篇论文是否发表呢?周主编反复仔细地研究了审稿专家的意见,并对该论文进行多次通读,结合自己多年林业科研的知识背景,发现可能是审稿者时间紧,没有很好地研读论文,在审阅时犯了斩头去尾、断章取义加以否定的毛病,即:忽略了一个重要前提:选择率应比第2次选择增加1倍,在此情况下,选准率可达10%,所以说,早期选择可以从2年生开始,但是选择率应比第2次选择(6年生或5年生选择)增加1倍,在结论和讨论中也有类似的陈述。因此,周主编终审认为该论文的结论是前人未曾作出的,是一个全新的结论,创新性很高,建议作者按照专家提出的意见认真修改后发表。(2)前沿知识辨识优秀青年学者例如,1992年,有两位青年作者投稿给《东北大学学报》,论文经过2位专家3次评审都没有通过,按一般经验,应该退稿处理,而且由于审稿时间偏长,作者已经开始着手翻译成英文想要投稿到国外了。副主编高起元编审在终审稿件时,发现他们研究的问题涉及新领域,退稿的原因可能是审稿人对领域不太熟悉,于是他联系作者,通过谈话,他发现2位年轻作者在专业方面素养很高,于是他他又请新领域的专家进行评审,这次评审不但顺利通过,而且评价很高。文章得以优先发表,很快又被世界上重要的数学刊物和利用得最广的数学刊物之一的美国《数学评论》收录[7]。此后,这两位作者感激高主编对他们的帮助和赏识,陆续将高水平的论文十余篇先后投稿到《东北大学学报》,产生了良好的学术影响。试想,如果高主编没有数学方面的专业知识,不了解论文的学术价值,不和作者交朋友,单纯按照专家意见处理,那么这篇高水平的新领域论文就不能及时在《东北大学学报》刊发了,而且作者有可能发表到国外期刊上,造成优秀稿源的流失,由此可见主编的专业知识在终审中的重要性。

结语

科技期刊的编辑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对于科技期刊三审制是有一定益处的。必须说明的是对于编辑专业知识的理解和要求要有一个尺度,不是一味追求科技编辑一定要有很高的专业学位,而是希望编辑在工作过程中在加强专业的编辑知识的学习,也能学习专业的科学知识,这样在三审制过程中就能更好地为科技期刊把关,从而更好地提升科技期刊的质量和影响力。市场需求和应对互联网时代的挑战做好准备。

作者:史春薇 陈平 宋锦玉 朱伟 单位:辽宁石油化工大学学报编辑部

上一篇:荔枝龙眼产业发展前景评述 下一篇:煤机产品中电气技术的实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