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数学课堂教学生成策略

时间:2022-05-16 07:39:16

浅谈数学课堂教学生成策略

“生成”是新课程倡导的一个重要教学理念,它是相对于“预设”来说的,课堂教学有预设的一面,也有生成的一面,数学课堂无法完全预设,教师要发挥教学智慧,关注课堂生成,不断捕捉判断重组课堂教学中涌现出的各种信息,灵活调整教学策略,充分利用生成出来的教学资源,让数学课堂闪烁智慧的火花.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与学生是课程内容的开发者,教师要发挥教学智慧,关注课堂生成,充分利用生成出来的教学资源,探讨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课堂教学生成策略.

一、重视备课,为学生预设质疑,诱发生成

“凡是预则立,不预则废”强调“生成”不否定“预设”,新课程对“预设”要求更高,教学要“预设”和“生成”有机整合,从重教师“教”走向重学生“学”关注学生发展,预设是为更好的生成,教师更要用心、用脑去备课.

1.多角度考虑去备课,预设生成

例1 北师大版“两条直线平行的条件”一节设计如下:

如图1,若将题中的∠EAQ=∠ABN换成

∠1=∠2,AF平分∠EAQ,BC平分∠ABN 怎样说明

PQ∥MN?

如图2,若将题中的已知换成

AF平分∠PAB,BC平分∠ABN.怎样说明

PQ∥MN?

请试一试,题中的“∠1=∠2”,还能判定哪两条直线平行?为什么?备课时设计方案引导学生多方考虑,引导学生开拓思维.

2.设计活动,预设生成

例2如北师大七年级“100万有多大”先设计课前活动,让学生收集数据从报纸、书籍、电视上收集一些较大的数,提高学生对大数的认识.其次,以“赵本山和范伟的经典小品视频――范伟因中一百万大奖而抽过去”为情景引发大家对这节课的兴趣.教师可以根据课堂情景,生成更丰富多彩的教学过程.

二、教师引领,师生合作,完美生成

生成的课堂需要智慧的引领,教师关注学生发展,并给与指引点拨,灵活掌握课堂教学“以学定教“,学生在宽松民主的情景中充分展示自我,碰撞思维火花,达成共识,感受课堂的活力.

例3 “多边形内角和”

师:大家都知道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那么四边形的内角和,你知道吗?

生1:用量角器量出四个角的度数,然后把四个角加起来,发现内角和是360°.

生2:把两个三角形纸板拼在一起构成四边形,发现两个三角形内角和相加是360°.

师:你们看在第二个同学的基础上连结四边形的对角线,把一个四边形转化成两个三角形,行吗?

生:行.

师:你知道五边形的内角和吗?六边形呢?十边形呢?你是怎样得到的?

生1:把五边形分成三个三角形,3个180度的和是540°.

生2:从五边形内部一点出发,把五边形分成五个三角形,然后用5个180度的和减去一个周角360度.结果得540度.

生3:把五边形分成一个三角形和一个四边形,然后用180度加上360度,结果得540度.

师:你们真聪明!做到了学以致用.通过前面的讨论,你能知道n边形内角和吗?就是一个n边形从一个顶点引出的对角线分三角形的个数与边数n存在(n-2)的关系.多边形内角和公式:(n-2)×180度.

三、将错就错,变废为宝,优化生成

一位教育专家曾说过:“我们的教室就是一个允许学生出错的地方,出错了,课堂才能生成,也正是在‘出错’‘改错’的探究中,课堂才是最活的,教学才是最美的,学生的生命才最有价值”.学生出错的课堂才是真实的课堂,作为一种宝贵的教学资源,稍纵即逝,教师要迅速把握,引领学生纠错,在纠错中领悟知识方法,增长见识,发展思维.

例4 在讲代入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时,让学生自学完例题

x-5y=7

2x+3y= -1

我稍试变形了解方程组

2x-5y=7

2x+3y= -1 ① ②

让学生独立尝试完成,我在巡视过程中发现有好几个同学是这样做的,于是投影.

解 :由①得2x=7+5y ③,把③代入②得2(7+5y)+3y=-1,y=-15/13……请同学们看一下,你认为正确吗?你是怎么解的?小组讨论,给出答案.

生1: 错误,不能直接代入2x,而是代入x,解得y=-1.

生2:怎么不能用2x,把2x=7+5y代入②7+5y+3y=-1,求出y=-1.

生3:哇,(生2)的方法简单,我赞成.

师:挺好,同学们认真分析,发现了新的解法,整体代入法,还有其他的做法吗?

生4:加减法,我已经预习了,做这个题很简单.(其间有一个同学迫不及待)

生5:我把②变形(2x-5y)+8y=-1

即7+8y=-1,y=-1.

师:鼓掌,太厉害了,拜你为师了.(全班鼓掌)

好的老师在课堂上不怕学生走错路,而且还有意识预设一些错误,激发学生自己去怀疑、去探索、去互动.把学生的错误作为资源加以利用是有效的课堂教学手段,通过错例分析,找出原因,总结了规律,解决了问题,学到了知识,培养了学生批判性思维和改正错误的能力,促进了学生的发展.

四、 因生制宜,适当评价,放大生成

例5 北师大版课本七年级下“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

(1)小明有一块小画板,他想知道它的上下边缘是否平行,于是他在两个边缘之间画了一条线段AB(如图3所示).小明

身边只有一个量角器,他通过测量某些角的大小就能得到这个画板的上下边缘是否平行,你知道他是怎样做的吗?

(2)议一议:①内错角满足什么条件时,两直线平行?为什么?②同旁内角满足什么关系时,两直线平行?为什么?

问题主要是帮助学生探索当同位角不能直接运用时,还能利用哪些角之间的关系来判断两直线平行.问题(1)是为了鼓励学生进行动手实验、观测、猜想、交流合作.问题(2)是为了评价学生的概括能力,通过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解释两直线平行的条件,体现学生数学思考与发展水平的不同层次;通过交流探讨,将学生从对两直线平行的条件的直观认识发展为演绎推理,感受数学的严谨性与数学结论的确定性.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言行,都会给予好或坏的简单评价,至于这个评价是否恰当,不曾细想.从而忽略了学生的自我评价,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及能动性的培养,开放的课堂教学,不再是以教师为唯一的评价主体,学生也成为了评价的主体.如“我觉得他说得……”“我对他说得话有补充.”在评价别人的成功和被别人评价的过程中又满足了好奇心.让课堂充盈生命的活力.这样,才能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一步激励学生的求知欲望.

上一篇:旋复花(上) 下一篇:浅谈批判性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