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本土文化资源,提升学校心理教育实效

时间:2022-05-15 03:39:01

挖掘本土文化资源,提升学校心理教育实效

摘要: 要提升我国心理教育的实效性,不能简单机械地套用西方的咨询理论和模式,要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研究教育对象,挖掘传统文化资源,创建咨询方法体系,对这个舶来品进行“本土化”研究。

关键词: 心理教育;传统文化;咨询方法

我国的心理教育从高校的心理咨询开始,80年代中期起步,二十几年来发展迅速。然而学校的心理咨询多是引进和模仿西方心理咨询理论和模式。因此,要提升我国心理教育的实效性,就不能简单机械地套用西方的咨询理论和模式,而要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整合出一套有针对性且实用性强,有自己特色的学校心理教育模式。

一、研究教育对象

在心理咨询教育实践中,我们应充分考虑到我国学生由于受我国社会文化环境影响而产生的不同于西方学生的特有的人格特征。

(一)从咨询对象认知模式看,在西方心理咨询被看作是现代人必不可少的精神按摩方式,一种高尚而美妙的自我享受。学生遇到困难和烦恼时大多会主动去寻求学校心理咨询的帮助。但在国内,人们还习惯于用医学模式来认识心理问题,认为“有病”才去心理咨询,学生普遍羞于寻求心理咨询的帮助。这就要求学校在心理咨询机构和形式的设置上尽量方便咨询者,以免给其带来不必要的心理压力。

(二)从咨询对象的态度看,我国学生与西方的不同,他们对咨询过程往往抱有一种复杂的态度:一方面他们一般不会在心理咨询人员面前坦露自己的内心世界,谈论自己的隐私;另一方面又期待咨询者能给他们权威性的指导和明确的意见和直截了当的帮助。这就要求咨询人员在咨询过程中要辩证对待和正确引导,要善于倾听更要善于启发。

(三)从心理咨询原则看,国外心理咨询遵循“非指导性”“价值中立”等原则,即对咨询对象一般不作指导性评判和具体建议指导,只是通过建立起来的具有治疗功能的咨询关系来促进当事人去挖掘自身潜能,从而独立解决当前面临的问题。我国学生则多有依赖、服从权威的心理,主观上有接受指导和价值干预的准备,若未得到明确具体的干预措施,则容易使他们对心理咨询产生误解或失望情绪。

二、挖掘传统文化资源

在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心理保健和心理调适的思想和方法。

(一)整体和谐的人生观

中国的人生哲学最大特点是注重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发展。儒家的人性观认为人性本善,主张“仁者爱人”“克己复礼”,把人内在的自觉与外在的社会规范统一起来,形成了个人与社会整体和谐发展的人生观。而道家的人生哲学则更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即“大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天人合一”的人生发展观,主张以超越自然的原则去体会人生,看淡物利,追求精神的领悟。

这种注重人与社会、人与自然整体和谐的人生观对于帮助我国学生分析心理问题的社会成因,指导他们解除现实生活的各种心理困扰,帮助他们建立与现实生活相适应的生活方式,促进他们自我完善,从而达到生命的最高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二)注重统一的辩证思维

与西方哲学强调矛盾的两个方面的对立和差异不同,中国传统哲学的辩证思想在重视对立的同时,更强调对立着的两个方面间的联系与统一。这种辩证思想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更富有弹性的思维方式。它引导人们认识到现实生活中的矛盾冲突和心理困惑不过是从原来的一种和谐统一迈向新的和谐统一中必然出现的问题,是人在追求成长中遇到的暂时阻碍,但转变是绝对的,必然的,通过发挥理性和调节行为,可以改变现状。

(三)中医的心理治疗思想

中国古代医学里,蕴涵着丰富而较系统的心理治疗思想。

我国医学崇尚以阴阳五行建构的整体观,强调形神、心身的统一。这种辩证的建构方式使中医这一特殊体系也能适应许多由心理因素引起的疾病。著名心理学家杨鑫辉教授曾对我国传统心理治疗理论基础作了归纳,他将我国传统心理治疗理论基础归纳为两种观点两个模式,即内外统一的整体观,神形相即的身心观,“医国—医人—医病”的医学模式和“标本相得”的医患模式。[1] 他还总结出古代的心理治疗方法如开导劝慰法、以情胜情法、气功导引法等。以“以情胜情法”为例,中医认为喜伤心,怒伤肝,忧伤肺,思伤脾,恐伤肾,而心、肝、肺、脾、肾又分别与金、木、水、火、土五行有联系,根据五行相生相克的理论,故有恐胜喜、悲胜怒、怒胜思、喜胜忧、思胜恐这样情志相胜的心理疗法。

(四)传统的养生文化

我国传统养生文化是以“天人相应”、“形神合一”的整体观念为出发点,去认识人体生命活动及其与自然、社会的关系,特别强调从与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协调讲究体内气化升降,以及心理与生理的协调一致。并用阴阳形气学说,脏腑经络理论来阐述人体生老病死的规律。尤其把精、气、神作为人体的三宝,作为养生保健的核心,进而确定了指导养生实践种种原则,即顺应自然,保护生机,遵循自然变化的规律,使生命过程的节奏随着时间、空间的移动和自然气候的改变而进行调整。

无庸质疑,传统养生学是个伟大的宝库,是进行健康教育必不可缺的重要内容。因此有人主张养生学“应大张旗鼓地进入学校课堂,这不仅是弘扬传统文化的需要,也是全面提高当代大学生素质,尤其是帮助他们树立正确人生观的亟切需要。”[2]

三、创建咨询方法体系

对国外主要理论流派有选择地引进、消化吸收和改造,使西方的心理咨询和治疗理论、方法有机地与中国传统文化和养生保健技术密切结合,才能使我们的心理咨询更有针对性,更具实际效果。以能有效缓解和消除来访者焦虑症状的认知领悟疗法和道家认知疗法为例:

(一)认知领悟疗法

认知领悟疗法简称领悟疗法,又称中国精神分析法。精神分析学派重视幼年经历及其对成年后的影响,揭示幼年期被压抑在无意识中的“症结”,从而找出焦虑的根源,使病人得到领悟,使神经症的症状消失。在应用精神分析时,认知领悟疗法的创始人钟友彬放弃了经典精神分析的方法,没有使用自由联想法、梦的解析,也没有利用弗洛伊德性心理发展的固着说,而是按照中国的文化背景、中国人的性格特点,从讨论并分析来访者症状中所表现的观念、推理和感情的幼稚性入手,采用适合的解释和扩通的方法,使病人从理性上认识到他们的幼儿行为模式,逐渐深入达到感情上的领悟,从而放弃幼儿行为模式,代之以成年人的行为模式最终使症状减轻或消失。

(二)道家认知疗法

中南大学的张亚林教授在道家思想基础上借鉴西方经验,于1998年创立了中国道家认知疗法。它主要是通过帮助患者找出主要的精神刺激或压力因素,分折患者心理冲突和应对方式,然后导入道家哲学思想来改变人旧有的认知观念从而达到调节负面情绪、矫正不适行为的目的。道家认知疗法从分析中国民族文化的特点出发,考虑到了中国人具体的思维方式、人生态度、价值观念诸因素,提出应采取道家处世养生法,即“利而不害,为而不争;少私寡欲,知足知止;知和处下,以柔胜刚;清净无为,顺其自然”四个原则。自创立以来,道家认知疗法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实践证明能有效缓解来访者的焦虑症状。

认知领悟疗法和道家认知疗法都是国外经典心理治疗方法在中国实现的本土化典范。如何在吸取西方先进理论方法的同时,结合我国的文化背景和学生的思维方式、个性特点,创建中国特色的心理咨询理论方法体系,应成为我国学校心理教育工作者的奋斗目标。(作者单位1.天津音乐学院;2.中海油田服务股份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杨鑫辉.中国传统心理治疗探讨[J].南京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1995 .(4):55-58

[2]张永芳.传统养生学与大学课堂[N].光明日报,2006-03-15

上一篇:浅析数字艺术对于影视舞蹈及数字表演的运用与... 下一篇:中等学前教育专业钢琴基础课教学改革创新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