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互联网时代南京高校大学生网络素养现状调查报告

时间:2022-05-16 08:59:38

移动互联网时代南京高校大学生网络素养现状调查报告

摘要:对南京地区五所高校大学生使用移动互联网的情况展开了调查。调查结果显示,移动互联网的即时通信和搜索引擎功能,大大提高了大学生的沟通能力、交际能力和学习效率。但是,大学生对移动互联网的依赖度较高,有约四分之一的大学生可能存在沉迷手机网络的现象,表现出移动互联网的两面性。在使用移动互联网的过程中,多数大学生在认知层面体现出较高的网络素养水平,但是在实践层面,网络素养还有待进一步提升。同时,大学生手机网络安全意识较为淡薄,令人担忧。

关键词:移动互联网 大学生 网络素养 调查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第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4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到6.49亿,其中手机网民数量为5.57亿,网民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高达85.8%,已经大大超越使用传统电脑上网的比例,手机成为第一大上网终端。这充分说明,随着移动互联网络的快速崛起,我们已全面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

当代90后在校大学生,是伴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成长起来的一代新人。随着智能手机价格的不断降低和移动流量资费的下调,在校大学生已经成为手机上网的主要人群之一。在教室、宿舍、餐厅、公交站台或地铁上,随处可见拿着手机上网的大学生,以手机为终端的移动互联网络已经深深融入当代大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并深刻地影响和改变着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方式。那么,与传统的电脑上网相比,大学生被手机网络吸引的原因是什么?大学生使用手机网络的现状到底如何?他们能正确认识和使用移动互联网络吗?怎样可以进一步提升大学生的手机网络素养?带着这些问题,笔者借助专业的调查网站,对大学生使用移动互联网的情况进行了调查。

本次调查主要采用网上调查的方式,将问卷放置在专业的调查网站“乐调查”上,问卷链接发送给南京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南京林业大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南京艺术学院五所高校的大学生,请他们参与完成问卷,最后由“乐调查”生成调查报表。

本调查共分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按年级、专业将问卷链接随机发送给以上五所高校的大学生;第二阶段,根据第一阶段的问卷完成情况,有针对性的调整不同学校、年级、专业之间学生完成问卷的比例,例如第一阶段的进度报表显示,艺术类学生和大四学生的问卷比例偏低,所以在第二阶段,我们在南京艺术学院增加了艺术类学生的问卷发送数量,在南京师范大学增加了大四学生的问卷数量。从2014年12月至2015年3月6日,本调查共有1102人“进入问卷”,完成的有效问卷共864份,样本的具体构成情况如下:

1.学校构成:南京大学16%、南京师范大学25%、南京林业大学19%、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2%、南京艺术学院18%;

2.性别构成:男生46%、女生54%;

3.年级构成:大一26%、大二29%、大三26%、大四19%;

4.专业构成:文科31%、理科21%、工科26%、艺术22%。

从样本的构成情况来看,学校、性别、年级和专业的比例都比较均衡,这为本调查数据的科学性和准确性提供了保证。

一、结果与分析

(一)大学生使用手机上网的基本情况

1.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

调查结果显示,所有参与调查的大学生其手机都具有上网功能,手机上网功能的实际使用率高达98.4%,仅有1.6%的大学生不使用手机上网。

2.使用手机上网的时间

大学生每天花费在手机网络的时间总体偏高,只有33%的学生低于3个小时,43%的学生介于3~5个小时之间,有6%的学生甚至高达8个小时以上。从上网时间在一天中所处的位置来看,有84%的大学生会在“一天中无所事事的任何时候”使用手机上网,接下来比例较高的分别是“睡觉前”(76%)、“上厕所时”(56%)和“早上醒来后”(51%)。

3.使用手机上网的原因和目的

大多数同学是因为“可以打发无聊时间”(75%)、“上网不受地点限制”(74%)、“操作方便”(68%)而选择使用手机网络,他们使用手机网络的主要目的有三个:一是“交流沟通”(89%),二是“休闲娱乐”(89%),三是“获取信息”(88%)。

4.常用的手机网络应用

如图1所示,大学生最常使用的手机网络应用分别是“即时通信(微信、QQ等)”“微博、QQ等个人空间”“搜索引擎”“在线支付”和“网络音乐”。其中,每天都会使用排在前五的分别是“即时通信(微信、QQ等)”“微博、QQ等个人空间”“搜索引擎”“网络新闻”和“网络音乐”(见图2)。从各个选项的比例来看,微信、QQ等即时通信工具在大学生中的使用频率非常高,要明显高于全国手机网民即时通信的使用率91.2%。其次,大学生日常使用的手机应用主要是交流沟通、获取信息和休闲娱乐这三类,这与大学生使用手机网络的动机和目的基本是一致的。再次,2014年中国网民“手机网上支付”的使用率是39%,而在本调查中,大学生“在线支付”的使用率高达57%,更有23%的大学生每天都会使用这一网络应用,这反映了移动互联网络对当代大学生购物方式的影响,他们或将成为移动互联网时代手机购物的消费主力。

5.使用手机上网的流量和费用

调查结果显示,有53%的大学生以使用无线局域网为主,47%以使用流量套餐为主。其中,约二分之一的大学生每月实际使用的手机流量介于100M~600M之间,有约四分之一的大学生实际使用流量达1G以上。从使用手机上网产生的流量费和下载费来看,多数大学生每月花费在手机上网的费用在50元以内(64%),仅有5%的同学费用超过100元。这些数据综合表明,大学生对手机网络的消费总体是比较理性的。

(二)大学生使用手机上网的知识和能力

1.大学生对手机网络的认知与态度

调查显示,有95%的大学生意识到手机网络的重要性,认为“手机网络对社会及个人的学习、工作和生活越来越重要”。在对移动互联网的评价方面,有58%的大学生认为它“既有利,又有弊”,39%的人认为“大大方便了我们的学习与生活”,仅有1%的人认为“对我们的学习和生活造成了较大的负面影响”。从中可以发现,多数大学生对移动互联网的功能、特性等有较为全面的了解,能辩证看待移动互联网对社会和个人的影响,并且在心理上,对移动互联网表现出较高的接纳度。

2.大学生使用手机网络的能力

(1)操作能力。多数大学生熟悉手机上网的操作步骤,并能熟练使用手机上网功能,53%的人“游刃有余”,34%的人“很熟练”,13%的“较为熟练”,“不熟练”为零。

(2)参与能力。当遇到感兴趣或困惑的问题,88%的大学生会主动通过手机网络查找答案。当学习上遇到困难,大学生会选择的解决问题途径首选是手机的“搜索引擎”(84%),其次分别是“专业学习网站”(6%)和“新浪爱问、百度爱问、论坛等发帖求助”(4%)。在信息的和传播方面(见表1),多数大学生能主动在网上信息(96%),主动在网上传送信息(97%),并参与网上发起的话题讨论(86%)。

(3)信息评估能力。调查显示,多数大学生对自己的信息评估能力是比较自信的,有86%的大学生认为自己会判断信息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并从中获取对自己有用的信息(完全会16%、基本会70%,不太会13%,不会1%)。并且,如表2所示,多数大学生知道如何判断移动互联网信息的真实性,但是落到实际的行动层面,却有13%的人“根本没想过”要主动核实信息的真实性,35%的人“认为应该要核实,但从没行动”,39%的人“核实过几次”,只有13%的人“经常核实”。这说明大学生普遍对信息的真实性问题不够重视,虽然具有鉴别信息的能力,但现实中却很少付诸行动。

(4)保护个人信息安全的能力。调查结果显示,有67%的大学生认为移动互联网“不安全,用户的个人信息经常被泄露”,但也有31%的人认为“安全,一般都有隐私保护协议”,另外2%的人“不在乎个人信息是否安全”。在使用手机上网的过程中,多数大学生具有保护自己个人信息的意识(非常重视35%,很重视41%,一般重视24%),但是,如何才能有效保护自己的个人信息,“完全会”的仅有20%,“基本会”62%,“不太会”17%,“不会”3%。面对“如果某个手机应用软件存在个人信息泄露的漏洞,但是你很喜欢它的功能,你还会下载安装并使用吗?”这个问题,仍有27%的大学生选择了“会”。这些数据表明,大学生保护个人信息安全的能力整体偏低。

(5)自我管理能力。这里有个有趣的发现,调查结果显示,高达90%的大学生认为“目前大学生沉迷手机网络”的现象很普遍(“很普遍,我身边就有”占76%、“很普遍,但我身边很少”占14%),但是对于自己是否能“平衡手机网络与现实的学习、生活之间的关系”,78%的大学生却表示自己具有这个平衡能力(“很擅长”15%、“能”63%),只有21%的人认为“有点困难”,1%的人认为“不能”。在控制手机上网的时间方面,也仅有23%的人认为自己不能很好的控制。似乎,大学生普遍对自己的自控能力比较乐观,但对身边的同学却表现出担忧。

(三)大学生使用手机上网的道德观念和守法意识

1.对上课使用手机网络的态度

大学生在课堂上使用手机上网的现象比较普遍,仅有2%的大学生“从未”在课堂上使用过手机上网,剩下98%的同学,或多或少都有过一边听课一边用手机网络的经历(“偶尔”55%、“经常”35%、“天天”8%)。那么,大学生是如何看待在课堂上使用手机上网这一行为的呢?面对这一问题,15%的大学生认为“会严重影响课堂纪律和听课效果,应当禁止”,16%的人认为“应当禁止,但也不是什么大事”,35%的人认为“如果用手机搜索跟课堂学习相关的资料,应被允许,其他应当禁止”,29%的人认为“学生有自由选择的权利,不应禁止”,5%的人认为“无所谓”。从调查结果来看,大学生对待这一问题的态度比较分散,但总体上认为应当绝对禁止的在少数。

2.使用手机网络接触色情内容的情况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由于手机屏幕小,具有隐蔽性,使用手机网络传播和观看色情内容的现象更为普遍。有数据显示,2013年全球最大的Pornhub访问总量约147亿次,其中超过50%的访问来自移动客户端。、色情APP、色情手机游戏等在移动互联网络随处可见,微信、陌陌等手机交友软件中同样充斥着大量和信息。在本次调查中,有80%的大学生曾经使用手机网络接触过色情信息,其中,大多数学生属于被动接触,“随便看时偶然发现”占34%,“被强制推送和自动弹出”占39%,仅有6%的人“主动搜索相关内容”,另有5%的人是因为接收了“别人转发的链接”。对于“是否有过将色情内容发送给他人?”的问题,有9%的大学生选择了“是”。

3.对社交类应用中“口水仗”的态度

社交类应用互动性强,对于某个人或事件,经常会出现不同的观点和声音,甚至出现“对掐”和“对骂”的状况。对此,有58%的大学生认为“网络信息仅供参考,会主动去核实事件的真相”,19%的人持观望态度,“无所谓,看看而已”,13%的人认为“都不可信,只相信自己认为对的”,10%的人选择“认同大多数人的观点和看法”。面对“如果你是当事人,有人提出跟你不同的观点,你会如何回应?”这一问题,有73%的人选择了“理性接受别人的观点,在此基础上再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24%的人选择“随他去,不回应”,仅有3%的人选择“猛烈回击,指出对方的错误之处”。这表明,多数大学生能理性对待移动互联网上的群体性言论和事件,也能理性回应网络上“批评”自己的声音。

4.对移动互联网侵权等现象的认识

98%的大学生认为“网络信息具有知识产权”(“完全同意”46%、“同意”32%、基本同意20%),但在自己信息引用别人的原文、原图或观点时,只有62%的学生会“标注来源或出处”,22%的人“觉得要标注,但不知道怎么做”,16%的人“没有标注的习惯”。由此可见,虽然绝大多数大学生具有尊重和保护知识产权的意识,但是在实践过程中,有将近四成的大学生做不到。

二、结论与建议

1.大学生对移动互联网的依赖度较高,有约四分之一的大学生或存在“沉迷”现象

调查显示,南京高校大学生对移动互联网的使用频率高达98.4%,有三分之二(67%)的大学生每天使用手机网络的时间达3小时以上。这说明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和手机应用的丰富,大学生使用手机上网已经成为一种常态。使用移动互联网是他们打发无聊时间的主要方式(84%),有76%的大学生是在移动互联网的陪伴下进入睡眠,又有一半的人,早上醒来是从移动互联网开始一天的学习和生活。可以说,是移动互联网串起了大学生一天的学习和生活,他们对移动互联网表现出较高的依赖度。根据调查结果,有22%的大学生认为自己不能很好的平衡手机与现实学习、生活之间的关系,又有23%的人认为自己不能很好地控制使用手机上网的时间,这部分大学生可能存在沉迷手机网络的现象。

2.移动互联网提高了大学生的沟通能力、交际能力和学习效率,具有明显的优势

调查显示,有将近九成的大学生通过移动互联网满足日常的交流沟通(89%)、休闲娱乐(89%)和获取信息(88%)的需求。其中,尤以社交类应用的使用频率最高,排在前两位的分别是“即时通信(微信、QQ等)”和“微博、QQ等个人空间”。它们是大学生日常交流沟通的主要渠道,前者侧重互动式交流,后者侧重信息的和传播。通过这些交流沟通手机应用的频繁使用,大学生的沟通能力和交际能力得到锻炼和提升。调查结果还显示,当学习上遇到困难,有84%的大学生会使用手机应用排在第三位的“搜索引擎”解决问题,碎片化的时间被充分利用起来,大大提高了大学生的学习效率。鉴于这两种情况,高校在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时候,可以充分发挥移动互联网在交流沟通和片段式学习方面的优势,把移动互联网打造成重要的教育载体和平台,特别是可以加强微信、微博等公众平台的建设,用贴近大学生的方式实现教育目的。

3.大学生在认知层面体现出较高的网络素养水平,但在实践层面有待进一步提升

从调查结果来看,大学生的网络素养水平总体要比预期的高一些,表现为多数大学生能正确的认识移动互联网络,能熟练使用移动互联网技术,能积极、理性地参与移动互联网的内容生产和传播,能辩证看待移动互联网上的信息,并具有较好的网络道德观念和法律素养。但是,这些较高的网络素养更多是停留在认知层面,在实践过程中,多数大学生对提高自身的网络素养不够重视。具体表现在:(1)多数大学生认为移动互联网的信息鱼龙混杂,可信度低,但是却只有13%的人经常主动核实信息的真实性;(2)大多数学生认为要保护网络信息的知识产权,但是在自己引用别人的原文、原图或观点时,却只有六成的大学生会标注来源或出处;(3)多数学生认为自己可以平衡好手机与现实学习、生活之前的关系,也能控制好手机上网的时间,但是,却有90%的人认为大学生沉迷手机网络的现象非常普遍,出现这样前后不匹配的结果,除了可能存在的调研误差之外,还有一个可能的原因是:多数大学生对控制手机上网有较为乐观的期待,他们虽然具有不能沉迷手机网络的意识,但是在实践过程中,却往往将这层道德约束抛诸脑后。对于这样的现实情况,笔者认为,要进一步提升大学生的网络素养,关键不是相关知识的灌输,而是想办法促进“行动”发生,这才是提升大学生网络素养的关键所在。

4.大学生手机网络安全意识较为淡薄,令人担忧

调查显示,大学生使用“在线支付”(57%)、“网络导航”(26%)手机应用的比例较高,但与之相对应的,却缺乏基本的手机网络安全知识。在使用移动互联网的过程中,有27%的大学生或将因为随意下载安装恶意手机软件而使手机面临中毒、账号被盗等风险。随着手机网银、手机支付宝、微信支付、GPS定位等手机应用的开发,手机安全隐患已不仅仅停留在短信骚扰或电话诈骗上,而是向手机钱包被盗刷、人身安全遭威胁等“升级”发展,面对这样的形势,仅有20%的大学生清楚知道如何在手机网络中保护自己的个人信息,这是多么大的安全隐患!今年的315晚会曝光了免费WIFI可能带来的信息泄露安全隐患,而根据本调查的数据,有一半以上的大学生以使用无线网络为主,喜欢在饭店、商场等公共场所蹭免费WIFI的大学生群体,正是这部分高危人群之一。对此,我们一方面呼吁政府加强对手机应用软件市场的规范和监督,另一方面也要重视大学生手机网络安全教育,努力提高大学生的手机网络安全防范意识。

5.大学生在课堂上使用手机问题值得关注,亟待进一步调查和研究

对于这个问题,已经有许多学者进行了关注和研究,多数学者认为大学生课堂使用手机的消极影响较大,不仅影响正常的教学秩序,不利于优良学风的形成,而且对学生本人也会造成诸如手机依赖症等不良影响。在本调查中,有43%的大学生经常在课堂上使用手机上网,比例也非常高。课堂使用手机的负面影响,是毋庸置疑的,但是,这里也想特别指出一点,从大学生对“在课堂使用手机上网的态度”来看,多数大学生对于上课使用手机这一问题是有过理性思考的,并非仅仅是因为自控能力差、沉迷手机网络那么简单。根据调查结果,有一半以上的大学生表现出了强烈的自主性和自我管理意识,认为学生有自我选择的权利,可以在课堂上搜索跟学习相关的信息。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我们只是一味的“禁止”学生在课堂使用手机,未必能取得良好的效果。笔者认为,不妨尝试一下发挥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相信当代大学生具有良好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充分发挥移动互联网络在大学课堂的积极作用”方面寻求突破。由于本次调查的局限性,具体的实现途径亟待进一步的调查和验证。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15年1月).

[2]方家胜.大学生课堂使用手机问题调查与引导路径――以南京某高校为例.北京城市学院学报,2014,(3)

上一篇:“国培计划”助推数学教师教育发展与改革的实... 下一篇:高职葡萄酒专业学生专业课学习情况调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