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小校场年画赏析

时间:2022-05-15 02:02:17

年画是中国民间最普及的艺术品之一。每值岁末,许多地方都有张贴年画、门神以及对联的习俗,以增添节日的喜庆气氛。年画因一年更换,或张贴后可供一年欣赏之用,故称“年画”。

年画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先秦典籍《山海经》中已有关于绘制年画的记载。至宋代,雕版印刷亦曾用于印制年画,先有木版,后又有了石版。上海的小校场年画,虽然没有列入“年画四大家”(指四川绵竹年画、苏州桃花坞年画、天津杨柳青年画和山东潍坊杨家埠年画)行列,却也是中国近代年画史上的一朵奇葩。

上海年画源于苏州桃花坞木版年画,因制作木版年画的工场作坊大都集中在上海豫园西侧的小校场一带,故名“小校场年画”。小校场原是旧上海驻兵演武的地方,在今黄浦区旧校场路,后因靠近老城隍庙,成为上海民俗用品如纸锭、香烛、甲马等的主要生产和销售场所。清嘉庆年间,方有画商在小校场设摊专售年画,生意兴隆。不久,这里就成了上海老城厢的“年画一条街”。1860年,太平军东进攻占苏州时,苏州桃花坞不少木版年画作坊的业主和画工、刻工、印工,为避战乱而纷纷来到上海,或落户小校场一带开设年画作坊,或受雇于上海的年画店主,从而增强了上海木版年画的创作生产能力,进一步促进了上海木版年画的发展。

清同治光绪年间(1862―1908),上海木版年画进入鼎盛时期。当时上海小校场有筠香斋、赵一大、文义斋、新记、孙文雅、飞影阁、源兴、韩菁华斋、彩云阁、吴锦增、泰兴、义顺斋等数十家年画作坊,还有诸如钱慧安、吴友如等名家参与年画稿件创作。特别到了清末和民国初年,上海以其商业繁盛、华洋共居、五方杂处的文化氛围,造就了融合中西、兼容并蓄的海派艺术,小校场年画亦与时俱进,突破了表现传统题材的旧习,及时反映了上海作为国际新都市的新事物、新风尚,形成了富有上海地方特色的“小校场年画”风格。

下面向大家展示几组上海市历史博物馆馆藏年画:

灶神:

旧时我国从农历十二月廿三起就进入“过年”了,一直要延续到正月十五的元宵节始告终,还形成了一套固定程式。

祭灶,是我国民间影响很大、流传甚广的习俗。旧时,差不多家家灶间都设有“灶王爷”神位,传说他是玉皇大帝封的“九天东厨司命灶王府君”,负责管理各家的灶火,人们称他为“司命菩萨”或“灶君司命”,被作为一家的保护神而受到崇拜。农历腊月廿四,为“灶神”上天奏事之日,故廿三之夜,家家户户要“送灶”、“祭灶”,庆新年系列活动由此拉开序幕。是夜,家家户户要么祀灶神于厅堂,要么在贴着灶神像的厨房灶头上,供酒、果以及好鱼、好肉,有竹枝词这么说:“名利亨通少是非,全叼神佑默相依。今朝酌献无他物,鱼买新鲜肉买肥。”

灶神上天是要向玉帝汇报一年中人间的好坏、人之过失,为避免他言之过分,故“送灶”时人们还供上用饴糖所做的糖元宝等,据说为让他吃了粘上牙齿,说话不清,以至可少说、不说人间坏话。老上海人家还习惯供上茨姑,据说好让灶君在回答玉帝提问时就说“是格”、“是格”。“送灶”时各家要点上香烛,这样屋内香烟缭绕,各色供品耀眼,过新年的气氛一下子到来了。

门神:

年画,作为我国的一种古老民间艺术,却是起源于“门神”,所以古称“门神画”,或“门画”。

据《风俗通义》记述,在先秦两汉年节有祀门之习俗,故神荼、郁垒便是我国最早的司门之神。晋代宗懔《荆楚岁时记》道:“正月一日,给二神贴户左右,左神荼右郁垒,俗谓之门神。” 后来,门神由传说中的形象演变成了真实的人物。据《山海经》称:唐太宗李世民生病时,梦里常常听到鬼哭神嚎之声,以至夜不能寐。大将秦叔宝、尉迟恭二人自告奋勇,全身披挂地站立宫门两侧,结果宫中果然平安无事。李世民认为两位大将太辛苦了,心中过意不去,遂命画工将他两人的威武形象绘在宫门上,称为“门神”。后人便仿效画在纸上或木板刻印而盛行于世。古人贴门神,大多是因为对大自然的恐惧,对神的恐惧,担心灾难降临,因此张贴威武的门神以御凶避灾,保护家宅;随着社会文明的不断进步,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加深,鬼神观念的日趋淡化,以及尚武精神的逐渐衰退,使得门神逐步由驱鬼辟邪变成了祈福迎祥的祈福门神。祈福门神大致有天官赐福、如意状元、五子登科、和合二仙、招财童子、福寿童子等,而上海市历史博物馆馆藏的这幅门神画更具特色,它们是武将祈福门神,全身披挂持剑拿刀的武将,被象征着五子登科的祈福童子们簇拥着,这不正是人们祈福纳祥、向往美好生活的写照吗?

戏曲故事:

它们分别是《白蛇传报恩全本》、《珍珠塔全图》、《杨家将大破天门阵》和《包龙图探阴山》,这些耳熟能详的故事曾极大地丰富了我们的童年生活。

仕女图:

有《丹青》、《护琴》、《书法》和《着棋》。通过这些年画,或许我们也能对旧时女子生活有所了解吧。

上海特色的年画――

时事画:

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成立,总统取代了皇帝,这幅用传统的艺术形式表现社会新闻的年画,反映了当时市民阶层对时事的关注和评价。

四马路,今天的福州路,因位于当时大马路(今南京东路)以南的第三条马路而得名,在当时既是文化街也是“红灯区”。所以,你在这幅画中可以看到坐在马车上的海上名妓林黛玉、金小宝,乘轿子上书场的先生、骑在龟奴肩上出局的清官人和在马路上拉客的“野鸡”(低等娼妓)等各式人物。

“西国车利尼大马戏”也的确曾在上海演出,1879年,有一位叫车利尼的美国人带了马戏班子在现虹口购地建了一个马戏场,他们与中国传统的马戏不一样,还配有驯兽表演,上海人便称其为大马戏。据称车利尼大马戏团演出很受欢迎,上海曾为之“万人空巷”。这幅年画把马戏团在上海演出的不同场面的众多人物都搜罗在一个画面上,真是热闹非凡,引人入胜。

抢亲是指未婚男子将喜欢的未婚女子抢到自己家结婚成亲,这种习俗,似乎古代才有吧,而且这只是男女双方商量好的一种婚嫁方式。画面上的抢亲,是从英商伦华丝厂门口直接将一纺织女工抢上花轿,到底是不是真有其事呢?倒是需要考证一下了。其实,我们又何必这么较真呢,呵呵。

这组年画,在表现内容上突破了传统年画的题材,表现时代的新事物新风尚,反映了清末民初上海这一国际大都市新事物、的新面貌,它们正是小校场年画为世人关注的重要因素之一。

散发着浓郁海派文化气息的小校场年画,融合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和西方艺术的异彩脱颖而出,曾成为申城一道亮丽的风景,它带给人们的祝福更新的热烈气氛,颇值得回味;它记录的黄浦江畔昔日都市风情,则令人沉思……

上一篇:不提倡见义勇为是“徐老太后遗症”等 下一篇:二手房理财秘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