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务巧驱动,绘出真精彩

时间:2022-05-16 08:02:47

“任务驱动”是较适用于信息技术课堂的教学法,教师在教学中将学习内容设计成任务,学生在任务问题的驱动下,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自主探索和协作学习,最后完成任务以实现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达到掌握技能的目的。但在实际教学中,往往会出现与预设不同的结果。例如,学生对软件的操作,当堂课会了,隔个星期又不会了。另外,在新学软件与之前所学软件进行类似操作时,学生竟然感觉很陌生,似乎连探索方法也一并还给教师了。针对这种情况,笔者使用任务驱动教学法,精心设计层层递进的任务,来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综合实践能力,让他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升信息处理能力,加深对相关知识的理解,牢牢掌握相关的技能,实现多方面学习能力的提升。下面,笔者结合小学三年级信息技术《填充颜色》一课的教学进行分析,希望能对大家有参考价值。

第一次教学时,笔者控制学生机,先讲解了使用“用颜色填充”工具的操作步骤,再布置任务给学生,放手让他们操作,有问题看课本或同学互助。如果学生出现问题,笔者再集中讲解工具使用的注意点,最终学生完成并提交作品。但在实际教学时,学生遇到的问题反复出现,经集体讲评后,还是有学生操作不当。笔者反思此过程,虽然有任务引领,但学生的学习状态还是比较被动,知识记忆不深刻,技能掌握也不完全,更别说能力的培养。

第二次教学时,笔者根据学生的兴趣特点,设计了“给不同的图画填充颜色”的任务。学生开始时还挺有兴趣,但后来知识掌握较好的学生迅速完成了任务,而另一些学生因知识掌握不全面,无法完成任务,课堂注意力涣散,出现教学效果不佳的情况。笔者反思后,发现这与笔者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不到位有关,教学不符合学生的实际需求,无法保持他们持久的学习动力。

第三次教学时,笔者围绕一幅场景图设计了层层递进的教学任务(如下图)。

第三次教学任务的设计分析如下。

从易到难,层层递进

在教学“用颜色填充”工具时,笔者设计了星级任务。学生首先尝试简单的一星任务:给大块的天空、草地、山等填色,熟悉工具的基本操作;然后,挑战二星任务:为细小、繁琐的花、草、鸟等填色,掌握工具的精确操作;接着,挑战三星任务:给有缺口的苹果树填色,归纳工具的特点等;最后,完成四星任务:完善整幅图的填色,灵活掌握多种工具的操作。这一系列从易到难的任务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维持了学生学习知识和技能的持久动力,更有效调动了他们自主探究的积极性。

教学时,如果教师能正确把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设计从易到难的“阶梯型”任务,让学生每完成一个任务就能有收获,这样能大大提高学生的兴趣和自信,使其体验完成任务的喜悦,增强他们学习的动力。但在现实课堂中,还是有一些学生学习时喜欢依赖教师的讲解或同学的帮助,如何更有效地找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并为他们设计专属的教学任务,提高自身的能力呢?这是笔者需要继续思考、实践的问题。

从点到面,层层递进

在本课中,笔者设计的一星任务是给大块景物填色,让学生熟练操作“用颜色填充”工具,了解它的基本使用方法;二星任务是给小鸟的小嘴巴涂色,设置涂色障碍,并适时引入了辅助工具――“放大镜”,学生自主探索了解其使用方法,同时还掌握了“用颜色填充”工具的精确使用方法;三星任务是给苹果树涂色,此图中的苹果是有缺口的,学生无法顺利完成填色,查找原因后,得出“用颜色填充”工具的特点,笔者适时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使他们发现了“颜料盒”的秘密,同时还掌握了“规定自定义颜色”;四星任务是完善整幅图,学生综合运用各种工具,大显身手。

在整个任务串烧的设计中,笔者注意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以期让学生形成系统知识。学生对软件的学习从了解局部功能起,到最后对软件整体的熟悉,实现了对知识的认识、理解和逐步深入运用,对技能的掌握也节节高升。这样的设计提升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了他们运用计算机处理信息的能力,实现了最终的教学目标。

《填充颜色》一课虽然是信息技术的教学内容,但其中涉及了美术学科的知识,如果教学任务直接设计为给图画填色,学生可能会在挑选颜色中浪费时间和精力,导致相关知识技能未掌握。笔者从点块涂色到整面涂色的任务设计,将信息技术与美术的结合调至最佳状态,既让学生学会了知识,掌握了操作,又让他们在掌握知识后自由发挥,尽情享受“美丽”的世界。

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是一个逐步积累的过程。笔者有效运用“任务驱动”法,将教学总目标分解为一个个具体的小目标,并对照小目标来设置任务,任务的提出是学习的起点,完成任务的过程又是学习的线索,重点和难点分散于线索中,逐点突破,实现从点到面的整体建构。

由此及彼,层层递进

《填充颜色》教学的软件是系统自带的“画图”程序,其主要工具的使用方法都是先选中对象,然后再操作工具完成。而在此课之前的内容中,也有操作类似工具的教学,所以笔者设计的任务就从操作“用颜色填充”工具基本使用方法开始,唤起学生的记忆,在之后的任务中,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学会思考,并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回想起将鼠标移动到工具上会显示工具名称,从而很快找到了“放大镜”工具,并尝试使用。之后的课中还有需要探索发现的工具,学生自然想到用同样的方法去寻找。

同时,笔者适时设置认知冲突,加入有缺口的苹果树,让学生无法完成苹果树的填色。笔者不急于讲解,而是让学生分析任务、查找问题所在,并积极思考需要哪些工具,可以怎么来解决问题,这样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参与意识,还锻炼了学生运用计算机处理信息的能力,学生自然而然树立了对新知的认识。

随后,任务自然地将阵地从比较熟悉的“工具栏”转移到了稍显陌生的“颜料盒”,学生有了先前的经验,积极性不减,主动探索,很快就发现“双击”后可以打开更多的颜色,欣喜不已,至此又一个技能建构完成,学生学会了新的探秘方法。

本课教学中,笔者在四星任务后,设计了给房子画气球的任务,将整幅画的制作推向高潮。笔者没有限定气球的制作要求,为学生的想象力留下了空间,而学生在同类操作方法熟练使用后,在联系新旧知识、完成技能建构后,不但掌握了学习内容,还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潜能。学生的创作欲望被充分激发,尽情想象、大胆创新,切身感受到学习的快乐,品尝到成功的喜悦。

信息技术中的一些知识和技能是相通的,尤其体现在软件操作中。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巧妙利用新旧知识的联系,让学生既巩固知识又学到技能,最重要的是启迪学生的求异和发散思维,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拓展其想象的空间。

从感性到理性,层层递进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类的认知都遵循从形象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的递进规律。由于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以操作性、实践性为主要特征的课程,所以教师在教学时,应让学生充分地操作、实践,在大量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逐渐总结出相关的规律,并上升到理性认识形成系统知识。

笔者设计的任务是以《飞屋环游记》这部动画为情境串起来的,学生在色彩丰富的情境中体验深刻,兴趣十足。在完成素材图的过程中,笔者鼓励学生不要怕错误,要勇于探索。学生在大量感性认知后自己发现了规律――用颜色填充工具只能给封闭图形填色,由此上升到理性思考,深化了χ识的理解。

而整幅作品完成后,学生相互评选,在欣赏彼此的作品后,学生有了自己的选择。最后全班作品展示,学生做小小点评家,笔者创设了自由平等的氛围,引导学生畅所欲言,学生从色彩搭配、工具使用技巧等不同角度对作品进行了点评,眼睛里不时闪烁着理性的光芒。学生在这样的过程中不仅学会了审美,学会了创造美,还通过分析、讨论、交流和实践,提升了操作技能,理解了构图的原则、技巧等。此刻的他们获得了满满的成就感。

任务驱动教学法的核心是“任务”,任务设计得好坏关系到能否激发学生的主动性,驱动学生积极自主探究。作为信息技术教师,应该巧妙设计教学任务,为学生营造更好的氛围,创造更多的机会,让他们在课堂这块沃土上学习、掌握知识和技能,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绘出自己的精彩。

上一篇: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深度融合的人文性课堂创设 下一篇:小学生创造力教育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