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教育视阈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时间:2022-05-15 06:54:57

情感教育视阈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摘 要: 情感是意识的一种外部表现,是人的一种心理现象。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对象是人,情感教育、情感运用等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随着社会转型期带来的经济成分、生活方式、利益关系及生活方式的调整,大学生的心理、学习、交往、就业等方面不断呈现出新的特点和问题,随着以人为本理念的不断深化,单纯的灌输教育已不能满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目标的各种要求。本文旨在从情感教育的视角出发,从内容和方法等方面探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育人模式。

关键词: 情感教育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内化 外化实践

一、情感教育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情感教育是一个与认知教育相对应的教育概念,指的是把情感作为人的发展的重要领域,通过语言引导、形象感染和行为影响,激起受教育者的感情共鸣,使其形成正确的思想观点。“思想政治教育是指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或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1]从这个层面讲,思想政治教育是做人的工作,特别强调人思想领域的发展并将这种发展外化为行动。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这一特点,恩格斯曾经指出“行动的一切动力,都一定通过他的头脑,一定要转变为他的意志的动机,才能使他行动起来”[2],而支配人们行为的动机,并不是人们头脑里固有的,“总是在客观上被历史状况所限制,在主观上被得出该思想映像的人的肉体状况和精神状况所限制”[3]这就是说,人的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既要受到客观外界条件即一定的社会环境和物质生活条件的影响,又受到主观内部因素如人们的生理和心理发展变化状况的制约。而情感教育正是通过调动人内在的情感体验引导人们形成对周围事物、自身及自身活动的主观态度体验,从而达到主客观统一的目的。从情感教育的角度来说,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就是思想政治教育者通过自身的情感活动,运用一定的情感手段,充分挖掘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与教育内容本身的情感因素来感染、影响受教育者,使受教育者的思想感情与之共鸣,并得以升华,从而实现教育目标,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的过程。

二、情感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分析

(一)有助于解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认知教育与情感培养相分离的现状。

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教育对象,人既是理性的,也是有感情的。传统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重在教育,大多采取“我讲你听”的灌输方式,淡化或轻视情感教育的重要性,把学生看做纯粹受教育的对象,要求学生服从某种既定目标的约束,过于单一、呆板,很容易引起学生对教育的厌烦与抵触情绪,从而使思想教育流于形式,使得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大打折扣。而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应运用情感沟通与交流,因人而异、因地制宜地开展工作,通过师生情感上的共鸣,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使得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二)有助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模式的拓展。

传统德育在教育方法上具有很大的受动性,主要表现为道德教育活动与道德能力提高是在一种依赖、被动状况下获取的,忽视、压制人的独立意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对传统文化和计划体制比较依赖的社会背景下,对学生的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外在性的服从,而不是注意培养学生的内在需要,即服从社会需要的安排,而不是让思想政治教育成为学生自身生存发展的方式。随着市场体制的建立和社会民主的发展,高校逐渐开始重视学生在思想政治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但是教育方法远远落后于理论的发展。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缺陷渐渐凸显,仅仅依靠自身的方法体系已不足以支撑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功能,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理论、基础理论的创新发展,必然要求以新的方法建立起与实践的联系,建立起向实践转化的方式,完成向实践的转化,从而对实践发挥指导作用。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大学生对思想道德规范的认可与执行不仅需要知性理解,也需要情感的吸引与推动。著名教育家黄家灿认为:“理是治病的良药,情就是药外带着香甜味的糖皮,无情,理难以入咽;无理,情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只有两者紧密结合,才能提高教育效果。”所以,把情感教育作为贯穿整个教育活动全过程的原则和方法,坚持情理结合,才能使思想政治教育更富有摄取人心的魅力。

三、情感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运用

(一)运用情感教育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学习的内化效果。

所谓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化是指教育者把一定社会要求的思想品德规范传授给受教育者,受教育者则在各种因素的作用下,以自己已有的认识水平为基础,自觉地选择、消化、吸收这些思想品德要求,将其转化为自己的思想品德认识的过程。在我国,这一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化过程主要是在学校完成的,课堂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一阵地,而教师在这一阵地中起着主导作用。要克服“满堂灌”的教育教学弊端,通过“有感情”的课堂教学互动,增强学生对课堂学习内容的理解和接受是好的途径。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进行以教师为主发动的情感互动,可以激发学生的情感,净化学生的思想,有利于学生优秀品质的培养。事实证明,教师良好的情感,可以成为教育传播的载体,成为促使学生奋发向上的激励因素。通过情感沟通,教育者的力量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能吸引大学生积极地支持和参与课堂学习,另一方面能使其更好得倾听、理解和内化教育者所传授的教育信息,外化为良好的行为。就第一方面而言,要充分发挥体现情感因素及作用,使学生对课堂学习的内容加以理解并接受,首先要求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师努力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基础,形成系统的正确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体系,并做到真信、真懂、真用。此外积极学习其他学科诸如心理学、文学等现代科学知识,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努力提升自身的语言表达能力,只有这样,教师才能营造一种和谐、愉悦的氛围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将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知识内容诉诸情感交流,在激发学生积极情感体验的同时,促动其加深认识。

只有这样,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内容才是充满深厚感情的,才能实现思想政治教育长期以来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关注学生的情感,通过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增强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丰富性和时效性的改革目标。

(二)运用情感教育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学习的外化效果。

所谓思想政治教育的外化是指在教育者的帮助和促进下,受教育者把在内化阶段已经形成的思想品德认识自觉地转化为自身的思想品德行为,并养成相应的思想品德习惯的过程。这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目标所在,也是思想政治教育评估的重要依据。一方面要引导大学生形成主导性的社会价值观念,从而使大学生与社会生活环境相适应,减少自身与社会的冲突与矛盾,提高个体与社会的和谐度,形成受教育主体的亲社会行为和利他行为,进而形成稳定的道德感、美感等。另一方面要使大学生不仅完成由知到行的转变,更在这一转变过程中以实际行动和榜样作用影响周围的同伴群体,从而形成良好的道德氛围。做到这两点就要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既要确定目标,实施影响,促成转化,又要利用教育中的情感资源来陶冶受教育者的情操,即教育者创造条件促成受教育者积极情感体验的积累。

在指导学生进行实践活动时,要做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笃之以信,炼之以志,导之以行。应避免形式主义倾向,使大学生有更好的情感激发和情绪体验。实践活动结束后要给学生留下思考、讨论、自主选择、能动参与的空间,以便其在亲身经历中实现情感体验,获得真切感悟。特别强调的是在这一过程中教育者要通过感情投资,尊重、关心受教育者,对其良好的思想和行为及时予以鼓励和支持,对其不良的思想和行为加以控制和引导,最终使受教育者很好地内化教育信息,形成社会所要求的思想观念和道德规范,并外化为良好的行为习惯。

参考文献:

[1]张耀灿,陈万柏主编.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4.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95:251.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人民出版社,1971:40.

本文为山东英才学院2011年校级重点课题,项目编号:11YCZD04。

上一篇:基础教育阶段管理薄弱学校行为文化再造研究 下一篇:浅谈中小学环境道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