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力成本提升对地区创新能力的影响研究

时间:2022-05-14 11:16:16

劳动力成本提升对地区创新能力的影响研究

摘要:在居民收入倍增和创新驱动背景下探讨劳动力成本提升对地区创新能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通过劳动力成本与地区创新能力的作用机理分析,利用省级动态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表明,2000年~2010年间我国劳动力成本与地区创新能力之间始终呈现出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劳动力成本提高1%,地区创新能力将上升0.2%左右。文章结论意味着当前我国应提高劳动者报酬,以人才集聚和人力资本投资强化,提升地区创新能力。

关键词:劳动力成本;创新能力;人力资本;动态面板数据

一、 引言

创新对于地区经济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已经无需证明。已有的研究通常认为R&D投入(Stern、porter & Fur- man,2000; Michael Fritsch & Grit Franke,2004;Mikel Buesa,2006;范红忠,2007;安同良,2009),FDI (李晓钟,张小蒂,2008;王然等,2010;范承泽等,2008;张中元,赵国庆,2012),市场结构(Aghion,2002),人力资本和教育(Eicher & Garcia Penalosa, 2001;赖明勇等,2005;邹薇,2003;潘士远,林毅夫,2006;陈晓光,2006; 王学军,陈武,2008;孙文杰,沈坤荣2009),知识产权保护(Peiti & Sanna,2000;朱东平,2004; 杨全发,2006;郭春野、庄子银,2012)等因素会影响地区创新能力。在这些创新能力影响因素中,对于劳动力成本与创新能力关系的研究还较为零散,尚未系统展开。那么,劳动力成本与地区创新能力是否存在显著的因果关系?劳动力成本的提高又将带来创新能力何种变化?对于这些问题的回答不仅十分必要,而且非常紧迫。本文利用我国2000年~2010年省级动态面板数据,对劳动力成本与地区创新能力的关系进行理论和实证分析,提出劳动者报酬提升背景下促进地区创新能力的对策建议,以期为产业结构升级、增长方式转型提供理论参考和决策依据。

二、 劳动力成本与地区创新能力的作用机理分析

虽然劳动力成本与地区创新能力关系的研究尚未系统展开,但工资与人力资本以及人力资本与创新能力关系的研究却渊源已久。

关于工资与人力资本关系的研究。第一,高工资能吸引高素质的劳动者。逆向选择模型指出如果能力与工人的保留工资是正相关的,那么支付更高工资的企业将能够吸引到更有能力的求职者,增强企业人力资本存量。第二,高工资能稳定雇佣关系,促使企业和员工进行人力资本投资。根据劳动力转换模型和Stiglitz-Salop离职模型的假设,支付较高工资的企业将会获得较低的劳动力转换率。而雇佣关系的稳定性对企业对员工的人力资本投资以及员工自己出资进行再教育都是有影响的,企业倾向于向那些与企业有雇佣关系稳定的员工进行人力资本投资(Loewenstein & Spletzer, 1997;姚先国、翁杰,2005)。第三,人力资本投资又会导致工资增长。人力资本理论认为,在职培训和学习等人力资本投资是导致工资增长的主要原因。

关于人力资本与创新能力关系的研究。人力资本对创新能力的影响。Romer(1993)的研究说明较高的人力资本水平可以更好的与高新技术融为一体,进而促进物质资本积累。Benhabib和Spiegel(1994)人力资本通过影响技术创新率和吸收新技术速度两种机制极大的影响经济增长。Griffith等人(2000)以及Xu(2000)证实人力资本门槛效应确实存在。国内来看,程雁、李平(2007)的结果表明我国三大地区(东、中、西)的人力资本与创新能力之间都表现出正相关性,并且技术人力资本每增加1%,就会带动该地区的专利申请数增加0.04~0.12个百分点。欧晓万(2007)的实证研究结论表明异质型人力资本、市场需求与我国技术创新能力呈显著的正相关。杨俊、李晓羽、杨尘(2007)等人的研究也提出了人力资本、创新基础设施等影响因素。赖明勇等(2005)利用我国1996年~2002年30个省市的面板数据,证实技术吸收能力对技术外溢效果的决定作用。邹薇(2003),潘士远、林毅夫(2006)指出,由于人均人力资本水平低下,发展中国家很难吸收和利用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因此不能凭借技术模仿赶超发达国家。

综上可知,劳动者报酬可以通过高素质劳动者流动、雇佣关系稳定带来的企业人力资本投资,以及收入差距引起的员工人力资本投资等途径影响地区人力资本存量,进而影响技术创新率和技术吸收能力,最终对地区创新能力产生作用。反过来,创新能力一方面通过员工生产效率的提升实现劳动者报酬的提高,另一方面创新带来的收入差距会强化员工人力资本投资行为,同时,创新将促使人力资本得以提升,而人力资本是影响劳动者收入的重要因素。

三、 劳动力成本对地区创新能力影响的实证分析

1. 模型建立。将创新能力活动看作一项知识的生产活动,根据C-D生产函数有:

Y=AK?琢L1-?琢

K和L分别代表研发活动的资金和人员投入,α和 (1-α)分别代表研发活动资本和劳动力的产出弹性,Y为研发活动的产出。参照鲁钊阳、廖杉杉(2012)的做法,假设政策、制度因素等不变或其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忽略不计,并将影响技术进步的因素分解为FDI、人力资本水平和劳动力成本。对上式进行对数变换,则有:

lnInnovait=?琢i+?琢1・lnSCIit+?琢2・lnRDit+?琢3・lnLCit+?琢4・lnFDIit+?琢5・lnHRit+?着it

其中Innova代表创新能力,SCI、RD、LC、FDI、HR分别代表创新人才投入、R&D经费投入、劳动力成本、FDI以及地区人力资本,ε为随机误差项。

2. 变量选取与数据来源。

第一,创新能力(Inno-ve)。采用专利授权数量用来衡量创新能力是一个比较通用的做法(Faber,Hesen,2004;Furman,Porte-r,Stern,2002等)。本文采用每万人口拥有发明专利数作为衡量创新能力的指标。

第二,R&D经费投入(rd)。采用R&D经费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来衡量。

第三,创新人才数量(L)。2008年以前无分地区的R&D人员全时当量数据。但R&D人员全时当量数据与科学家和工程师人数数据相关系数高达0.96,因此,本文采用科学家和工程师人数作为衡量创新人才的指标。

第四,劳动力成本(Wage)。劳动力成本是雇用劳动的全部支出,目前我国统计数据中没有相应统计数据,本文采用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来代替。

第五,FDI。各地区实际利用外资总额的 1992年~2008 年数据源自《新中国统计年鉴六十年汇编》(2010 年出版)。2009年~2010年实际利用外资数据中,北京、河北、辽宁、黑龙江、福建数据源自 2010年~2011年《中国地区经济检测报告》;上海、甘肃数据源相应年份地区统计年鉴;其他地区数据源自2010年~2011年《中国统计年鉴》。

第六,地区人力资本(hr)。以6岁及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数来衡量地区人力资本水平。参照朱承亮等(2011)的做法将小学、初中、高中和大专及以上教育程度居民占各地区6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分别乘以6年、9年、12年和16年。

数据集为2000年~2010年省级面板数据,数据来源于历年《中国科技统计年鉴》、《中国固定资产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年鉴》、《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2010年)》。表1报告了主要变量的统计特性以及变量间的相关系数矩阵。

初略的看,地区创新能力与创新人才投入、R&D投入、劳动力成本、人力资本以及FDI均显著相关。劳动力成本与创新人才投入、R&D投入、人力资本以及FDI也显著相关。

3. 实证分析结果。对数据采用Z-score标准化方法进行数据同趋化和无量纲化处理。在表2的第一列回归中,解释变量包括劳动力成本、人力资本、R&D以及FDI,回归系数均符合预期,并且显著。劳动力成本提升1%,地区创新能力将提高0.2%左右。第二列回归中引入劳动力成本和R&D投入交互变量,以反映劳动力成本与R&D投入之间的互相影响。估计结果表明,交叉项的系数符号为正,表明在R&D投入(劳动力成本)一定的条件下,劳动力成本(R&D投入)越高越有利于提高地区创新能力。回归(3)引入劳动力成本与FDI投入交互变量,估计结果表明,交叉项的系数符号为正,表明在FDI投入(劳动力成本)一定的条件下,劳动力成本(FDI投入)越高越有利于提高地区创新能力。回归(4)同时引入劳动力成本与R&D投入、FDI投入与人力资本水平交互变量,劳动力成本和创新能力回归系数未发生大幅度变化。

考虑到宏观经济变量可能存在内生性问题,故采用动态面板数据模型进行修正。表2第5列是两步差分GMM估计的结果。Arellano-Bond(简称AB)Test for AR(2)的检验表明,回归方程的残差序列不存在二阶自相关,原模型的误差无序列相关性。进一步,检验整体工具变量有效性的sargan检验不能拒绝工具变量有效的原假设,表明工具变量总体有效,设定的模型是合理的。结合这两类检验我们认为所有的回归是有效可信的。滞后一阶的地区创新能力回归系数估计值为0.455,劳动力成本的估计值为0.237,两者均显著。第6列是两步系统GMM的估计结果。同样地,检验过度识别的两步sargan检验和二阶序列相关检验不能拒绝不存在二阶序列相关的原假设,滞后一阶的地区创新能力回归系数为0.319,劳动力成本的估计值为0.231,也均显著。

表2的估计表明,无论采取哪种模型,2000年~2010年间我国劳动力成本与地区创新能力之间始终呈现出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劳动力成本提高1%,地区创新能力将上升0.2%左右。

四、 结论与建议

丰富而廉价的劳动力资源一直是中国比较优势之所在,也正是依靠低劳动力成本优势使中国获得了长达30余年的高速增长。但是,一俊不能遮百丑,低价工业化给中国经济带来的巨大负面影响已经逐步显现。低劳动者报酬一方面导致居民消费低迷,企业和个人人力资本投资不足,从而导致经济长期增长动力受到抑制;另一方面高素质劳动者因为得到报酬少于他们的边际产品选择退出市场,低素质劳动者无法满足技术创新的要求,企业创新能力缺乏,只能通过压低价格参与激烈的市场竞争,形成低劳动者报酬―高素质人才退出―技术创新能力差―同质产品竞争激烈―压低劳动者报酬的恶性循环,最终导致劳动力市场柠檬化,造成创新人才退出进而抑制创新。本文结论表明,当前,我国应提高劳动者报酬,以人才集聚和人力资本投资加大,提升地区创新能力,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来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参考文献:

1. Aghion, P Howitt, GL Violante.General purpose technology and wage inequality.Journal of Economic Growth,2002,(7).

2. 安同良,周绍东,皮建才.R&D补贴对中国企业自主创新的激励效应.经济研究,2009,(10).

3. 董雪兵,史晋川.累积创新框架下的知识产权保护研究.经济研究,2006,(5).

4. 范承泽,胡一帆,郑红亮.FDI对国内企业技术创新影响的理论与实证研究.经济研究,2008,(1).

5. 郭春野,庄子银.知识产权保护与“南方”国家的自主创新激励.经济研究,2012,(9).

6. 赖明勇,包群,彭水军,张新.外商直接投资与技术外溢:基于吸收能力的研究.经济研究,2005,(8).

7. 李晓钟,张小蒂.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技术创新能力影响及地区差异分析.中国工业经济,2008,(9).

基金项目:江西省科技厅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劳动力成本提升对地区创新能力的影响研究――以江西省为例”(项目号:20122BBA100792-2);江西省社会科学“十二五”(2012年)规划项目“基于产业动态适配视角的赣南苏区人才结构问题研究”(项目号:12YJ22)。

作者简介:吴良平,江西财经大学管理学博士,江西财经大学MBA学院副院长、副教授;曾国华,浙江大学经济学博士,江西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余来文,江西财经大学经济学博士后,江西师范大学商学院教授。

收稿日期:2014-08-18。

上一篇:经济增长与收入不平等关系的动态演化分析 下一篇:架设在星系之间的“天桥”