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与国家实力

时间:2022-05-14 09:07:19

语言与国家实力

不久前又见报纸上在号召人们维护汉语的纯洁性。因此想到我去年回国探亲期间,有幸同一些二三十岁的职业男女漫无边际地聊天。他们堪称时尚语言中的白领,说的虽是中文,但你要不懂一点英文,绝对搞不懂他们的意思。我杞人忧天地想:俺要是初小文化水平的北漂民工,恐怕连自己的白领同胞们说的话都听不懂了。贫富差别上凭空添了一道语言鸿沟。

聊完天回到父母家,打开电视,整容隆胸广告明星扑面而来。她们不但从头到脚法国名牌,而且开口闭口一连串的美利坚单词鱼贯于中文字句之间,you know,你out了, 我hold不住啦等等,令我耳目一新之后不免沉思。

水不“浑”则无鱼,各国语言不相互补充丰富激活,恐怕便将变成古化石。拉丁语倒纯净了,拒绝任何异类词汇的侵犯,但如今还有几人用它?美女再美,被打入冷宫,也没人看见了。因此,看到中文被掺入大量的英文词,我更深切地体会到中国走出国门、融入世界的前进步伐,可喜可庆。在此同诸位分享一下我20余年在欧洲国家的见闻,看看它们的语言接受外来语的方式及其利弊,也许不无参考价值。

荷兰人殖民不殖语

16、17世纪,当英法德等大国尚在贫困落后的泥泞里步履艰难之时,荷兰这块弹丸之地已靠扮演“海上马车夫”一跃为欧洲第一经济大国。众所周知,荷兰滚滚的财富相当部分源于殖民地,它的满园春色在一定意义上是靠印度尼西亚等国“土著”用血水泪水汗水浇灌出来的。继荷兰之后的西葡英法德等,其财富也同样有相当部分源于它们在世界各地的殖民地人民祖祖辈辈几乎是无偿的辛勤劳作。

但荷兰虽一度阔得令人咋舌,堪称欧洲贸易和金融的开山鼻祖,荷兰文化对世界的影响力却微乎其微。文化影响力的一大标志就是语言的使用范围。即使在荷兰指点江山称霸世界的时候,地球上也没有多少国家和人民使用荷兰语。法语则在18、19世纪成了欧美贵族的通用语外加通行证,谁会拽俩仨法语词儿,就显得高大上。英语就更别说了,直到现在世界上还得人人学英语。原因在哪里呢?

我曾向几位荷兰外交官请教过此问题。他们告诉我,荷兰在鼎盛时期不要求其所到之处人民――比如它殖民地 的“土著”学荷兰语,也不为此投入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所以,荷兰当时的政治经济军事优势未能通过推广语言转换为意识形态优势。待荷兰势力下滑退出殖民地时,荷兰文化就没能在当地人民心中留下多少印记。

我曾参加过有时任荷兰女王出席的荷兰语言文学研讨会,会上荷兰文学家和语言学家讨论如何在世界上推广荷兰语言和文学,但难以达成共识。我后来才意识到,他们晚了四个世纪。

不过,那几位荷兰外交家解释道,荷兰自古以来重商趋利。而对于搞文化投资,商人看不到立竿见影的经济效益,与他们的生意经相悖,所以没动力。给世界文化留下删不去的符号――荷兰人没这个理想和追求,小日子过得滋润平稳,足矣。

萝卜白菜,各有所爱,我能理解荷兰人的价值观,也能想象英法德为何又殖民又殖语言文学艺术。但有一点他们双方均不能否认:有硬实力时,如果不及时投资软实力,就不能在硬实力疲软后还世世代代影响着当初被征服的国家和人民。可谓上层建筑周期长,见效慢,但消失得也慢。就拿英法来说,正是由于它们过去在殖民地推广英文法文,后来殖民地虽然独立了,但与原宗主国在政经方面的合作机会还是比其他国家多得多。凡是与英语有关的产业都一本万利,比如歌曲、影视、教育等。做生意何尝不是如此?无论哪个国家的商人,一旦会了英语,就像得了皇帝的免死牌,走遍大半个世界不发愁。软实力就像软刀子,分肉时胜无刀之人何止一筹!

欧洲文字对外来词的巨大吞吐量

说到维护汉语纯洁性,鄙人认为,对母语的执着代表着国人的自信和放长线钓大鱼之远见。不过对母语的执着并不是说中文就不能掺入外来词,但要有自信地掺。不是打开国门让英文单词在中文里横冲直闯,而是让它们遵守汉语语法的交通规则来行驶车辆。也就是对英文单词“怀柔以待”,中文则要坐怀不乱,不能让外来的美人乱了自家方寸。

和中文相比,欧洲语言在包容外来语方面有巨大的优势。因为欧洲语言都是拼音文字,字母只是符号,本身没有任何含义。欧洲人引进外来词时,可以通过拼音来模拟外来字的发音。欧洲人自古以来习惯于语言符号和语言外形与喻义的脱节,所以见怪不怪。他们只要按照英语句法用这个词,就完全符合英文逻辑。譬如,近年来中国大妈横扫世界,“大妈”被美国英语同化成“Dama”,初见此语的美国人一头雾水,但他查出含义后, 就能按照英语语法对此词运用自如。这样,咱中国的“大妈”便顺理成章地“和平长入”了英语之中。据说近来这样的案例还有不少呢,比如网络玩笑话儿“不作不死”就化身为“No zuo no die”,连音带意地掺进了英语网络词典,俺总觉得这是潜伏在英语世界里的中国“第五纵队”干的吧,它能不能像过去“好久不见”变成“Long time no see”那样被正统老外欣然接受呢?

汉语引进外来词语要有序

与欧洲语言不同,中文是方块字,把hold、you know、out之类放在汉语里,就像鸡窝里杵着一只狼,咋看咋不和谐。另外,中文象形会义,如果把out转换成方块字“奥特”,不符合汉语的内在规律, 非驴非马,达不到传递信息的作用,远不如“咖啡”喝着美味,“沙发”坐着舒服。中文接纳外来语之难就在于此。

难归难,但并不是不能。按照汉语文法成功“怀柔”的英文大有词儿在。比如说可口可乐、七喜、爱派,音意两全,喜大普奔,但它们多为商品牌子,后面有推销商的大量投资。这些脍炙人口的汉化外来词既符合中文习惯,又能给力地宣传相关的商品。

当然,除品牌名称外,也有不少中文“怀柔”外来词的成功案例。譬如伦敦的著名街道Picadilly Street被翻成“皮开得栗大街”,即形象又惬意,其背后是一代文豪的生花之笔――此词据我所知首次出现于老舍的名著《二马》。法国的“枫丹白露”,意大利的“翡冷翠”,也都人见人爱吧。老祖宗甚至不惜把汉语里描写品格和外貌最高境界的几个词――英、美、法、德、义(不知为何后来改成了“意”)一股脑儿地都赏给了欧美几个最主要的国家当作国名。俺的流浪之地,就被翻成了美不胜收的“荷兰”两字,不是还有一副有名的对联嘛,“公门桃李争荣日, 法国荷兰比利时”!

由此可见,要想在引进外来词的同时保留汉语象形会意方块字的特色和魅力,就得像推销商品做广告一样投入足够的精力财力物力。由于汉语与欧洲文字的天壤之别,中文“怀柔”英文词的工作更加艰巨复杂,需要语言学家和文学功底厚实的专业人员的倾力相助。

让硬实力转换为文化软实力

所以,中文接受外来词乃时代之必然。投资这项事业将丰富中文的表达能力,使我们的象形会意方块字更加包罗万象生机勃勃,既保留了汉语的原汁原味,又提高了汉语在国内外的文化聚合力,有助于祖国的经济硬实力转换为文化软实力。谁重视软实力的发展,谁就为其长远利益做了充分的铺垫,因此收获也就相对丰富而长久稳定。

中文在与时俱进兼收并蓄的同时稳健有序地“怀柔”外来词,意味着国人对自身文化的自信和尊重。在中国产品走出去之时,最好不要让英文在汉语里无视中文文法地四处违章行驶。

最后补充一句,我提到英法德美在殖民地推广自家语言的政策不意味着我闭目不见这些国家当年反人类的殖民罪恶。相反,作为在欧洲生活多年的华人,我刻骨铭心地体会到欧美在全球持续了数世纪的殖民行径给世界各地包括欧洲本土人民带来的痛苦与困惑,以及几百年、多少代都驱不尽的阴霾和洗不净的耻辱感。

我坚信我的祖国在经济走向世界前沿的同时,也会将中华民族爱好和平的传统和儒雅仁爱的伦理道德发扬光大,并在这方面也成为世界各国的典范,使昔日压迫剥削弱小国家民族的欧美列强看到一个既强大又人道的、古老而崭新的中华文化。

(作者为荷籍华裔作家)

上一篇:低碳经济背景下中国碳金融发展问题分析 下一篇:滑县城镇化发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