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初中生语文辅导用书使用的一点思考

时间:2022-05-16 11:05:08

对初中生语文辅导用书使用的一点思考

摘 要:学生手里语文辅导用书泛滥,鱼龙混杂,对学生学习造成了一定的冲击。预习的肤浅,课堂的浮躁,作业的随性,教学有效性得不到保证,学生咀嚼文本的能力得不到提高……这些产生一系列的负面效应。本文从教师的角度进行思考,力求在预习设计、课堂教学、作业布置、课堂评价等环节进行设计,转变常规思路,让语文辅导用书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良师益友。

关键词:语文辅导用书;双刃剑;巧设计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06-073-2

“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于谦),可见,读书是人生难得之乐事、幸事。读书的美好境界,是值得每一个人去品味的。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指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也是分内之事。所谓“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能看到学生沉浸于书海之中,也是一件乐事。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课程中,有一种现象,着实是令人揪心。

一、一个回避不了的现实

每一位教师都能发现这样的现象:学生的书包课桌里,除了政府提供的免费课本外,还有许多诸如《课课通》、《一课通》、《教材解析》、《教材精讲》等辅导用书,有的学生不仅每门课配备一本,有的还有几本。经过调查,这些书都是在家长的强烈要求下,花不少的钱,内心愉悦地为自己“努力学习”的孩子添置的;翻开那些辅导用书,里面对教材的解析、课后练习的答案及对语文教材文本的解析更是周详完备;再看我们的学生,有了这些辅导书,教师布置的作业(特别是预习作业),那是一个得心应手,大有“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船”的气概。可以不看一遍课文,就完美地完成老师布置的预习作业;有时全班学生作业答案会惊人的一致……作为一线的教师,我们看到这样的情形该是怎样的心情呢?

二、两种坚决否定的态度

回避不是灵丹妙药,也是我们作为一线教师于心不忍的。留意我们许多教师,无外这样两种态度:一种是听之任之。既然外面有的卖,学生自愿买,也就不加反对,抱着能看看总比不看好,多看比少看好的心态,在教师“不经意”下,教辅用书一度占领市场,生生不息;另一种是严厉禁止。把教辅用书作为“禁书”,加以赶尽杀绝,稍有风吹草动,全班,同时也就维护了教师手里“教参”的权威和圣神。学生的教辅用书于是走入“地下”,转移到家里,仍是“蠢蠢欲动”。

我认为,这两种态度都是极端的行为,都是不够理性的。辅导用书本身是没有错误,错误的是使用的方式方法,它是一把双刃剑,关键是看如何使用和看待。要真正发挥教辅用书的作用,教师对学生加强教辅用书使用的引导,是不可或缺的。

三、巧妙设计教学环节,发挥辅导用书正能量

1.预习安排——成提纲,有突破

预习的安排是学生主动学习十分重要的一步,旨在让学生对学习的内容进行熟悉,生成问题,为课堂进一步学习定向。学生的课前预习直接影响着课堂的效率。特别是语文学科,熟悉教材是一节课成功的开始。而学生手里的教辅用书,有“结果性”的内容呈现,我们教师的精心安排就显得至关重要了。

预习的关键是要让学生走近走进教材而不是只了解结果。

我们不能随意地常规性地布置预习作业,给学生依赖教辅用书的机会。教师可以根据不同体裁的文章,形成相应的预习提纲,比如小说,我们就可以使用下列提纲;

1.阅读小说,理清小说中的人物和人物之间的关系。

2.按照故事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把小说缩写成100字以内的梗概。

3.以“我最喜欢的人物是……”或“……我想对你说”等话题(结合课文内容),完成对人物评价。

4.阅读文章后,提出你自己存在的疑惑或自己新的发现。

体裁不同,教师可以编写不同的预习提纲,供学生使用。学生就很难用现成的内容、死搬硬套地对付预习,同时还有利于学生对“一类文章”的阅读形成规律性认识。

对于语文积累性的内容,如字词、作者简介、作品背景等,既然学生手里有现成的,教师就不必故作神秘和高深,坚决鼓励学生主动地去积累掌握,用展示自我与知识共享的形式鼓励学生合作,完成学习任务。比如:利用学习园地,让书法好的学生为大家解决字形、字音;让朗读好的学生,负责为大家朗诵课文;让善于讲故事的学生为大家介绍背景知识和相关趣闻轶事等。这样,教辅用书起到了“材料库”的作用,学生完成预习还得进行自主再加工而不是一味的“搬运”了。

学生预习不一定均是课外的任务。在具体教学中,教师还可安排充足的课堂时间,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预习,这样就可以激发学生课堂主动参与的激情。

2.课堂教学——扣目标,忌程式

学生手里有了教辅用书,教师最头疼和担心的就是学生不好好听讲,与教师不合拍甚至是不加理睬。究其原因,其实问题还是在教师身上。教师讲的,书上有,为啥要听你的?教师分析的,书上写的更详细,为啥要跟你?(虽然学生不一定都会去好好看教辅用书)我们也可以扪心自问,有教辅用书做“后盾”,这样的心态和行为有什么不正常的?只是教师的权威在教辅用书面前受到了冲击而已。

那么,如何能避免这种现象呢?那就要求教师带着“目标”讲析课文而不是程式化分析。在讲析一篇课文的时候,一定要事先根据课程的要求和学生预习的实际情况,确定课堂教学的目标。课堂教学,学生拥有丰富的教辅用书,容易让学生懈怠的就是教师的“程式化”的、复制式的堆砌、传声筒般的宣讲。比如我们分析记叙文,我们不赞成和不可能将记叙文的综合知识在一篇课文中全部完成。“倒豆子”式的教学必将是堆砌式的。教师要根据实际,扣住最需解决的问题,广积深挖,引导学生细嚼慢咽,自主合作,讨论探究去完成。

比如我们在就《紫藤萝瀑布》一文中,在引导学生学习作者“赏花之情”这一部分的时候,往往会提出:作者是如何来描写盛开的紫藤萝花地,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何作用?对于这样的问题设计,学生往往能不花吹灰之力在教辅用书上找到现成的答案,不妨我们转换一下问题的角度:作者文章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描写了眼前盛开的紫藤萝花,请你结合文中的相关语句,体会一下这样写的效果。问题的角度变了,学生哪怕有了教辅用书的答案,不进行加工,不走入文本,一时也是无法应付的。教师在学生的参与上,在问题解决的形式上进行突破,时刻让学生保持新鲜感和积极性。只有这样,学生才不至于抱着教辅用书当“圣经”而无视课堂教学的“如画风景”。

3.作业布置——重理解,少机械

学生有了教辅用书,作业也是教师较为头疼的问题。因为教辅用书上对课本练习均有答案,每一次作业,整齐划一的现象让任课教师不是滋味。甚至连一些课外的习题,学生也能借助于网络这个“高科技教辅”,让作业有个“好归宿”。那些“有情有义”、应该“细嚼慢咽”的语言赏析类作业,到了学生手里,也成了照抄照搬的机械作业了。

因为传统的语文作业内容机械、指向单一、答案单一,应试色彩较浓,没有什么思维价值,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怎么办?教师应该在作业布置上要有创新,摒弃一成不变的作业模式。作业的设计可以让学生有自由选择的余地,让学生能收到作业的乐趣;作业的设计,能引导学生在掌握文本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想象,来锻炼学生的思维品质和表达能力,进而增强、提高学生的文本体验与解读能力;作业的布置,必须采取分层的策略,增加作业的层次性,作业量分层、作业难度分层、作业时间分层,促使他们语文能力得到有效发展,激发学生完成作业的乐趣,扎实掌握知识的技能。只有作业走向能力型、创新型,才能让学生不单单停留在依靠“教辅用书”上。

4.教学评价——关注学生的行为参与

课堂学习评价是激励学生学习的有效手段,也是引导学生反思学习的重要途径。鉴于学生手头大量教辅用书的存在,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不能仅仅是“答对了没有”,更应该是“怎么答的”。我们对学生的课堂表现,不能停留在内容与结果上,我们应该在学生参与的过程中去评价,我们要让学生具有主动参与、认真思维、善于合作、不断反思的可贵品质。只有这样,学生才不会死扣教辅用书的答案不放了,他们会为了体会过程合作的愉悦,主动地投入学习,不断提高学生学习的参与意识。

正如鲁巴金所说:读书是在别人思想的帮助下,建立起自己的思想。我们不能把教辅用书看做洪水猛兽,一味的掐和堵。内容详尽的教辅用书,使用得当还是有一定的作用。问题的关键是不能让学生只是死板照抄,以走捷径的心态对待,否则教辅用书只能培养学生的懒惰依赖心理。我们要在使用的方式和时机上,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发挥教辅用书真正的“辅助”作用。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张苇.新课程模式下的语文作业设计初探[J].初中教学研究,2012(12).

[3]邢枫.对教辅用书情况的调查与思考[DL].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2003.

上一篇:问题教学法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实践与思考 下一篇:导学案在高中数学命题教学中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