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学生度过青春期重在方法对头

时间:2022-05-14 11:28:35

引导学生度过青春期重在方法对头

青春期教育的难度来自两方面,一是学生对青春期的疑惑和对生理心理知识的贫乏,二是教育者自身对青春期教育未能做到正确认识和科学引导。要解决这个问题,教育者除了正确认识青春期的特点,更重要的是用有效的方式方法科学引导孩子顺利度过青春期。试看以下几个真实的案例。

用吸引人的方式讲道理

《核舟记》一文中有句描写:“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每当读到“袒胸露乳”这一句时,总有几个孩子会偷偷发笑。于是老师停了下来,讲起了故事。

两位上山取经的和尚在途中被一条河流挡住了去路,此时,一位姑娘也愁眉不展地站在河边。看来河水不浅,徒步走过去难免会打湿衣服。其中一个和尚二话不说,立刻背起了姑娘走过河去,另一个和尚本想说什么,想了想又作罢了。过了河,和尚放下了姑娘,两个人继续赶路。这时,其中一个再也忍耐不住了,问道:“师父教我们不能亲近女色,你刚才怎么能背那女人过河?”另一个和尚听了哈哈大笑:“我早就把她放下了,你倒是一直背着呢!”

孩子们在沉思。老师说:“知道为什么讲这个故事吗?刚才读到‘袒胸露乳’,有几个同学在偷偷发笑,你们因为好奇而关注,很像故事里的小和尚。青春期的男孩子、女孩子生理、心理都会发生变化,这是正常的,我们要学会知识性对待,而不是像小和尚一样心中有‘鬼’啊!”

老师采用曲线说理,借评点“小和尚”引导学生理性看待青春期,既维护了学生的自尊心,又能使学生从中得到启示。事实上,从心理学角度看,教育的本质是创造条件让学生获得经验和体悟,发展的本质是在既有经验背景上建立新的经验,并通过重构融合新的经验。故事就是提供间接经验,而教育者的评点引发了学生自我价值重构,把空洞的说教变成了有趣的故事性表达,把枯燥的讲理变成了鲜活的德育范例,把单调的强化变成了内心的领悟,这样有助于价值取向最终转化为学生的自觉行动。

找到教育的“有效点”

处于青春期的孩子普遍具有如下心理特征和心理倾向:迅速发展的生理状态和半成熟的心理水平所导致的烦躁和冲动的情绪;缺乏辩证的态度,对问题和现象习惯直线思考;较低的心理承受水平;狭小的心理相容度,等等。这就要求教学方法要科学、合理,要求教师做到因材施教。

班上有个孩子,上课爱走神,作业完成情况不好,和同学关系也很僵。老师跟他交流多次,没有明显转变。于是老师决定换种方式。

一天,老师约了孩子到办公室,先给他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一个小女孩,从起床后就不高兴,乱发脾气,还哭。父亲以为孩子身体不舒服,并不是。一直到下午,才发现起因是小女孩的鞋带松了,她不舒服,老踩着或被绊着,影响了她的心情。为她系好了鞋带,她很快就恢复了情绪,又唱又跳了。

老师说,我知道你需要帮助,但重要的是我们得一起先找到这个“起因”。在意料之内又在意料之外,导致他“表现不好”的原因居然是“脚臭”。同学们私下里纷纷议论,大大影响了他的心情,连上课都没心思。于是,老师当着大家的面送了他一个香盒,让他放在鞋柜里,并叮嘱他注意个人卫生。当然,全班学生迅速得知了这个消息,纷纷询问香盒是什么牌子的,香味怎么样……

孩子到了青春期,会逐渐将注意力转向自己的内部。如果我们没有及时掌握这种变化的实质,孩子就会陷入烦恼、困惑、焦虑、冷淡等不安的情绪中,容易对自己采取否定态度。因此,我们应注意观察学生情感上的细微变化,不要忽略一些看似不起眼的事件,要耐心找到教育的有效点巧妙处理,重视学生青春期心理健康教育,切忌一厢情愿和空洞宽泛的说教。

案例中,老师采用个别谈话形式,这是青春期教育最重要、最广泛的一种形式,让学生在老师面前有安全感和自由感,通过倾听和协商找到了学生需要帮助的“有效点”,充分理解孩子的感受;以真诚的态度,借用“重要他人”的力量转移了关注焦点;以理解和关爱,及时搭建起他和同辈群体间即将隔断的心理纽带,避免了教育枉费许多精力而效果不佳的窘态。

发现“例外”,强化“例外”

学生小牟的“不良表现”可谓全面:成绩不好,撒谎,顶撞父母,沉迷网络……要发现他的“例外”,真不容易。临近期末考试,老师跟他一起制订语文考试目标―110分。成绩出来后,他竟意外地达到了目标。老师问他想要什么奖励,他竟然说这次先不要,等下次考试上了120分,再加倍奖励。

这个“例外”弥足珍贵。老师特意当着孩子的面,向家长夸赞他“有目标,能发挥潜力,实现自我超越”(第一次强化),又为他加了3分的操行分(第二次强化)。接下来,老师居然发现他在寝室里拿着语文书读……随后,老师在班上公开表扬小牟,孩子们都善意地鼓起掌(第四次强化),小牟脸红着,抿着嘴笑了……

小牟偶然的一次成功,经过在重要他人即班主任、父亲、同辈群体面前三次密集而有效的强化,有了一个对他而言十分“例外”的行为―在寝室读语文书,如何处理这个“例外”行为,是转化其逆反行为的关键,老师采用了再一次在同辈群体中正面强化这个“例外”的方式。有了这个强化,小牟有了积极的心理体验,对语文课也有了积极的态度。

心理学认为,任何行为的背后,都有一个正面的动机。当一个成人受到冷落时,也会努力获得注意;在自己的需求被忽视时,也会争取权利。面对问题多多、难以调教的青春期孩子,教育者尤其要寻找、挖掘孩子行为背后的那个正面动机。对较为顽固的不良行为习惯的矫正,就更需要发现例外,强化例外。

上一篇: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现状及提升对策 下一篇:初中学生物理自学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